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我是第二次了,记得当年是夏天,坐车到中天门,然后经步云桥,沿路的上山,由于要照顾几个老同志,停停走走的,等经过十八盘到达南天门、天街足足是用了四个小时,恐怕是创了登泰山的最慢纪录了。在泰山游玩,由于要第二天看那著名的泰山日出,因此,晚上就在泰山上住宿,晚饭吃的什么早就忘记了,但是山上过夜的情景,倒是十分难忘,那时泰山上的条件并不是那么好,人多,好的酒店是早就住满了,我们在一间小店休息,租那脏稀稀的什么军大衣,抵御泰山上夜晚的寒冷,整晚上都是在吹牛皮中度过的,直至两、三点才迷迷糊糊的睡着,幸亏有几个早睡的老同志,凌晨是由他们叫醒的。跑到看日观峰,人好多,确实是人头涌涌,都是看日出的,四边还黑得很,等了半天,太阳渐渐从云端下方,先露出眉毛大小,然后慢慢变大变亮,越来越大,越来越亮,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7分钟,太阳露出来了,霞光满天。满山的人群是欢呼跳跃,互相照相的。熬了一晚看那日出,究竟是否值得,就见人见智了。下山安排好几个老同志坐缆车,我们是健步如飞,仅一个多小时就到中天门了。 这次来到泰山脚下的泰安市,天气转冷了,要登泰山,走路上去肯定是麻烦,好在安排的是直接坐车到桃花源索道坐缆车上山。我想如果没有索道,大多数旅游者,不论男女老少,要登顶泰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吧?坐缆车到山顶之后,大家沿路的游玩,从南天门到泰山极顶、玉皇顶还要走一段路,但所费体力不大,在路上大家东拉西扯天南海北的聊天拍照。 泰山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处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六项标准的文化遗产(另一处是威尼斯)。尽管它也是自然遗产,但我的感觉泰山的文化价值远远大于自然景观价值。 泰山上的庙宇祠堂甚多,但只有斗母宫和碧霞祠是上规模的,其余都不大。碧霞祠位于泰山极顶之南,是碧霞元君的上庙。从南天门到玉皇顶必经碧霞祠。收费每人5元,有两个小道士守门。不过同古建筑比起来,对我而言更具震撼力的却是碑刻。沿途上山大家已经是被“五岳之尊”、“五岳独尊”、“登峰造极”等石刻吸引,纷纷拍照留念。在“泰山极顶1545米”的碑前,就更是人潮涌涌,争相拍照的游客更多,这里的围拦的铁链上都挂满了铜锁,据说寄托的是百年好合、家庭幸福的美好的愿望的。然而,在众多的碑刻中,我特别欣赏的是大观峰唐玄宗《纪泰山铭》刻石。它刻于南天门到玉皇顶之间一块突出而平整的山石,高十多米,其一侧有唐玄宗的刻文,隶书大字,字字贴金,工整威严,确有帝王气象。这篇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的亲手所撰,保存要比经石峪好些,现在也只有26字残缺。贴金是80年代的事,但不贴金还真没了这大观峰的气势。在唐摩崖一侧还有宋真宗封泰山时的刻文,但同玄宗的相比就逊色许多了。 走了一圈,舍身崖的瞻鲁台、日观峰就没有去了,据说那里只有桃花开时才漂亮。我们沿途下山,有人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其实在泰山是“下山容易上山难”,走过南天门沿十八盘往下走,一点都不费劲,只不过是要小心开始路段的陡峭,走过十八盘就安全好走了。 登泰山,其实应该是从参观泰安市内的岱庙开始的,岱庙的遥参亭,是古代帝王祭祀泰山的起点。我当年来登泰山,也是参观完岱庙再上山的,岱庙的规模虽不大,但是有正殿配殿和后面的后院,院子里的亭子大概就是“遥参亭”吧,可以远远得看见泰山。至于岱庙里还有些什么东西,时间太久已经忘记了。但是,岱庙里有一个比较特别的“铜殿”,我倒是记得,那“铜殿”陈列在后院一个高台上,是仿造木结构的一个小房间,但全部用铜筑造,建于明代,也是我国最早的铜殿,那时我看过的那铜殿是只剩个骨架,门窗据说都被小日本在侵华战争的时候抢去了。至于今天的岱庙是什么样,里面还有些什么,没有再进去,就不得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