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仙境蓬莱3

[游记]仙境蓬莱3

2008-05-22    live.com

6月12日

3

田 横 山 文 化 公 园 导 游 词

田横山自古为军事要塞,而尤其值得骄傲的是,这里曾是末路英雄田横安营扎寨的地方。

田横是战国时期齐王田氏的后裔。秦朝末年,没落为平民。后响应陈胜吴广抗秦,与刘邦、项羽逐鹿中原。开始同盟,逐渐分化,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田横不愿臣服,被韩信战败后率残部五百人流亡到时为东夷之地的海边荒岛。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刘邦多次派遣使节到荒岛招安,田横若向朝廷称臣,即可晋京封侯加官,否则朝廷便出兵围剿孤岛,斩尽杀绝。田横为保存五百火种,被迫离岛赴京。行至距都城洛阳三十里的一处驿站时,田横凛然自刎,并在死前嘱托两位随从将他的头颅献给刘邦。当刘邦见到田横那形容未改的头颅后,深为其刚烈之气感慨而震惊,遂以王者礼仪予以厚葬,并下令任命田横的两个随从为都尉,发士卒二千。田横的葬礼刚毕,两位随从便在田横坟前各自挖一洞穴同时自杀,随主而去。当田横死不称臣以生命捍卫尊严的消息传到荒岛,五百壮士全部步其主后尘,合众自杀,以身殉节,惊天地,泣鬼神,十分悲壮。从此,这座海岛姓田而不姓汉,田横山成为气节的象征。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史籍的疏漏和笼统,一直考证困难,众说纷纭。唐宋以来,文献所见“田横岛”与“田横寨”,大致可有三说,即海州(今连云港)说、即墨说和蓬莱说。三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其实民间传说田横所居的海岛,在山东沿海还有多处,都未发现原始遗迹。山东大学的刘敦愿教授认为,当年刘邦指出,田横还居于要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蓬莱地处胶东海滨,渤海海峡又有庙岛群岛,在军事上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危急时尚有回旋余地,必要时还可以从海上遁走他方,借助外援。因此,对于田横的居守之地,他的结论是接近“蓬莱说”的。

不管田横的五百壮士殉难处是否在今天的田横山,他们的营寨曾经驻扎于此恐怕不会是凭空臆想出来的。既然是当年英雄们驻足的地方,就足以令今人大发思古之幽情,低回凭吊一番了。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它的引人注目之处就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内涵。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里已辟为文化公园,既给游人提供了观光览胜的场所,也为田横这位令人敬佩的末路英雄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田横山文化公园位于蓬莱阁西侧,总面积19231平方米。它以自然风光为形,以人文内涵为魂,成为与丹崖仙阁相协调的绿色背景。整个景区设计精巧,布局合理,古迹史踪,山情海韵,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恬淡隽秀的迷人画卷。

田横纪念广场:田横纪念广场位于田横山东南坡,是进入田横山的第一个景点。广场主要由《田横与五百壮士》大型浮雕和《祭田横墓文》石刻等组成。

《祭田横墓文》:《祭田横墓文》是从《韩愈文选》中节选的。唐贞元十一年九月(公元795年),韩愈去洛阳路经田横墓时,为悼念田横而作祭文。祭文中对田横的气高节烈、威武不屈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田横虽然没有完成复国大业,却牢记国耻,不甘受辱,傲视生死,不损名节,其英雄气概,与日月同晖,光照千秋。

《田横与五百壮士》浮雕:广场正面的这幅大型浮雕,是根据美术大师徐悲鸿先生力作临摹而成。这幅作品创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有意思的是,徐悲鸿大师把自己的五官相貌,“移植”描绘到五百士之中一个人的脸上。当时,正值蒋家王朝初建,以统一中国之名,行一统党国之实。这幅油画适时而出,其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受到红色根据地的高度赞扬。这幅珍品被公认为徐悲鸿代表作之一。皖南事变后,田横精神曾一度成为重庆《新华日报》和延安《解放日报》的热门话题。

