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 位于趵突泉公园泺源堂前。1931年四周用石砌岸。几经变化,今泉池呈长方形,长30 米,宽18米,深2.2米。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金《名泉碑》、明晏璧《七十二泉诗》和清郝植恭《七十二泉记》均著录。该泉出露标高26.49米,恒温18℃,最大涌量达16.2万立方米/日,为该泉群中涌量最大的泉,号称“天下第一泉”。地下水位低于出露标高时,该泉停止喷涌。据清代乾隆《历城县志·杂缀二》载,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崇祯十四年(1641年)曾出现干涸。1972年始,时常停涌。1986年5月至1987年8月26日,停涌达15个月;1988年8月至1990年8月,断流长达24个月。趵突泉是古泺水之源。古时称“泺”,宋代已称“趵突泉”。亦有“娥英水”、“温泉”、“槛泉”、“瀑流泉”、“三股水”的别称或俗称。《春秋》载:鲁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春,“公会齐侯于泺”。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济水》载:“泺水出历县故城西南……俗谓之娥姜(一作娥英)水也,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北宋文学家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说:“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趵突之泉冬温,泉旁之蔬甲经冬常荣,故又谓之温泉。”和趵突泉(1987年9月)曾巩同时代的刘诏,根据《诗经·小雅·采菽》“榉屑魅 ”的诗句,叫它“槛泉”。金人元好问《济南行记》 中又名“瀑流泉”。当地百姓以其自地穴中涌出,形成三股泉水,故又俗称为“三股水”。据水文地质部门探查,趵突泉的地质情况是:地表向下8米,是第四纪砂砾、粘土层,8~80米为奥陶纪白云质石灰岩。在30米以上的大理岩中,裂隙、溶洞特别发育,这些裂隙、溶洞成为地下水集中和上升的通道。上升的地下水流从相距23米的两个洞隙中蹿出地面,成为趵突泉三股泉水中的南、北两股;从北股洞隙中又分流出一股水,在靠近北股的南侧涌出地表,即为中间一股。趵突泉,三股并立,“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水经注·济水》)。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据土人云:‘当年冒起有五六尺高’”。据1982年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济南的泉水》载,1959年时趵突泉泉水还能冒二尺多高。因为气势壮观,故称“趵突腾空”,古人列为济南八景之一。由于景观奇特,被历代文人,如曾巩、元好问、赵孟狻⒄叛浩、王守仁、王士祯、蒲松龄等赞咏。清朝康熙、乾隆皇帝,也舞文弄墨刻之于石。其中,蒲松龄的《趵突泉赋》描写得最为详尽:“尔其石中含窍,地下藏机,突三峰而直上,散碎锦而成漪。波汹涌而雷吼,势?洞而珠垂;砰兮三足鼎沸,兮一部鼓吹。沈鳞骇跃,过鸟惊飞,羌无风而动藻,径上栏而溅衣。夜气长薰,涛声不断。沙阵抟云,波纹似线。天光徘徊,人影散乱。快鱼龙之腾骧,睹星河之隐现。未过院而成溪,先缴沼而动岸。漱玉喷花,回风舞霰。吞高阁之晨霞,吐秋湖之冷焰。树无定影,月无静光,斜牵水荇,横绕荷塘,冬雾蒸而作暖,夏气缈而生凉。其出也,则奔腾澎湃,突兀匡襄,噌噌酤簦翠色以盈裳。其散也:则石沈鹘落,鸟堕蝶觯泯泯棼棼,射清冷以满眶。其清则游鳞可数,其味则瀹茗增香。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池中小泉颇多,水泡如泄珠玑,簇簇串串,飘飘悠悠。水中青藻浮动,锦鱼穿梭。冬季,水气蒸腾,齋朦胧。池岸以石砌垒,四周小桥卧波,雕栏临池;亭榭探水,曲廊蜿蜒;山石挺拔,绿柳婆娑。游人凭栏俯瞰,尽得水趣。泉畔还有许多名人题刻,为名泉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如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山东左布政使张钦书写的“观澜”;明嘉靖十六年,山东巡抚都御史胡缵宗书写的“趵突泉”;清同治八年(1869年),历城王钟霖题写的“第一泉”;还有清人鲍复昌、鲍复相、蒋恋扔饺诗刻等。 趵突泉水清冽甘美。