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东缘,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 ,主峰玉皇顶海拔1542米,格外巍峨,大有通天拔地之势。 历代帝王,从秦始皇直到乾隆皇帝都要道泰山上去“封禅”。所谓“封禅”据《史记 封禅书》记载:“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禅。”也就是说在古代那些自以为建立了丰功伟绩的帝王们为了祈求天地神祗的祝福,保佑帝国的长治久安以及自己长生不老,都特地到最神圣的泰山来报天地之功,这在当时可以算是一次规模十分宏大的庆典。 今年暑假终于有机会亲临泰山,来体味这享有“五岳之首”以及“天下第一山”美誉的泰山的奇妙与瑰丽。 古往今来,游历过泰山的文人骚客可谓不胜枚举,他们留下来的诗歌游记亦是灿若繁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就曾登临泰山,留下了“等泰山而小天下的千古名句。时至今日,泰山上还留有一块“孔子小天下处”的石碑。不过亲临其境,所文所感或许还是有些不同。 我们开始登山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虽然路旁有一些微弱的灯光,但不甚明亮,远处的山与天空连为一体,就向剧场开场前的黑色幕布一般,而树影却更象是张牙舞爪的鬼怪,迎面扑来,使人不寒而栗。 在这宁静的夜晚,泰山的美景虽不能看的分明,确实可以一饱耳福了。鸟语、松涛、泉鸣一起向耳边涌来,时而如万马奔腾,时而游万籁俱寂,时而引吭高歌,时而低声啜泣。水势大的沿陡峭的山崖,腾跃呼啸,跌宕而下;水势弱的,沿岩石缝隙,叮咚作响,细流潺缓。给这在夜幕中沉睡的泰山带来一种动态美和音乐美,使登山者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纹花石屏的北边有一条横长的水帘,南边是一条狭长的石峡,粗细不等的水流在大大小小的山石表面和夹缝中汩汩流淌着汇成了跌宕起伏、铿锵有力的金石合唱。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十八盘”,他北倚悬崖,南临深谷,凉风习习,白云飘浮,俯览群山,仰观苍穹,大有举手扪天之势。让人不禁想起“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诗句。据说过了“十八盘”就是南天门了,在那里人们可以脱离人世苦海,羽化而登仙。然而仙也不是那好当的,这“十八盘”一路上直上直下,虽有石阶铺路,但登山者如果没有一股子顽强拚搏的精神,还真难爬上去。这是我不禁想起白天见到的那些来去匆匆,令人敬佩的挑山工们。千百年来他们顶峰冒雨、穿云过雾,用坚实的双肩,把泰山顶上所需的一切物资,一步一步挑上山来,用他们的血汗,甚至是生命创造了这“天上人间”的琼楼玉宇和遍布群山的文物瑰宝。他们的双肩不仅挑出了南天门、天街、碧霞祠、观日亭、孔子庙、玉皇观和登封台,而且还挑出了现在的泰山气象站、岱顶宾馆和岱顶水库,可以说他们才是泰山文明的真正创造者。 终于来到了南天门,雾潮汹涌,云海迷茫,身旁烟斜雾横,仿佛真的置身于仙境之中。春云弥漫一望如海,夏云雄浑宛若银山,秋云似瀑连绵不断,冬云遮天辉映白雪,而且在一天之内也是瞬息万变:清晨迷蒙一片,无数山峦从云海中露出峰顶,远远望去犹如蓬莱仙山,如果风云变幻,山雨欲来,则刹那间乌云滚滚势若奔马,瓢泼大雨倾盆而下;然而雨过天晴,云消雾散,山林若洗,青翠欲滴,这时在山腰上还残留这团团白云,随风飘逝。更有趣的是游人在登山过程中时而大雾溟蒙,不见天日;时而缕缕云丝拂身而过,有时满山烟雨突然想拉开了帷幕一样,露出了罗青错黛的苍柏劲松和雄奇瑰丽的峭壁险峰;有时明净的天空有突然云所雾横,群山潜影,呈现无边云海。 从南天门向上走,过了岱顶就到了天柱峰,天柱峰因峰顶建有玉皇观而又名玉皇顶,是泰山的最高峰,观南有朱红标高的极顶石。观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前面提到的古代帝王将相的“封禅”仪式就是在这里举行的。从“日观亭”和“望河亭”可以看到号称泰山四大奇景的“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站在峰顶,远处群山依稀可见,真是“一览众山小”啊。其中日观亭更是观日出的佳处。听说幸运的人在此还可以见到佛光。可惜无缘目睹。 徜徉于这令人神秘的自然风光,遨游在这精神文明的海洋,不仅向大声说“叫我如何不想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