田横寨遗址:这里是田横寨遗址,为长方形,东西长120米,南北宽80米。南侧的“田横寨遗址”石碑为书法家大康题写。这座田横纪念柱高7米,采用花岗岩雕凿而成。四面浮雕分别表现了“聚事”、“演练”、“进攻”、“建国”四个场面。西侧是一座田横雕像。他面北而立,气宇轩昂,象似在高呼“吾岂能北面而事臣?”雄姿凛然,气壮山河。

三生石:这里是三对刻石小品。两只手的手心两两相对,依次是“心心相印”、“花好月圆”、“福寿双全”,代表了一对情侣从相知相爱到喜结良缘,再到白头偕老的幸福历程,也是对游人中的每对情侣的最美好的祝愿。三生是指佛教所说的前生、今生和来生,也指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阶段。三生石寓意在人生三个阶段幸福美满、好运常在,即所谓“三生有幸”之意。

翠薇廊:这座顺着山势逶迤而上的翠薇廊,是一座仿木质结构的框架建筑。它造型典雅,色调温馨,紫藤缠绕,绿荫遮日,清风徐徐,落英缤纷,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烟波亭:这座小亭名为烟波亭。烟波,形容烟雾笼罩的水面。唐代诗人崔颢在他的《黄鹤楼》诗中写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们在这座小亭中伫立眺望,看到的却是烟波浩渺的大海,心境恐怕也与崔颢的诗句所写相去甚远。

“天风海涛”刻石:这一刻石小品上的“天风海涛”四个大字古朴苍劲,大方美观,是书画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的真迹。这里地势高峻,面对大海,视野开阔。极目远望,海国天光十分壮观,“天风海涛”,对眼前的景象概括得恰如其分。

齐王鼎:这个肃然凝重的大鼎为齐王鼎。鼎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或置于宗庙用以铭记功绩的礼器,一向被视作立国之重器。为纪念田横誓死不屈的壮举,于此处立鼎纪念,表现了齐王田横志在问鼎齐鲁的决心。

濯缨泉:这是濯缨泉。濯缨就是洗涤帽带,通常指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俗话说:“山无水不秀,水曲则有情”。齐王鼎的鼎足之下有溪水汩汩而出,跌宕起伏,潺潺有声,千回百转,净手涤足,妙趣横生。

怡然园:怡然园,顾名思义,是一处令人心情怡然的地方。“怡然”二字,意为心旷神怡,和悦愉快的样子。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记叙,这小小的怡然园里奇花异草,暗樯浮动,自然会使游人感到心旷神怡,不胜陶然。

孙子兵法汉简:这是一组用巨型花岗岩雕凿成的孙子兵法汉简。孙子兵法汉简录入了《孙子兵法》的全部内容,体现了中华五千年艺术的博大精深。徘徊在这片兵书简册之间,一定会产生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将风范的感叹。丹崖山是神仙文化的代表,而田横山却积淀着精武文化的内涵。孙子兵法汉简岩雕,对于精武文化的体现,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翰墨锦章:这段镶嵌名诗石刻的墙垣称为“翰墨锦章”。“翰墨”原指笔墨,借指文章书画。在这堵墙垣上,共刻录了六首诗作,分别是骆宾王的《蓬莱镇》、苏东坡的《望海》和《海上抒怀》、戚继光的《韬钤深处》、《马上作》、《放舟蓬莱阁下》。

八卦健身桩:这里的八卦桩是由圆形柱和六棱桩阴阳结合、两环相扣组成,集习武健身于一体,无论疾走或缓行于八卦桩上,均可健人体魄,消解愁肠,你若感兴趣的话,不妨亲自一试。

逍遥麓:这里是逍遥麓,又称春夏秋冬广场。在这方八角形广场上,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天文科学的精髓。它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置有青龙、朱雀、白虎、玄武石雕,是道教崇奉的四方正神。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方分别立有春夏秋冬时柱,随着星移斗转,坐地日行,北斗七星一年四季分别指向四个方向。游人来到这里,悠闲信步,畅怀吟诵,寄情山水,心胸开阔,疲惫顿消,不胜陶然。