经化验,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可以直接饮用。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沿途饮用北京玉泉水,当品尝趵突泉水后,便立即改用趵突泉水,并把玉泉改为“玉泉趵突”。将趵突泉封为“天下第一泉”。此泉用来烹茶,味醇色鲜,游人常来此品茗以助游兴,有“不饮趵突水,空负济南游”之说。昔日,趵突泉池东有望鹤亭茶社,四周摆满了茶摊,上支白篷布,下设小茶几,几上备宜兴紫砂壶。1956年辟建公园后,在望鹤亭茶社旧址设东方风味的“蓬莱茶社”。观鱼也是游趵突泉的乐事。明《历乘》记载:历城知县贵养性“蓄金鲤于池,殊为胜观”。清代秀才、历城人任梦菊曾填《浣溪沙·春日游趵突泉》词一首,写道:“闲倚雕栏沽美酒,看他锦鱼唼青萍。” 老金线泉·金线泉 老金线泉,即金《名泉碑》上所列的金线泉。位于趵突泉东北侧,趵突泉公园尚志堂和鱼展室之间。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也著录。泉池石砌,方形。池内北壁,有一长方条石,上刻隶书“老金线泉”四字,系当代济南书法家李仲余书。池西青松夔石相映,池中泉水清澈,青藻浮动,锦鱼潜游。该泉是济南著名的奇泉。水盛时,泉水从池底两边对涌且流势相当,在水面相交,聚成一条水线,漂浮移动,时隐时现,阳光一照,闪闪发光,故名。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对老金线泉做了较早的记载:“石鞣匠兀广袤丈余,泉乱发其下,东注城壕中,澄澈见底。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隐起水面。以油滴一隅,则线纹远去。或以杖乱之,则线辄不见,水止如故。”宋代,金线不仅白天可以看到,而且在清明的夜间也显明易见。曾巩《金线泉》诗记述:“玉鞒8″捌鲜,金丝不定路南泉。云依美藻争成缕,月照灵漪巧上弦。”明清两代,金线尚看得清晰。清代文学家刘鹗在其著作《老残游记》中写道:“那士子便拉着老残踅到池子西面,弯了身体,侧着头,向水面上看,说道:‘你看,那水面上有一条线,仿佛游丝一样。在水面上摇动,看见了没有?’老残也侧了头照样看去,看了些时,说道:‘看见了,看见了,这是什么缘故呢?’想了想道:‘莫非底下是两股泉水,力量相敌,所以中间挤出这一线来?’那士子道:‘这泉见于著录好几百年,难道这两股泉的力量,经历这么久,就没有个强弱吗?’老残道:‘你看,这线常常左右摆动,这就是两边泉力不匀的道理了。’那士子倒也点头会意。”后来水面缩小,水势减弱,并以石砌池,金线便不常见了。1956年扩建公园时,老金线泉东约20米处一个石砌雕栏小池中,也出现了金线,便将这泉称为“金线泉”,并将清同治九年(1870年)吴兴人丁彦臣题写的“金线泉”三字石刻,移嵌在这泉的东壁上,而把原来的金线泉称之为“老金线泉”。这泉金线出现的原因和老金线泉相似。该池东壁有一水口,泉水由水口流进,北邻为柳絮泉,柳絮泉池南壁也有一水口,与金线泉相通,泉水由此流进金线泉,两股泉水相撞,便出现了金线。泉边风光秀美,历史上文人官绅多于此大兴土木。宋朝即在这里修建馆舍,金元诗人杜仁杰曾宿居其内,并写有《宿金线泉》诗一首。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载:“元时设秀春院于其地,檀板银筝,殆金陵板桥之比。”清同治八年(1869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又于此建尚志书院,俗称尚志堂。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金线泉南边修建“悠然亭”,于上可远眺千佛山景色。至今,尚志堂建筑仍存。 漱玉泉·螺丝泉 漱玉泉,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诗》、清《七十二泉记》均著录。在柳絮泉东侧,为一长方石砌水池,周饰石雕栏杆。池内北壁镶嵌“漱玉泉”刻石,为济南当代书画家关友声1956年书写。“漱玉”一名由“漱石枕流”(《世说新语·排调》)一词演化而来。相传,宋代杰出词人李清照的《漱玉词》即以此泉命名。泉南侧为溢水口,由自然石叠砌。泉水从池底冒出,形成串串水泡,在水面破裂,咝咝作响,然后漫石穿隙,跌入一自然形水池中,如同漱玉。这池水面较大,山石驳岸,错落有致。池内又有一泉,簇簇水泡,旋转着慢慢升起,其状如螺,故名螺丝泉。泉水清澈见底,蓄有锦鱼。岸上青松挺拔舒秀,翠竹婀娜多姿。为纪念李清照,1959年在池北岸辟建“李清照纪念堂”,1980年又修葺改建。庭院与泉池相映,为漱玉泉增添了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