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风雨西递村 |
[游记]风雨西递村 |
2007-07-16 tuniu.com |
这是一场在山区少见的雷暴雨。大雨连天,远山与近水。合成一处,什么也看不见。雨点敲打在路面,叭叭叭地响,象是下雹子那么惨人。我们乘坐的小面包轿车,好比是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的甲壳虫,在大雨滂沱中艰难地爬行。 一下子是难以说清的。 西递村,我神往已…… 第一回听到这个名字,是在脉贤同志的一篇散文“古黟西递”里读到的。我们所有读过这篇文章的,都被迷住了:西递村,到底是个啥样的?后来脉贤同志对我们说,你们这些从事文艺工作的同志,有机会应到西递村看一看,那可是个好地方!说起来,已是五六年前的事了。那时候,西递村还没完全被发掘对外开放。 紧接着不久,我的一位画家朋友,一组取材于西递的《皖南日记系列组画》,在国内展出后,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重视。并应邀在日本东京银座和西德波恩展出。这位画家朋友对我说,他画的虽然是“西递”又不完全是。是从西递村找到了灵感,激发出创作热情后画出来的。 日前,我的一位同事从西递村回来,更是眉飞色舞,他对我说,西递村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瓦都是一段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 西递村,你对我渲染得太多了。 在一片风雨飘摇,混沌初开的印象中,西递村向我走来。 我曾经有过这对风景旅游区的这般描述:在风景旅游区,一批游客的到来,便是一个城市的崛起。可是西递村不是这样,她不管有没有旅客的到来,,或是修饰雕琢宣传手段,都永远是静静的内涵的深远的存在。她表述着一段历史,代表着一个过去和未来,揭示着一个哲理,即现实和历史的源源流长。一个人,倘若不能在生活中发现美,这个人的世界永远是灰暗。一个世界如果不会出现暂时的灰暗,也无可言及美的存在。 我为西递村的奇美无比讴歌。 我也为西递村曾经有过的灰暗找到强有力的佐证。 因为我是顶风冒雨来到这个神奇的村落。 历史把我们带回到两千多年前还属于蛮荒时代的古山樾人的时代。那时候,正当中原逐鹿,群雄纷争。山樾人却由于地处偏僻,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栖居山林,打猎为生,时而也下山做点以物易的交易,历史已似乎把他们忘记。但是据说曾经是轩辕皇帝练丹的黄山脚下,却有着一处山川秀丽,习俗淳美的村落。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建设起美好的生活。这里,后来便被古代大散文家陶渊明描述为“桃花源”。虽然陶公的文章大多是一种“乌拉邦”式的宿望和追求,取材却是在古黟。陶公也因“桃花源记”而流芳千古。 中原战火,把黄河母亲燃烧得体无完肤。黄河母亲的乳汁,变成了男人厮杀刺激的烈性烧酒,女人苦涩的泪水。于是,一大批厌恶战事,致力于古文化经济建设的黄河儿女,不得不离乡背景,来到他们认为可以躲避战乱的蛮荒之地,把中原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带到他们栖身的地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文化大迁移。 于是,尚处于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的“桃花源”,一下子,前进发展了好几个世纪。古有“无徽不成镇”之说,殊不知这种徽商与徽文化的鼎盛崛起,真正的动因乃是来自中原战乱这故。“不破不立”,立点进行了转移。 几多风雨,如果再把古黟说成是“桃花源”,便很不确切了。请看古移西递村:这里有明万历年间精镂巧刻的赫赫有名的刺史牌坊;有康熙兴建的富丽堂皇的“履福堂”邸宅庭院,还有清通光年间有钱人家为千金小姐“抛球”择偶的“彩楼”,和“青云轩”、“西园”楼、“桃李园”等。商店、街道、学馆,错落有致,鳞次栉比。西递村鼎盛时期,江南六大豪富之一的胡贯三首先发起在西递村大兴土木,其他富豪也纷纷响应,一时间,全村拥有近六百座华丽的宅院,九十九条巷子,九十九口水井,八百多户烟囱,人口上万,整个村子豪华壮观,玲珑剔透。这哪里是一处村落,简直就是一个缩小的都会。一个生存与发展,生产与生活,进取与安居,开拓与寻根的大迷宫。 徽商的形成、发展、辐射是极其复杂的。他们既不以追逐资本和利润为奋斗目标,最终连一块立足之地都保证。也不把全部家当和生活的希望统统裹卷在一个颠簸沛离的大篷车上,到处流浪。