幸福园:幸福园立意“幸福缘路”的主题,即情投意合、海誓山盟、并蒂芙蓉、白头偕老、百年好合。幸福园的构思很精巧,立意也独特,主题鲜明,颇具匠心,集休憩、娱乐、游览、康体于一身。整个园中雕塑小品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徜徉其间,诗趣盎然。入口处这一巨大的石门,暗意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俚语。踏上鹅卵石铺就的半圆形回廊,就意味着踏上了幸福之路。当你漫步在这幸福的旅途之中,从缔结婚约起步,共同迈上人生的漫漫征程,映入眼帘的是不同时期的婚姻标志,它以情感的色彩给人以理性的启迪,以时空的转换再现生命的伟岸。“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人生有涯,真谛常在,但愿所有有情人踏上这生活的幸福之路,共同追求美满的永恒。

观景台:这里是田横山的顶峰,也是胶东半岛最北端的最高点。在这里举目四望,视野十分开阔。北面是烟波浩淼的大海,南面是新貌崭然的古城,东面是神韵独具的仙阁,西面是舟楫纵横的港湾。在这里,最容易使你发感慨、抒情怀,因为你在这里所领略的,是人间美景的精华,是天地造化中的山海大观。

合海亭:这是一座八角十六柱的双层楼阁式建筑,飞檐斗拱,气度非凡。面积为1029平方米。因地处黄、渤海交界处,所以寓意为二海龙王之神力。亭上置合海巨钟一口,直径2.001米,高3.47米,重6.6吨。钟上铭文由当代著名书画家范曾题写。合海钟被敲击时,声似钧天广乐,闻之如意吉祥。

得道轩:这是一座轩亭式建筑,轩名为草书,是沈鹏先生题写。轩前有明廊。前廊两侧分别嵌有刻石两方,南为“戴月”,北为“连天”。

风烟绝胜坊:这是一座四柱冲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牌坊,背靠合海亭,面向大海,造型古朴庄重。

纳川亭:大家可以望见那座傲然伫立的方亭称为纳川亭。“纳川”,即“海纳百川”之意。

古炮台:在这以东的城堞旁,有一座古炮台,上面置有古炮一门,为前膛炮。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水师营曾在这里以爱姆斯朗炮击退过入侵的日舰。

各位朋友,田横山和丹崖山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处山体园林,以大海蓝天相映衬,以历史遗迹为题材,展现了仙岛神乡生动感人的景象。所不同的是,丹崖山是以神仙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充满了人文气息。而田横山却是一幅山海风光的大写意,既蕴涵着历史的苍凉与悲壮,又弥漫着现实的美好与温馨。怎么样?对这里的山光水色、仙迹神韵您喜欢吧?青山在,人未老,希望你在后面的游览中玩得更加忘情与尽兴!

田 横 山 后 海 景 区 导 游 词

田横山俗称老北山,地处蓬莱陆地最北端,也是胶东半岛最北端,这块突入海中的陆地岬角称为登州岬或蓬莱岬,是渤黄二海的分界处,具有“一山分二海”的独特地理位置。东与丹崖山隔一小海湾相接,石壁高峻;西、北两面半浸海中,形势险要。汉时韩信破齐,齐王田横率其徒五百人东走,曾筑寨于此,因此得名。明万历二十一年(1594年),为巩固海防,明廷调浙江兵卒于此戍守,在山上筑起城垣和署衙廨宇。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起,登州统领夏辛酉在山上筑起炮台,架起爱母斯郎炮数门,守护海口,兼为旅顺之声援。这里既有山海胜境,又有历史遗迹,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到这里探古览胜的游人不断增加。1993年,田横山与丹崖山之间架起了一条跨海索道,这里成为蓬莱阁旅游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跨海索道上乘坐缆车,仰望前后两侧的仙山琼阁,俯瞰大海的万里澄波,联想三神山的迷人神话,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跨海索道全长481米,高点海拔50.7米,相对落差26.3米,采用单循环半包吊椅式结构,共设缆座54个,日可载客5340人次,是山东省第一条海上索道。它区别于其它索道的地方就是可以搭乘缆车领略海上风光,在感受上是别有情趣的。)

