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泰山曲阜之行(二) |
[游记]泰山曲阜之行(二) |
2008-04-12 live.com |
9月10日 【曲阜之行,典故不少,历史不少,想来并不好写,只有尝试下,算作给自己的一个留念】 到了泰山,不去曲阜一趟,就无法领会齐鲁大地的文化精髓,不去曲阜,也无法直观的了解孔子、以及他的儒学(儒教也许更妥当)。 导游在下车前,再三叮嘱“孔子门前小人多”,而且还指引我们看了众多在曲阜街道上巡回的假冒警察,呵呵。 下车,步行在曲阜孔庙墙外,游人也逐渐多起来。今天会去三个景点,孔庙、孔府和孔林。 孔庙者,祭拜孔子的所在,据说在孔子去世时留在世上的三间茅草屋基础上扩建。“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石碑依然矗立,以示对孔子的尊敬,在古代,即便皇帝来祭祀孔子,也得下撵而入。来到孔庙正门前,你断然不会觉得这个会和茅草屋有关。高大的石牌坊横亘在眼前。孔子儒学以中庸而闻名,在孔庙中处处暗含儒教的中庸之道。石牌坊上书“金声玉振”,只是,这个玉字的一点处在王字中间一横的右边,所谓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中庸之道。直入大门,两旁参天的松柏,即便呼入鼻中的空气也含有柏枝的味道。虽然游人如织,依然可以感到肃穆。前半部分主要是历代帝王祭祀孔子时留下的题字石碑,保存亦相当完整,只是,当年的文化大革命还是造成不少冲击,许多石碑可以看到被撞裂后用水泥浆粘合的痕迹。这里有不少典故,记忆最清晰的,是关于一块朱元璋的题字石刻。当时周总理来孔庙参观,看到了朱元璋的题字,说,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是好出身,虽然他也歌颂孔子,还是应该保留下来的。结果后来红卫兵破四旧的时候,就对这块石碑手下留情,到现在在石碑中央,还是硕大的一个红色的“留”字,是当时红卫兵所留。 然后是魁文阁,为孔家的藏书楼,由于历史原因,里边的文物早已灰飞烟灭。随后看到一棵外形怪异的树干,弯弯曲曲,如同盘旋的蛇身。听了导游的解释,才发现,还忽略了这个树干旁边另外一株早已枯了的树干,斜斜的朝天伸出。原来,这两株为一龙一凤,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来孔庙祭拜,在这棵树下倚树休息了片刻,不想却被这株树吸了皇气,因此树干长的也如同龙身一般。在藏书楼后侧,看到一株参天的古桧,相传为孔子手植。也许是吧,不是又如何? 这时候导游带着大家对一处建筑指指点点。仔细听来,又多了一个典故。原来,这里就是所谓的“钩心斗角”真正的出处。原本竟是建筑上的用语。指两处房屋的屋檐相互叠加、相互对齐,原本是为了解决建筑的空间问题,后来却用来形容另外一种意思,着实让人意想不到。 随后是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所谓“九脊重檐,黄瓦覆顶,多式斗拱,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它是全庙的最高建筑,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太合殿,岱庙?),并且和太合殿的规格相同。而且太合殿是孔庙周边地区最高的建筑物,没有修的比它更高的民房/官房。只有真正看了大成殿的规格,你才能知道,孔子、儒家在古代封建社会的地位。雕梁画栋又算什么,门前的10根龙柱就是地位的象征,所谓九五之尊的“九”就是指10根龙柱中间的间隔,而围绕其它三侧的全是刻满龙形图案的石柱。 【未完待续……】 23:34 | | | 0 | |
|
转自:http://2006takewing.spaces.live.com/blog/cns!337117d143d217b6!272.entry49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