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曲阜和泰山 |
[游记]曲阜和泰山 |
2007-07-25 sina.com.cn |
曲阜和泰山 曲阜的主要景点是“三孔”,即孔庙、孔俯、孔林,之所以要把曲阜和泰山列在同一篇文章中来写,是因为对这两个地方的游览都可以视为对中国人精神故乡的一次回访。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思想有很多是儒家的,而曲阜正是儒家圣人诞生的地方,那么曲阜不就算是我们中国人精神的一个故乡吗?同样,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随处可以看到“责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样的语言,而历朝历代的皇帝总是把泰山当做神灵来祭拜,封给它无数的名号,泰山这个符号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有着太浓重的象征意义,所以探访一次真正的泰山就成了对于我们又一个精神故乡的回访。我是从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序言中得来这种思想的,他所说的是,李白杜甫的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符腾,那么那些诗句所对应着的现实生活的景物就成为了我们精神的一个家园。 这样的回访,其实,更像是在履行一种仪式,景物本身的人文内涵早已经浓缩在历史的卷册之中,硬要从景物里找出历史的气息来也是可以的,但是说实话,这种找寻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反倒显得有些强其所难、牵强附会、迂腐不化的意味。倒不如把历史和文化抛在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气氛中去。 所以在这篇游记里,我将本就不多的笔墨花费到对于旅行杂感的记叙上,关于曲阜、孔子、泰山的感触实在已经不需要我在这里抒发了。 ——写在前面的话 说来很巧,我在五一之前的那期《读者》上读到一篇叫做《曲阜印象》的文章,作者曾在小城曲阜上大学,现在留在曲阜工作。文章写得很好,我很喜欢,但是挑剔地看,又觉得很俗气,像很多人一样,作者把一座小城写的很精致而恬适,似乎和全中国所有的小城一个模样。今天我也要写一写曲阜了,我想尽我所能还原一个真实的曲阜,问题在于我不才,难免落入俗套的。 曲阜街道边的建筑多模仿古代建筑风格而成,颇有些古朴的趣味,但是说实话,这种人为制造的古朴感在如今中国大地上也是随处可见了,几乎在每一个著名或不著名、人造或天然、优质或劣质的景点,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些仿古的建筑。宽容地说,这也可以看作是对我们历史文明的一种继承和发扬,但是这种继承和发扬的投机性却时时让我感到这个世界的浮躁与喧嚣。如果没有先前对曲阜的了解,那么当我看到曲阜街边这些仿古的建筑和城墙时,我会认为这是一个关乎旅游的地方,而并不关乎历史。 曲阜街头的人力三轮车颇有些趣味,别处的车多是骑车人在前,客人的座位在后,曲阜则不然,这里的人力三轮车是客人坐在前面,骑车人在后面。我的物理学得不好,并不能说出究竟哪一种方式更加省力,但是曲阜的这种车对于游客来说有一个好处,游客的视线不再被车夫的背影所遮挡。 我偶然瞥见有一辆人力车的雨篷上印着《论语》里的一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易(亦)乐乎?”这本是一句很适合这座旅游小城的话,但是一个错别字,却让我又一次捕捉到它与这个世界一样的浮躁与喳闹。 我在孔庙、孔俯、孔林游览的时候,丝毫没有产生任何符合这个地方历史意义的深刻感受,那些建筑和石碑带给我的感受并没有超出建筑学和文学的范畴,在一个云集了太多历史标志物的地方,我并没有感受到历史的存在。我想,这或多或少和当时为数太多的游人喧闹的声音有关吧!曲阜带给我心灵的冲击,远远不如孔子思想本身。回访,只不过是一个仪式。 这样的感触在泰山也是有的,因此将不再论及。 当天晚上我们就到了泰安,第二天爬泰山。我们选择从后山爬上去,因为料到前山路线上一定已经人满为患了。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相当正确的。爬山本来是很容易让人抒发一些感慨的,但是问题在于我不才,只能抒发一些譬如“人生如爬山”“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览众山小”这样废话一般的感慨,我还是不要抒发的为好。 泰山的自然风光绝对值得一看,有北方大山的那种雄奇壮丽,也不乏幽静的鸟鸣。我最喜欢的是泰山的风声,起初听到这声音的时候,我以为是瀑布的声响,走了许久却没看到丝毫瀑布的迹象,才忽然意识到是风声。那风声里有一种纯自然的力量,像是从宇宙深处传来,让人不禁有些敬畏起来,本来想找几个合适的词语来描述一下这天籁之音,无奈在下不才,想起苏轼在《石钟山记》里写声音写的很好,用了很多精彩的词语,什么这样然那样然,本想查阅借用,无奈实在太懒,就凑合了吧。我本来不想写这一段的,因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宇宙的伟力,对自然的原始亲近这类感受实在不需要我多说什么了,但是既然是游记,我终归还是要写一点景观的为好,所以选了我觉得还值得一说的风声略略地敷衍几笔。 我们是从前山下山的,最大的感受是,人真多。我们都知道“人山人海”这个词,但是以前只知道什么是“人海”,譬如十月一号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天安门广场,而这次爬泰山,我算是见识了什么叫“人山”。 有劳力者挑着担子把一箱一箱的货物扛往山顶,与此同时,这些“旅游者”正在为爬山的劳累怨声载道。我不得不又泛滥起我在泉城广场看喷泉时的感触来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我没有办法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尽管这种感慨会让我对国家的命运感到隐忧。记得小学课本里有篇文章叫做《爬泰山》,作者写自己在爬泰山很累的时候看到一个挑夫还以很快的速度往上爬,并且他们一天要爬很多躺,作者问挑夫爬山的诀窍,挑夫说走“之”字形可以节省很多力量,由此作者赞美了所谓“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今天看来,这篇文章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体察国情是一个明显的误导,作者把一个挑夫的形象塑造得睿智而高大,但是,也仅仅只有在这类为愚民政策服务的文章里,他们才得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啊!这所谓 “劳动人们的智慧”,其实是生存的智慧,是生存的困厄激发出的求生的方法,这样的智慧并不足以向我们表明我们国家拥有这样的劳动人民是何其光荣的一件事情,相反,这折射出残酷而无奈的生存现实。我们总是把劳动人民为了生存而付出的心血用“智慧”一词去美化,从长城到兵马俑,从赵州桥到三峡大坝,“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已经遮盖了这其中太多“你想象不到的贫穷,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无奈,想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动和想象不到的悲壮……”(引自《中国农民调查报告》)必须要说,人类的想象力永远不够,尤其当一个人在测量别人的苦难时,这是人性的弱点,但是我们必须克服这个弱点,因为,我们不能让那些贫穷而苦难的人们再这么无谓地“智慧”下去了…… 当天晚上我们乘火车返回北京,一路旅途的奔波和辛劳,让我第一次在通往北京的道路上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凌晨五点的北京已经破晓,下了火车,我马上去乘地铁回学校,一个人坐在地铁上,望着窗外的高楼大厦,如此一流的城市,觉察到自己的孤独来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c2669010100094v28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