神龙分海──黄渤海分界坐标:田横山与辽宁旅顺老铁山之间的连线,构成了渤海与黄海的天然分界线。经解放军海军航海保证部的精确测量,蓬莱岬是黄渤海分界线的南端起点。此分界坐标,便是根据海军航保部测定的东经120°4433.3与北纬37°4950.2交叉点建起的,由此向北偏东20°为黄渤海汇合处。黄渤海分界坐标设计新颖精巧,独具匠心。两条盘曲而上的巨龙,象征黄渤二海,二龙共衔一珠,象征蓬莱,同时也是黄渤海分界点。二龙戏珠,吉祥如意,黄渤海分界坐标,呈现了华夏图腾艺术的美感,为田横山增添了颜色。

金龟礁:这块海礁的形状很象一只乌龟,所以称为金龟礁。传说两位龙王在这里聚会,划定两海界限之后,商定让他们的一位下属金龟在这里盘踞,以作为渤、黄二海的永久性标记。于是,这只金龟便恪尽职守地蜷缩在这里,最后化成了一块礁石,形成了“金龟探海”的天然奇观。在它的背上,还留有“一足跨二海”的脚印。

田横栈道:这里是被称为胶东一绝的田横栈道。栈道全长220米,高2米,离崖壁地面20米,东起回仙洞,西抵老虎洞。这条栈道,使珠玑岩的悬崖绝壁成了坦途。游人行于栈道,如同凌波漫步,脚踏万顷碧涛,头顶危岩绝壁,既惊险又刺激。在这里依崖观海,烟波浩淼,抚今怀古,情趣盎然。

老虎洞:提起老虎洞,也许会问,老虎应栖身于深山密林之中,海上怎会有老虎洞呢?原来,这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明洪武年间,登州海面常有日本海盗(又称倭寇)出没,他们海上打劫,登陆抢掠,十分猖厥,当地百姓深受其害。由于官府腐败,海防松弛,缉盗不力,百姓叫苦不迭。

水城有一义士,名叫王老虎。豪爽耿直,疾恶如仇,并且会武功,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倭寇的侵扰,十分憎恨。这天,他聚集几位武艺高强、熟识水性的伙伴商量,给倭寇一点颜色看看。他们选准一个月黑夜,乘木舟隐藏于老虎洞中。夜深时,海面上驶来一只匪船。他和伙伴们抖擞精神,拼力将小舟划向贼船,只听一声雷吼,王老虎和伙伴们手持短刀,纵身跳上贼船,倭匪措手不及,已成为刀下鬼。黎明,闻讯赶来的渔民们看到倭匪血染大海,尸漂海上,欢声四起。人们为彰显王老虎的勇敢行为,将这个洞命名为老虎洞。

回仙洞与益寿泉:回仙洞,是当年八仙经过的地方。他们来到这里,张果老感到口渴,可是,海水一片,又苦又咸,到哪里找寻淡水解渴?万般无奈之时,只见铁拐李举起拐杖,对准峭壁狠狠地撞去,霎时岩壁出现穴洞,这便是今天的回仙洞。铁拐李又用拐杖对准洞壁敲了敲,一股甘泉缓缓流出,朗朗声脆,这便是益寿泉。当然这是民间传说,其实这岩洞是由于长期风化形成的溶洞,而这泉水是山上的雨水渗入地下经过层层岩缝过滤出来的。不过,这泉水不仅清澈透凉,而且甘甜可口,人们还说它有强身益寿的作用。

独步峡与将军石:沿着回仙洞外的沙滩北上,迎面有一条狭长陡峭的石壁挡住去路,只容一人侧身方可通过,所以称为“独步峡”。俗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步峡上有一块巨石兀立,恰似一位把门将军,傲视狂涛,很有些唯我独尊的气势,因此人们把它称为“将军石”。

