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徽州行(4)西递,曾经的“桃花源里人家” |
[游记]徽州行(4)西递,曾经的“桃花源里人家” |
2008-05-22 sina.com.cn |
青山环绕下的西递村 黟县位于黄山南麓,因境内多黑色的石头而得名,黄山古称黟山,黟县因此而得名。始建于秦朝的黟县,境内自然风光优美,县南的桃源溪是历史上进入黟县的唯一通道,须乘舟逆流而上,颇像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描绘的景象。县内分布着数百个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因交通不便,战乱几乎没有到达过此地,这些民居基本保存完好,形成独特的皖南古民居景观,西递,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古老村庄,与宏村一样,因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关于西递这个名字的来历,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说古时村子的西边有一递库所(古时指邮局),因而得名;另一说法是因为村前的河流由东向西递进,与一般河水由西向东流淌不同,故称西递。 西递背山面水,村庄的地理位置是经风水先生认真测量、仔细推敲的结果。黟县古民居的选址布局受到风水观念的强烈制约,境内多山,因此风水学中产生了大理对于山形的评判“山肥人厚,山瘦人饥,山清人秀,山浊人迷,山驻人宁,山走人离……”西递整个村庄形如一艘大船,静静地卧在由青山田野组成的海洋之上,是一块风水宝地,是徽州富商胡氏家族的居住地。黟县境内较大的古村落,多是一个宗族的聚居地,西递为胡氏宗族,宏村是汪氏宗族。 青瓦白墙马头墙的徽派建筑 西递是古徽州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青瓦白墙的建筑,沉静安宁,古朴典雅,没有鲜艳的色彩,却更能打动人心。马头墙也是徽派建筑的一个特点,古徽州商人喜欢封闭的建筑,即使相邻,也不肯与别人合用外墙,所以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独立的外墙,以邻为壑,房屋之间形成狭窄的小巷,所以形成了马头墙的建筑特色。马头墙又称封火墙,是在邻居发生火灾时起到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高大外墙,为了美观,将墙头设计成昂首长嘶的马头。徽派建筑不讲究外形的恢宏,却注重屋内的装饰美。门、窗、庭院、牌匾等的木雕、石雕、砖雕等,工艺精美。在庭院的围墙上,可以看到各种形状的石雕镂窗,有叶型的,表示在外经商的游子叶落归根,有扇型的,取的是“善行”的谐音。室内门和窗的雕刻更为讲究,精雕细琢,工艺高超。像征福禄寿喜的蝙蝠、梅花鹿、仙鹤、乌龟和喜鹊等动物,象征君子气节的梅兰菊竹等植物,都是木雕常用的图案。 象征“落叶归根”的叶型镂窗 精美的木雕 西递民居厅堂高大、敞亮,一般都建筑了很高的天井,一为采光之用,二来也是象征财源集聚不外流之意,雨露、财气落到屋顶之后,经天井流入自家院子的下水道,古黟县人称之为“四水归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肥水不外流”。进门后,厅堂的正中悬挂着巨大的画轴,两边是各种对联。画轴下有条案,条案的左边摆放着景致的镜子,右边放着瓷瓶,这种陈设被称为“东瓶西镜”,意为“一生平静”。 不论是官宦之家、读书人家,还是普通的住家,每一家的厅堂上都悬挂着各种楹联,这是西递民居的一大特色。这些楹联都是房主人自己创作的,有的励志、有的治家,有人生的体会,有自己的追求,体现了房主人的修养和志向,也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西递虽地处偏远,却非常重视教育,“三五之家不废颂吟之声”,这些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楹联,也是这种风气的体现吧。“传家无别法,非读即耕;裕后有良图,唯勤与俭。”这是教育后代子孙如何持家的;“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退一步海阔天空,忍片刻风平浪静。”这是房主人对人生的体悟;”“水墨开奇境,丝桐发妙香。”“腹有千家墨,笔无一点尘。”是读书人的清高自赏;“沽酒客来风亦醉,卖花人去路还香。”“放怀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晋帖间。”是隐士的悠然自得……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ee9ab0010006ld.html23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