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记泰山之巅 |
[游记]游记泰山之巅 |
2007-09-04 octclub.com |
[游记]泰山之巅 对于泰山,我有着一种沉甸甸的向往。这种向往来自沉淀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来自帝王们虔诚的脚步,来自泰山在国人心目中无与伦比的地位。 我们在桃花源乘缆车一步登天,直达天街的北端。一路攀升,泰山的雄伟渐渐地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初春的泰山依然披着萧索的冬装,疏虬的枯枝、苍翠的青松、枯黄的灌木、裸露的岩石构成了一幅苍朗的山景。残雪被封干了,或斑斑驳驳地铺撒在山坡上,或如银瀑倒挂在跌宕的涧溪中。岩石毫不掩饰地坦裸着奇丽,整座山像是由大大小小的乱石堆成,或突兀涌出于山坡峰腰,或壁立千仞如斧劈刀割。 我到过不少名山,有的清幽,有的险峻,却从没见过如此雄浑苍朗的山色。这是一种至刚至阳的美,是一个敞开了的胸怀,是一股激荡于天地间让人难以消受的气势。 面对这样的景色,古人们发出的感慨无疑是坦坦荡荡的,如司马迁的“或重于泰山”,如李斯的“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泰山也坦坦荡荡地接受着历史给予的殊荣,并把它凝聚成代表中华民族气节、品格的泰山精神。 于是,我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山景和历史汇聚成茫茫苍苍的云海,层层叠叠地向我涌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油然升起于胸腹间。 我开始在山光物态中寻找古人的足迹,触摸泰山的脉搏和灵魂。 (一) 世界上从来没有那一座名山,能够拥有泰山一样的辉煌和荣耀。 泰山绝顶的光环来自拥有天下的帝王,这使它在中华文明史上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地位。在这里,自鸣清高的文人们真正成了“贷与帝王家”的妆饰品。 帝王封禅的地方,飘荡的当然是高贵之极的帝王之气。街被称为天街,上山的门户被称为天门。天子们就在这里拜祭天地,向上苍、向子民、更是向后世讲述自己的文治武功。这种仪式,与其说是虔诚,还不如说是炫耀。有作为的,当然需要大大地夸耀一番,以示天子的赫赫威仪,使五湖四海共沐浩荡皇恩;没有作为的,也想借泰山的名望以自重,来凝聚民心,巩固统治,流芳后世。于是,泰山脚下车辙滚滚,华盖云集。帝王与泰山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不管是为了什么,泰山却因此获得了世人的尊敬,拥有了令天下名山嫉妒不已的荣耀。 岱顶白雪皑皑,厚厚的积雪封盖了多少匆匆的脚印,去的已似烟尘一般地消散了,来的仍在雪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延伸着历史。清寒的山风从古拙的枝枝丫丫间吹过,告诉我已是来到了不胜寒的高处。 顺着雪中的小路走过天街,古色古香的楼台大概就是建筑师心目中的玉宇琼楼了。天街上的店主们披着厚实的军大衣,仿佛生活在天上,全然不知人间的季节变换,使我们这些衣衫单薄的游人,显出了几分凡俗之气。 拐过一个弯,登上南天门,便是山的另一面。一条宽阔的石砌山道从山脚直通向玉皇顶,这就是帝王们当年的封禅之路。 这条路上,一位来自远古的帝王披荆斩棘,留下了第一行脚印,写下了泰山辉煌的起点。以后的四千多年中,有近百位帝王登上了泰山。 道上的石板依旧光洁如新,重重叠叠的都是帝王的脚印。我凝视着这些史册一般的石板,仔细地辩认着帝王的足迹,眼前闪过的是四千年熙熙攘攘的车驾人流。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明皇、宋真宗、康熙、乾隆。。。。一个个步履矫健,春风得意。泰山绝顶雄风激荡,洪钟大吕响彻天穹。 汉武帝是旷绝古今的,他留给泰山的荣耀也一样的旷绝古今。这位继承了“文景之治”的成果,使汉朝盛极一时的雄主,从公元前110年到前89年,先后六次封禅泰山,其心至诚果真是绝无仅有。 司马迁在《史记·孝武本记》中原原本本地展现了武帝泰山封禅的内外情形。他的父亲因为没能参加元封元年的封禅盛典,而发出了长长的叹息,可见封禅之行的隆重盛大,可见泰山在古人心目中的份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汉武帝当然是唯我独尊的,他不但要封人,还要封山。