八仙礁:八仙过海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这里的八仙礁,蕴含着一段关于八仙的小故事。

传说八仙在蓬莱阁上饮酒作乐,酒酣之后,各持宝器走进大海,在风涛海浪里显示各自的神通,不一会儿便漂向了遥远的海天相接处,而他们的形骸却羽化成八块礁石。这片礁石,已经被海浪冲涮出一副沧桑模样,但是仔细辨认,张果老的驴子,铁拐李的丫丫葫芦,以及八位仙人或卧或仰、或坐或立的形态却依稀可见。

弹子涡:在八仙礁东北角有一个天然石洞,海潮退落后,洞口半露水面。石洞口很狭窄,里面却是宽阔的。洞中有两枚巨大的鹅卵石相依相伴,随着潮起潮落相互磨擦碰撞,发出“咯咯”响声,十分动听,被当地渔民津津乐道称为“弹子涡”。传说,涡里的两块卵石,曾是东海龙王爱不释手的两颗宝珠。为了镇住海上的狂风巨浪,保佑渔民出海平安。龙王忍痛割爱将宝珠安放在这个礁石涡里,从此这苍茫大海便波澜不兴了。

凤凰礁:八仙礁前面的礁石,形同一只引吭高歌的凤凰。它背山面海,引颈长鸣,是在为人间仙境而欢歌,还是为游人过客而祝福,抑或兼而有之吧。

各位客人,田横山后海景区的游览到此就结束了。这里的山海景观是充满神韵的,这里的仙岛胜迹,山水绝唱,一定会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登州博物馆解说词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来到的是登州博物馆。

登州博物馆坐落在田横山南麓,蓬莱阁西侧,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由序厅、古城遗韵厅、千年古港厅、海防重镇厅、文物精华厅、名人故里厅六个陈列厅组成。馆内陈列文物307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45件,其余不定级文物246件。它通过文物、模型、照片、版图等形式,客观地展示了蓬莱地方史的各个方面。在内容、形式的布局上,它打破了传统的按历史顺序陈列的模式,重点突出,立意新颖,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博物馆内安全消防设施齐全,采光、供暖、制冷、通风、通讯及残疾人通道等设施完备。

登州博物馆的建立,使库房中珍藏的文物与世人见面,进一步展示了文物工作的价值,弘扬了古登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民族文化传统。它不仅填补了蓬莱无博物馆的空白,而且成为一处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基地。

历史意义上的古登州,管辖范围最大时几乎包括整个胶东半岛,共辖九个县一个州。因为治所设在蓬莱,蓬莱便成为登州的附郭。这里的登州博物馆,其实物陈列品主要是蓬莱范围内的。因为过去人们习惯上总是把蓬莱称为登州,该馆也权且定为登州博物馆。

第一展厅 序厅

据史料记载,三千年前,蓬莱人民的祖先就生活在胶东半岛这片土地上。他们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的双手,创建着自已的家园。

这里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这里的一种神奇的自然景观--登州海市。由这种虚幻缥缈的海天奇景,衍生出三神山的传说,致使历代帝王海上求仙活动高潮迭起,从而奠定了蓬莱在中国东方神活中的策源地位。“蓬莱”二字已成为“仙境”的代名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正是“神仙”二字,给蓬莱带来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在这里,丹崖名楼尽现了山海名邦的多彩风姿,神话传说破译着民族精神的玄妙密码,古港城垣留下了供人怀古凭吊的遗迹,石坊碑碣记录了白云苍狗般的岁月沧桑,男耕女织创造出美丽生动的人间传奇,名士贤达演绎着慷慨悲壮的历史活剧,轶闻掌故昭示着悠久历史的丰富内涵,民俗风情揭示出文化积淀的丰厚多元。

