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纵横相连的街道,越过鳞次栉比的房屋建筑,繁华的城市渐渐被抛在后面。登上烟台的城郊公路,夹路的冉冉芭蕉,丝丝垂柳,使在车上的人感到分外的神清气爽。从烟台到蓬莱,77公里的行程,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也许这就是胶东半岛便捷的交通吧。 蓬莱即古之登州府也,古往今来,久负盛名:蓬莱、芝罘古称仙岛,秦皇挥鞭,徐福问药,唐有秦琼鏖战,宋有东坡赋诗,更有民间八仙过海的传说,把一个人间的蓬莱描绘似玉宇仙境,瑰丽之中充满了神秘。尽管经历了尘世沧桑,登州由府降镇,但城镇建设的规模却渐见扩大,城内城外如能唇连,其规模仍不下于江南的地级市,更何况蓬莱地处海滨,山海之胜又招引多少行人游客。 蓬莱之胜,首推蓬莱阁。无论是小说《东游记》,还是电影《八仙过海》,蓬莱阁都是神仙频繁光顾的好地方。风景之胜,建筑之美,传说之奇,更使蓬莱阁声名在外:千里奔蓬莱,只为一登蓬莱阁。蓬莱阁在城北的丹崖山巅,下临浩瀚的大海,殿阁凌虚,云雾缭绕,且有极盛的香火。阁高15米,重檐八角,雕梁画栋,气宇非凡。阁建于北宋嘉佑年间,虽经千年的沧桑,仍不失当年的雄伟壮丽。登阁四望,正北是远处的长山列岛,云遮雾盖,似在时隐时现中;西北就是"八百壮士不仕秦"的田横岛,铁马金戈的悲壮一幕早已成为过去,但千秋传诵的壮志豪情似乎还在上空蒸腾。东北海疆澄波万里,据说那也是海市蜃楼奇观发生的地方。据当地的导游介绍说,海市蜃楼景观奇丽,但百年之中也只是偶而出现二、三次,真正能亲眼目睹这旷世奇观的人称得上福大运也好了。1988年,蓬莱出现过一次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海市蜃楼奇观,满城的人奔走相告,蜂涌而至,至今还留下了一盘半个多小时的录像带可供鉴赏。在影片中,突兀的青山浮现在万顷碧波之上,兰天依然,青山苍翠。山坳有亭,山前有街有市。街上房屋辐凑,行人恍惚,还有汽车在奔驰;海市既有商店,又有摊贩,只不过看起来犹如雾里看花,不清不楚,且随着水汽的蒸腾不时会有曲折和变形。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景观,是奇景,也是奇观,奇就奇在虚无飘渺中的妙趣横生。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海市》诗一首:"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更把变幻莫测引伸到了尘世。 许是为了方便观海,蓬莱阁下回廊九折,却是临北而建。通向东南是观澜亭,可以眺望沧海观日出;西则有避风亭,三面无窗,临近海边的地方却有矮墙拥护。纵然海风呼啸,亭内可以燃烛不灭。古来文人墨客以此为雅集之地,苏东坡也在此留下了墨宝。阁南有三清殿、吕祖殿、天后宫、龙王阁等一大批建筑,高低错落,与蓬莱阁浑然一体。这些殿阁供奉着神道鬼仙、三教九流,不是个中人,也辨不清哪些是出于宗教典故。哪些来源于神话传说。听着导游的介绍,也只能学学苏东坡,"姑妄言之,姑妄信之"。倒是蓬莱阁内还珍藏着一大批汉魏唐宋的名人碑刻,文彩辉煌,足为古阁增辉添彩。 丹崖山是蓬莱的著名风景区。除了蓬莱阁,丹崖山的北麓,有仙人洞、仙人桥等景点,还有一条崎岖的山间小路可以直达海边。丹崖山的东麓就是有名的水师城。水师城又名备倭城,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经明、清二代增筑修葺,成为一个水师基地。城为土、石、砖混合结构,城墙高7米,宽8米,周长2200米。也许是出于军事需要,水城仅开二门,南为振阳门,有陆路相通。北为水门,可供船只出海。水城面临大海,而城内亦有小海,可以停泊船只,操练水师。由于地处险要,负山控海,又与长山列岛隔海相望,水城是重要的海防要塞,在明清二朝的抗倭战争中发挥过重大作用,抗倭名将戚继光也曾在此立马横刀,威镇海疆。戚继光,山东莱芜人,出身将门,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他所指挥的戚家军在抗倭战争中所向披靡,功勋卓著,深得百姓爱戴。在浙江,在福建,在蓟门,至今还传诵着戚家军的故事。今日的水城,城头旌旗飘扬,城中鼓角相闻,"戚"字大旗迎风招展,戚继光的巨型塑像巍然屹立,也许这也是子孙后代对他的一种怀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