朱笔慷慨地一挥,古老的大地上便有了五岳,泰山理所当然地成了五岳之首。他意犹未尽,以为自己的文治武功已难以用文字来表述,便在岱顶上竖起了无字碑。 他没有想到,与无字碑相映成趣的却是“罪已诏”,历史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也许是他的前半生太辉煌了,导致晚年好大喜功的欲望越发膨胀。任用酷吏、沉溺仙术本来已招致天下的不满;西部边境一唯的开疆拓土、穷兵黔武,又几乎耗尽了子民们的衣食。百姓不得已揭竿而起,他不得已下“罪已诏”,向天下检讨自己的过失。 同样治绩骄人的唐玄宗,在泰山上所作的事比汉武帝实在。这位风流皇帝在把唐朝推上巅峰后,也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泰山,在岱顶的石壁上亲手书写了《纪泰山铭》。走下泰山,他步了武帝的后尘,沉溺声色,不理朝政,酿成了不可收拾的“安史之乱”。一曲《长恨歌》留下了千古遗恨。比汉武帝悲惨的是,他连下“罪已诏”的机会都没有。 历史就是这样奇妙,秦汉与隋唐惊人地相似,汉武与玄宗同样惊人地相似。对他们来说,登上泰山很容易,走下泰山却似乎非常艰难。也许他们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渐渐地忘记了治国安邦的基本道理:民心就是泰山! 人非圣贤,“罪已诏”掩盖不了“无字碑”耀眼的光芒,汉武帝开拓西域确实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功勋。他为了消除边患、安定边境,一方面对匈奴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军事行动;又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联络西部各国,开拓丝绸之路,为后来的光武帝把新疆地区纳入中国版图,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导致的匈奴大规模迁涉,也直接推动了欧洲文明的进程。 《长恨歌》同样难以使人们忘记盛唐的繁华和开明。玄宗皇帝还以泰山一样博大的胸怀,不拘一格任用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担任朝庭要职,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睦融洽留下了千古佳话。 泰山是公正的。它铭刻下了他们的丰功伟绩,也记下了值得后人借鉴的沉痛教训。后来的康熙一样功业赫赫,却比他们清醒得多,他在无字碑前沉思过,从《纪泰山铭》中看到了天下兴亡之道。 无字碑经历了近二千年的风风雨雨,仍傲然屹立在泰山绝顶。《纪泰山铭》经过了一千多年的雨蚀雾浸,依然清晰如新。今日的游人大多已忘了汉武的功过,关心的是怎样才能把诺大的石碑搬上山;也未必有雅兴读玄宗的御笔亲书,感兴趣的是他与贵妃的《长恨歌》。这些古迹与“到此一游”其实没有什么两样,不同的是留下这些东西的人。 正是留下这些东西的人,使泰山在世人的心目中显得更加雄伟神奇。 (二) 站在泰山之巅举目四望,云海茫茫,浩瀚无际,我顿时感到心胸豁然开朗。 泰山的云海却与别处不同,平平静静,清清落落,像一个澄清透明的大湖。远远近近的山峰被掩映在湖水中,显得分外的浑厚质朴。 我的心里忽然生出了一个问题:天下有那么多的高山,帝王们为什么偏对泰山情有独钟? 五岳是他封的。论高度,五岳之中泰山仅居第三;论距离,泰山可能就是离当年的帝京最远的。如果说是遵循祖制,他的皇父皇祖无一人上过泰山。像他这样空前绝后的千古一帝,自然不会也不必拘泥于汉朝以前的典制。他尽可以做得别出心裁一些,把五岳之首封给其它的山,以显示其与众不同的作为。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舍高求低,老老实实地循着前人的足迹,把殊荣赐给泰山? 有人说他深信方士之言,希望在泰山之巅与黄帝神仙相见,学成升天成仙之术。我却认为另有原因。凡名山皆出神仙,未必就是泰山的专利;况且,黄帝的陵墓离西岳不过几十公里,上华山见面岂不是方便得多? 也许是因为一个曾经到处碰壁、落拓不堪的穷书生,一个后来注定要影响中国近二千年的思想家。这个人就是生长在泰山脚下的孔子。 说起来,汉武帝可算是孔子的知己,是他发现了孔子的学说最适合教化人民,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毫不犹豫地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奉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孔子故里的泰山也跟着沾了光,稳稳地坐定了天下第一名山的交椅。 