然而,过去毕竟已成为历史,当我们从岁月的沧桑中走出来时,一定会发现,更让人流连忘返的则是蓬莱的今天。改革开放犹如春风化雨,使古老的蓬莱焕发了勃勃生机。蓬莱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发扬了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谱写出令人振奋的新篇章。如今的仙岛古城,日新月异,繁荣兴旺,成为驰名中外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历史早已“大江东去”,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早已“浪淘尽千古风流”,为了探知过去,研究未来,借古鉴今,昭示后人,在蓬莱市委市政府的倡导下,建起了这座“登州博物馆”。博物馆的建筑面积为1300平方米,共分为六个展厅。请各位随我参观第二展厅。

第二展厅 古城遗韵厅

蓬莱古城,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为黄县东南之莱子国辖地,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始置蓬莱镇,神龙三年(公元707年)登州治所由牟平迁往蓬莱,升蓬莱镇为蓬莱县。以后几个朝代,虽隶属有所变更,但县治未变,直到1992年改蓬莱县为蓬莱市。在清代的《登州府志》中,对登州府所辖区的范围有详细的记载。原文如下:“登州府东至海四百九十里,南至莱州府即墨县四百里,西至莱州府掖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海一里至北隍城岛二百四十里接奉天界,由海道至奉天旅顺口约六百里至盖州套约千余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千八百六十里,至省城九百二十里,东西广六百四十里,南北袤六百四十一里,蓬莱县东至福山县界九十里(至县治一百四十里),西至黄县界四十里(至县治六十里),南至栖霞县界七十里……”

蓬莱位于山东半岛的最北端。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窗口。请看这边的看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登州港就在沟通南北平原以及与朝鲜、日本的交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传,秦朝方士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携带五谷种子及百工的远航船队,就是从古登州港出发到日本的。徐福的东渡,开了远洋航行的先河,并为我国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隋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由裴世清率领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统一王朝派出的访日使团,也是从古登州港出发,横渡到日本。到了唐朝,中国的对外往来日益频繁,从公元630年起,日本和朝鲜先后派到中国的“遣唐使”多达数千人次。他们相继从登州港这个门户进入中国前往唐都长安。日本著名高僧圆仁随“遣唐使”从古登州港入唐,先后在唐朝游学九年,在登州居住了两年。圆仁撰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并称为“东方三大旅行记”。这本书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珍贵文献。在书中对登州的地方行政、经济以及唐时登州的物价情况都有详细的记载。

旧府治的城池在画河以西。画河是府城的护城河,(府城东门,也称望仙门,传说汉武帝于此望仙山,后来府城东拓改为鼓楼。南门(上水门西),俗称南天门。西门仍为古县城西门。北门在下水门由东向南处。)明洪武年间,指挥谢观、戚斌,永乐年间指挥王宏相继修筑,城区向东拓展,成为后来的蓬莱城。

登州古城周长十一华里,呈方形,面积八平方里,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两丈,外层砖石,内层泥土,城门四座,东门宜春门(亦称春生门),南门朝天门,西门迎恩门,北门镇海门。城门楼皆为三层檐,俗称“三滴水”。古时只有皇宫才有这样建筑,各府县衙,只能两层檐。传说隋朝皇叔杨林守登州所建。四座城之外建有瓮城,城外有两丈宽的护城河。瓮城城门上各建有庙宇,东门三义堂,南门火德庙,西门观音堂,北门真武庙。明万历年间,为防止敌人来犯,根据城外地形,不等距离增建了二十八座敌台,敌台突出城墙外,既可射击迎面敌人,又可防止两侧敌人爬城。

登州府内建有七十二座庙祠,七十二座牌坊,显示了古城历史的悠久,文化积淀的厚重。庙宇多是道教和佛家,祠堂多是供奉古代圣贤和乡贤,有土地、城隍、关帝、龙王、财神、药王等庙宇和三贤祠、大忠祠、表功祠、文昌祠等。全城纵横街道耸立着一座座牌坊,都是独具一格的古建筑。有先贤纪念坊、功名坊、节孝坊、名胜古迹坊。有名的戚氏父子总督坊、母子节孝坊、陈氏父子经魁坊、父子进士坊、宣大都督坊等,都是造型雅致、雕刻精美、巍然壮观。

