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景点(二) 4、十八盘  在对松山北。高阜之上,双崖夹道,旧称云门,今名开山,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时所辟。十八盘自此而始。开山北为龙门,旧有龙门坊,后毁。西岩有清道 光年间魏祥摹刻狂草“龙门”大字。坊址东为大龙峪,雨季众水归峡,飞泉若泻。 前为新盘口。明万历年间,参政吕坤跨涧建渡天桥,并顺龙峪上源修新盘道,直达碧霞祠南神门,登岱顶者上下甚为方便。桥与盘道均毁于清乾隆年间。 新盘口北两山陡立,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有一线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门,下有升仙坊,由十八盘相连。南天门恰处于谷口,是泰山古建筑充分利用 地理环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环境的典范,是泰山的重要标志物之一。 仰视天门,盘路陡绝,似云梯倒挂。石壁谷两侧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如登天际”诸刻。 泰山有3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0余阶。“紧十八”西崖有巨岩悬空, 侧影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迎客佛。 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明人祁承赋《十八盘》诗:“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从穷处见,天向隙中观。重 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 5、岱 庙 欲登泰山,必先览山下岱庙,岱庙是祭祀泰山神的地方,为泰山主庙,历代君王临登泰山,必先到岱庙祭祀瞻拜。 岱庙创于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拓修于唐宋(公元618---1279年),主殿天祝殿建于宋代(公960--1127年),重檐庑殿,金碧辉煌,与北京故宫太和殿、孔子故里曲阜大成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建筑。 殿壁绘有泰山神出巡的巨大壁画,传为宋代作品,描绘了山神从出发狩猎至满载而归的盛大场面,气势恢宏,神采飞扬,为古代绘画艺术瑰宝。庙内古木参天,碑碣林立,其中秦刻石为宰相李斯手书,为稀世珍品。 碧霞祠位于岱顶天街东端的高崖之上,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祠宇,它是一组高山建筑的杰作,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后改今名。整组建筑巍峨严整,气势恢宏。远处眺望,白云缭绕,金碧辉煌,宛若天上宫阙。 6、碧霞祠 碧霞祠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上庙。位于岱顶,占地虽小,但有山门,有正殿,有配殿,有三座神门,有钟楼、鼓楼、香亭、万岁楼、千斤鼎、火池,还有照壁、歌舞楼、御碑亭等。碧霞祠正殿供奉元军娘娘,两配殿一为“送生娘娘”,一为“送子娘娘”,御高山疾风,殿为铜瓦,碑为铜铸,金光闪闪,俨然天上宫阕。 7、扇子崖  从长寿桥向西行,有盘路1500多级,蜿蜒曲折,约6.5里,有一座高崖,陡峻高耸,因其形如扇,所以称为"扇子崖"。这里原有一座高阁,内祀"元始天尊像"名"元始天尊"庙。向西还有圣贤洞、地母宫、吕祖祠、太阳庙、月光洞等,但所有建筑都已残破倒塌。扇子崖北面是青桐涧。涧北高峰陡峭如屏障,山上尽是古松,风景很是优美。 扇子崖西有一峰,名"傲徕峰",远望高耸入云,实际上只有泰山的一半高。俗话说"远看傲徕高,近看到山腰"。所以称"傲徕",是因为崖前诸峰皆似犀利长矛,傲然而立,好象是和泰山试比高低。 在东百丈崖下面有一自然石穴,深广数丈,名黑龙潭。由于山水常年冲激,口小腹大,形同坛子,故名潭水碧绿,清澈见底。潭上一桥凌空飞架,宛若长虹。 夏秋水大之际,瀑布飞流直下,声若雷鸣。桥下挂起千尺素练,直达黑龙潭,称为"龙潭飞瀑",是泰山胜景之一。特别是雨过初霏,白云低空徘徊缭绕,西面悬崖的两道瀑布,凌空而下,犹如玉龙飞舞,和龙潭飞瀑合称"云龙三现"是泰山一大奇观,所以古人有"冒雨游山也不嫌,游山遇雨景更添"的诗句。 为了便于游人观瀑赏景,1956年在长寿桥东西两头各建石亭一座,东叫云水亭,西名风雷亭,两亭遥遥相对,与长寿桥、百丈崖构成一幅天然的图画。黑龙潭东南隅,有一石亭,名西溪石亭,亭门两侧刻有"龙跃九宵云腾致雨;潭深千尺水不扬波"石刻对联一幅。 黑龙潭口虽小,但腹大水深,加之石面很滑,游人一定不要离潭口太近,防止发生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