这样说来,泰山之巅当然得给孔子留下一席之地。孔子庙就建在玉皇顶的半坡上,这是全国众多名山中唯一的一处儒家庙。庙堂不大,像一个四合院。孔子的金身与曲埠孔庙中的塑像一模一样,咧着大嘴,神情肃穆地座在大殿的正中。二千年来,任凭世界风云变幻,他就这样安安笃笃地坐着,俯视着天下的芸芸众生们,按照他设定的秩序,在红尘中进进出出,忙忙碌碌。 在众多道教院观的包围中,孔子庙显得有些孤单零落,像是硬挤进来的。游览的人不多,香火也远不如道观旺。一个长须飘拂,颇有儒家风度的中年人,带着一丝神秘的表情,在给游客解释着签文,鼓动游人给孔子燃烛烧香。这情景,倒使道教和儒教颇有了几分溶为一家的味道。 其实,道和儒本来就是殊途同归的一家子,根本分不清你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孔子这样的人物几乎无一例外地游离于半人半神之间。这是喜剧,也是悲剧;往往以喜剧开头,以悲剧结束。 结局毫无疑问是凄凉的。在今天的中国,儒家文化这朵曾经娇艳夺目的鲜花,已经失去了根植它的土壤,在萧瑟的西风中凋敝了。人们不再需要儒家的斯文,需要的是神仙的保佑。这绝不是淡淡地隐去,而是一种完全彻底的失败。失败的不是作为人的孔子,而是被捧上神坛的大成至圣,是被后来的酸儒们神化了、扭曲了的儒家理论和教条化的思维模式。神化和教条化的结果,使儒教在辉煌了近二千年后,在现代文明或者说是西方文明强劲的冲击力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只留下了一些被称为“流毒”的零碎;使它的祖师爷孔子,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国土上,像一条丧家之犬,几乎没有了立足之地。 好在还有泰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中国的文人对根有特殊的怀恋。孔子的根在泰山。只有泰山这样博大的胸怀,才不会嫌弃一个已经沦落不堪的游子;也只有泰山,才配让这个曾经对中国社会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扎根。 魂兮归来,孔子是安详踏实的。泰安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至今仍飘荡着古老的礼乐;他的父老乡亲们,至今仍恪守着他制定的“仁义道德”,善良纯朴得像泰山上的石头。 我非常虔诚地对着孔子的金身拜了一番。我不是文人,更不是他的信徒,但我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从心里敬佩他!他的理论能够统治文明古国近二千年,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汉族的皇帝尊奉他,蒙古族、满族的皇帝尊奉他,新加坡的总理尊奉他,连世界也公认他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谁也无法否定他的历史地位,否定他对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做出的无与伦比的历史功勋。 走出孔子庙,我忽然想看看没有走上神坛前的平凡真实的孔子。回望玉皇顶,雪映雾掩,端庄肃穆,年轻的孔子意气风发,迎风卓立,目光越过齐鲁大地,把大好河山尽数收罗在胸腹间,口中发出了洪钟大吕一般的呐喊:登泰山而小天下! 天下小了,胸腹便大了,泰山便高了。 站在泰山之巅,我感到天地间有一股浩然之气在荡涤着我的灵魂,博大着我的胸怀。泰山的内涵太博大、太丰富了,使我的思绪像朔风中的云海,翻腾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使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结束我的泰山之旅。在泰山的面前,我感到自己是那样的渺小,渺小得像一颗微不足道的砂子。但我也知道,正是我们这些千千万万颗微小的砂粒,才凝成了泰山的雄伟! 这,就是泰山的灵魂和精华。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
转自:http://www.octclub.com/dv_rss.asp?s=xhtml&boardid=108&id=28183&page=1024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