文物部分:

(磨棒,磨粮食用的;骨针,新石器(约5000年前),形状未变,质地不同;鱼骨,肋骨;铜鼎,炊具,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安香寺汉白玉佛像,唐代佛像,后毁于战乱。灰陶罐,上刻铭文,庞小吾,汉代道官分粮;陶砚,砚台。)

照片:(1939年民国28年拍摄),钟楼(东来紫气),鼓楼(西望瑶池),1941年毁于战乱。

中间两幅照片为清朝太平楼及蓬莱阁照片。

经幢:寺庙中放的用品,上刻佛像和经文(唐代)。

祭红釉瓶:用高岭土(专门做瓷器的土,特点:土质较密结)烧制而成。

恐龙化石:恐龙是生活在距今两亿四千万年至六千五百万年前中生代的爬行动物。那时全球气候温暖湿润,湖泊纵横交错,低等植物繁盛,非常适宜恐龙的生存和繁衍。它们无处不在,成为当时地球上的统治者。因此,也将中生代称为恐龙时代。19世纪中期,我国陆续发现了种类繁多的恐龙化石,山东也是发现恐龙化石较多的地区之一。现在大家看到的恐龙化石是在蓬莱市市医院附近发掘的。

董其昌手迹:《甲子仲夏登暑中楼观海市》

太平御览:古代皇宫皇帝和大臣阅读的书。

第三展厅 千年古港厅

蓬莱水城自古就是天然良港,公元707年登州治所迁到蓬莱,遂称登州港。这不仅是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更是防御外患入侵的战略要地。正所谓“东西往来蓬瀛扶桑新罗丝绸路,南北驰骋八闽两粤津关关务繁”。

1984年,我们对水城进行清淤时发现了一艘元代古战船残骸。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瓷坛,它的做工非常精致,是元代著名的瓷窑—河北磁州窑烧制的。

这个展柜内陈列的文物,有的是在清淤时出土的,有的是当地渔民在近海作业时打捞上来的,主要是以海内出土的文物来旁证登州港的古老和久远。首先请看一展柜。这是出土古船的纵剖面图,从图上可以看到,它是由13道舱隔板分隔成14道水密舱。这样如果其中的一个舱或几个舱进水,仍然能够保持船的战斗性能和稳定性。这些都是随船一起出土的构件。这是滑轮,因为船是靠帆航行的,滑轮可用来升降船帆。这是木栓起到固定物体的作用。

游碇:主要作用是,如果船在海中突遇风浪,可放于船的两侧,保持平衡。

瓷坛:都是船上的生活器皿。

陶 :新石器时代人们用来做饭的炊具。

束口瓶:它的口径特别小,储藏的物品不易进入灰尘。

我国早在春秋、秦汉、魏晋时期就与朝鲜、日本频频交往,主要是由登州出发到辽东半岛,再沿岸进发,到达朝鲜、日本。这是登州海内外交通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登州港位于山东半岛最北端,东与朝鲜半岛一衣带水,北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西邻莱州湾、天津港、南倚大陆。

早在隋唐时期,就开通了两条登州通往日本的正式航线。一条是自登州出发,经旅顺口、鸭绿江口,沿朝鲜半岛西岸南下,经对马岛到日本;另一条是自登州出发,经八角、芝罘到朝鲜半岛,再沿岸南下,经对马岛到达日本。朝鲜、日本的许多使团、商人是从登州港往返渡海的。

唐朝正值日本大化革新前后,自公元630年,第一批遣唐使入登州登陆起,数以千计日本各界人士相继由登州登陆进入中国。唐朝由登州登陆的朝鲜遣唐使达三十多次,日本遣唐使七次。当时往返登州的朝鲜商人最多。到了北宋年间,又开通了明州、扬州通往朝鲜、日本的航线。同时,开通了登州通往扬州、明州的国内航线。元代的漕运也是在这条航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边的展柜内陈列的文物,大部分是随古船一起出土的。这是用鹿角制成的挂衣架,海船上使用的。