更不愿守着冥冥中的“金字塔”,半步也不步离开由从人类进入第一次工业文明率先建立起来的“美好乐园”。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徽商的创业者们,他们不愿再过着“黄河文化南移”的流离失所生活,也不愿再穴居山林固步自封。生活在向他们召唤,外部世界有多么美好!痛苦的记忆难以抹去,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生活的前程留下广阔的余地。于是一种被扭曲了的“桃源人家”,楼台亭阁几十里,却又是“人去楼空”,“鸡犬相闻不相见”。倘若老天有眼,见到“彩楼”之上月影徘徊,“青云轩”内似流连。多少闺中少妇,凭栏相望,村头大道上哪怕是一点点脚步声,也误以为出外经商的丈夫在向自己走来。日日思君不见君,墨守着祖辈留下的规矩,侍奉公婆,灯下伴幼子读书。那种所谓“千金小姐抛彩球”的“彩楼”,说它是“望夫楼”再恰当不过了。 老天爷也会流泪。 冷静一点地说:任何一种幸福美好生活的建成,都伴和着汗水和泪水,有时候甚至会是血的代价! 西递村积满了水,村街的道路被水淹得看不见,只能凭感觉知道脚下是磨光滑溜的青石板。雨还在一个劲地下,不少人家都涌进了水。我在村内作着艰难的跋涉,跟着导游,一户一户人家的参观,听导游解说介绍。 来之前曾经听我的同事说过,西递村的老乡都很爱说故事,随便碰上一个人,只要给他一根烟抽,马上便会说开来。烟抽光了,再给一根,又是一个故事。等到这个人似乎是说完了,换上另一个人,再给烟,又是说不完的故事。可是等到我这次来,情况变了,村口设了一个集体办的旅游服务处,对参观导游进行统一管理,不给村人乱说,不许居民随便把客人带到家中参观。真不愧是徽商的后代,很懂得经营之道,那种一根香烟就能撬开一个故事的“败家子”,在西递村已渐渐没有市场。西递村对于这一世之罕见的古居民博物馆保管也很出色,全都住上了人家,不仅保管完好,减少庞大的管理费用开支,也增加了一种观玩的生活贴近感。导游每带游客进入一户人家,撕一张票据给了住户,住户再凭票根同旅游服务处结算。导游给我们介绍景点时,有时也附带介绍一下住户的家世背景,某某是某某的后代,其祖上某某又当过什么样的官,经营过什么样的店业,当年又怎么富足。尽管徽商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导游说起来还是眉飞色舞,有点陶醉(导游也是本村人)。有一户人家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嘴巴瘪瘪的,缠着小脚,背有点驮,脸上和额上都是深深的纹沟,几经岁月剥蚀。老太太同导游咕哝了一句,好像有点不高兴的样子。导游立即缄口没再往下说。虽然我听不懂他们他们的俚语,但那个意思我懂,祖宗留给他们的老屋,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也曾经给他们带来不少的灾难。特别是文革动乱那段时期,西递村自然是在劫难逃。老人家不愿再揭心灵的疮疤。 既然老太太不愿说,我们又何必再提起呢? 不管怎么说,西递村能够保存下来,实在是奇迹! 可惜我不会抽烟,未能给导游敬烟,激他多谈一谈。看来我的同事所说西递村人喜欢对外宣传介绍自己,是个事实。导游自己打火抽烟,说起来没完没了。哪怕是一个细节,也要阐述清楚: “我们西递村人家,喜欢在茶几上摆着花瓶和大理石面镜,谐音“平静”的意思。花瓶上画着猫戏蝴蝶,谐音‘耆耋’的意思,也就是耆耋之年,健康长寿”。 生活要本份,乐享天年。 “这种天井院子,不光是为了采光,还是为了要教育家里人,看到‘天外有天’,立有雄心大志”。 天井院这种极普通的建筑模式,在这里有了新意。 “我们徽州女子,从小便很守规矩,在你们的头顶上是小姐的绣楼,你们站在这里看不到楼上是什么人,而楼上的小姐可以看到你们。要是相亲的话,小姐是不同相公直接见面的,站在绣楼往下看一看,中意不中意,摆在心中。但愿你们会被楼上的小姐看中……” 版权说明: 本文章版权仍属原作者或已经支付稿酬的合作媒体所有。文章由网友提交或转载,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将文章在本栏目刊出,或发现有与原作不一致的偏误,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将您的版权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根据您的意见给予其他的处理。 阅读 0 次, 发表于 18点38分, 推荐给好友 hanhan1216去过的地方 更多 还没有回复我来说两句 请先登录。 |
转自:http://www.tuniu.com/places/posts/5483020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