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风雪登泰山

[游记]风雪登泰山

2007-09-01    hljradio.com

今早起来天色变得非常凝重,昏暗中我觉得好像要下雪了。果然在汽车到达红门时天空中下起了小雪。细细的雪粒打在脸上有些疼。我感觉到我穿少了,从哈尔滨出来的时候我特意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凭经验我穿了认为还不算少的衣服,看来有些失算了。怎么办还上不上。况且因为天气的关系连上山的索道都停开了。我正在犹豫,车上另一位妇女同志引起了我的注意,看样她也不是本地人,我一问果然也是来登泰山的, 她的豪言壮语激励了我的劲头。她说我是牡丹江来的,在家里是开采石头的,都说登泰山难我就不服,我几十年的石头都开采了,不怕这点困难,咱东北人还怕这个。我看她的模样有40多岁了。我俩互相鼓励着向山顶进发。
登山的人极少,我想一个是同天气有关,另外像我们这么早来登山的人也不多。随后我们向山顶攀去,雪也越来越大的下着。刚刚攀到不远处,路边有块石头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石头上刻有两个字:虫二。我忽然想起我在一本书中曾经看过介绍这块石头的文章,说是赞美泰山的意思,把风月俩字的外边去掉,意思是说泰山的景色风月无边。我让别的游客给我在这里摄影留念。我看着弯弯曲曲的山路绵延不断,两旁的古木参天,有的写有古树的年龄,都有几千的历史了。我想我上山的这条路,古来有之,历代的皇帝恐怕都从这里上到“玉皇顶”的,因为古代没有什么索道的。想到这里我奋勇攀登,到达“中天门”时5.5公里的山路我只用了1小时40分。
在这里我稍事休息,这时在路旁的屋里走出了几个人要验我们的门票,我暗自庆幸没有上刚才那个人的当。原来在我们刚到红门时有一个30来岁的人看我们要上泰山,执意要把我们送上去,说给他30元钱就可以了,这比门票便宜一半呢,我坚决没同意,这人讪不搭的走了。我们正常买票上山。此时雪下得更大了,只见工作人员在用扫帚清扫着山路上的积雪,他们都穿着军大衣,都是一些凡夫俗子,但在一路上山的过程中我见到不少的庙宇,于是在我的脑海中他们就是庙里的小和尚。我向他们打听到山顶还有多远的路程。他们告诉我说到山顶还需要2小时的时间。我感觉到我的腿有些发酸。两小时的时间在陆地上来说不算什么,可是要攀登泰山可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啊。开弓没有回头箭了,我一路攀上去。同我一起攀登的牡丹江女同志早己被我甩到了后边,我超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游人,这其中有大学生、有中年人、有青年人、也有烧香拜佛的老人和迷信的人群。我看到一些烧香的老人艰难的下山,他们手中都拄着拐棍,肩上背着包裹。一个个目光虔诚,步履蹒跚。山路两侧净是石刻,有的标明年代或朝代,有的根本就没有留姓名,只是 留下了几个字在石头上。在过中天门不久我赶上了一对山东德州的年轻夫妇,看样了也就20多岁的年龄。我同他们搭讪着共同向山顶冲去。
年轻的丈夫连蹦带跳的往上攀,我被他感染了,也奋力攀登着,无形当中速度加快了许多。越往上越难,跨过“云步桥”不久,便来到了距“南天门”0.8公里的“十八盘”。远处望去“十八盘”的山路又窄又陡,直插云端,地势险要坡度足有50度。越到山顶风雪越大,我感觉已经有零下近10度了,风夹着雪,雪裹着风,呜呜鸣叫着向人们的脸上抽打着。这就更加剧了登顶的困难。我啃了两口面包,喝了两口已经变凉的水,向最后的高度发起冲击。腿发木挺住,喘气难深呼吸,克服一切困难向上冲。不知是因为体力原因还是毅力不够,抑或是天气的原因,在当天登上“南天门”的游人少之又少,顷刻之间我们登上了“南天门”,这里风更大雪更猛。我冻得实在受不了了,在“天街”的一家商店租了一件军大衣穿上。只见此处游人更是少得可怜,我想今天能登上“玉皇顶”的肯定更是凤毛麟角。大多在到达“中天门”后便折返了。在我和德州的小两口到达1545米的“玉皇顶”时候,我看了一下表,正好是10.00点。细算来整整用了3小时,恐怕我们是今天第一个到达这里的,我为此感到骄傲。能在这样恶劣地天气里登顶成功我不禁豪气大发,真想来上一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玉皇顶”边上有一面石墙,上面刻满了历代名人所写的字迹。我看到了乔石,李鹏、好像还有邓颖超的题字。别人的字还可以,就XX那两把刷子也往上整,真愁死我了。
在“玉皇顶”极目远眺,但见山峦叠障、风雪弥漫、人烟稀少,人们好似在云里雾里一般,真像在仙境一样。只见工作人员在扫雪,并不见有游人。我同德州的小两口在“玉皇顶”的门前互相照相留念,德州小伙子还磕了三个响头。他媳妇悄悄地对我说他腰疼始终治不好。到这来求神仙来了,我不禁暗笑。这正是:
五岳之首我征服 踏平泰山不平路
一揽众山皆渺小 风雪再大也难阻

附记:
在下山时候,看到了三位挑山工。他们看样也就近40岁,中等个黑红脸膛,每人一条枣木扁担。两端挂的物件足有几十斤重。有吃的有用的,我还看到了一捆大葱。估计是给饭店送的。他们步履稳健,不慌不忙,一步一个台阶朝山上攀去。听当地的人说,山上的建筑所用的材料都是这样一步步背上去的。我想可能千百年来挑山工们就是这样把人们要吃的、喝的、玩的、用的积少成多的背上了山,才形成了今天的旅游规模。想到此,山上的物品也就不觉得贵了。
挑山工伟大!!!

转自:http://bbs.hljradio.com/simple/index.php?t301751.html19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