红陶瓶:朝鲜文物,说明登州港在很早之前就与朝鲜有着频繁交往。

背水壶:装淡水用的。

日本、朝鲜的瓷碗和酒壶:说明登州港在很早以前就与日本和朝鲜有着友好的往来。

泉州湾1974年出土的宋代船的模型:由于它的设计考虑到了稳、快、耐波等性能,所以形成了特有的特点。它跟蓬莱水城1984年出土的元代古船极为相似,都是首尖尾阔,靠帆航行。

紫檀木舵杆:在1984年清淤工程中我们还发现了几根紫檀木舵杆,这根舵杆长8.2米,重3500斤,前端刻有铭文,共四十六字,为了让您看得更清楚,我们取了铭文的拓片。请看看板:“黄字三百十五号,一根长二丈八尺、厚一尺二寸,舵头破心、闪脚破开一尺五寸,巴(疤)节三个,永乐十年六月日进四百料。”从铭文可以看出这根舵杆是在明代永乐十年进行初步加工,当时从南方到北方每个月这种舵杆都要运送400根,而且都进行了编号,这一根就是第315号。铭文把舵杆的特征记录得十分详细,这样在运送过程中如果出现遗失,查找起来就十分方便。也防止一些贪官污吏从中偷梁换柱。说明了早在明代造船业的管理制度就十分的严格。(注:目前我国最长的紫檀木舵杆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长11米)

第四展厅 海防重镇厅

登州港自古就是“外捍朝辽”、“内障中原”的军事要塞。登州港作为军事港口,是从汉武帝派楼船将军杨仆征伐高丽时开始的。三国时期魏帝曹睿派司马懿征伐辽隧(今辽宁兴城)由此出发。隋唐时期先后进征高丽达十六次,运兵运粮多由登州港出发。到北宋,为防御北方契丹的入侵,宋王朝接受登州郡守郭志高建议,以丹崖山东部丘陵地为依托,沿小海向东筑堤建起刀鱼寨,置刀鱼巡检,派兵驻守。元代在此设立元帅府,明代倭寇在中国沿海屡屡骚扰,洪武年间在刀鱼寨的基础上,环筑土城,称备倭城,并在城墙上增筑三处敌台。清代登州设水师营,战船三十多艘,巡防东至荣成成山头,西至武定营大沽河的1700里辽阔的海域,全省27营统归其节制。为适应海防需要,明清时期还在登州府城和水城内设置了许多军事指挥机构,文武衙署星罗棋布,俗有七十二衙门之说。图中所示的有总镇署、游击署。另外,还有左营守备署,右营守备署,城汛千总署,水师前营游击署,水师后营游击署,水营守备署等。

水城仅有两座城门,南为振扬门,供车马人之行,北门为水门,供船舰出入,俗称关门口,城内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内有小海,面积7万平方米,可停泊船舰,操练水兵,水城主要防御设施有城墙、护城河、敌台、炮台、水门、平浪台等。

照片:明代海防建制采用卫所制度,设卫、所、寨三级指挥。在蓬莱沿海设有百户所、栾家口寨、刘家旺寨、解宋营寨、芦洋寨,各寨都建有砖石城墙,共设有25座烟墩,各烟墩都派有士兵把守。烟墩是由天然青石垒成,高7-8米,当发现敌情时,便在这里放起狼烟以通知各处。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袭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就是在这里操练水军、抗击倭寇的,后升任为都指挥佥事,指挥三营二十五卫所备倭山东。

文物部分:

石炮弹和铁炮弹:打击敌人的原始作战武器。

弩机:安装有臂的弓。

普通生活器皿:

铜舀:青铜铸造,舀水用的生活器皿。

鎏银烛台:造型别致,通体雕有龙纹,小巧精致。

古钱币:士兵们的军饷。

罗盘:用于确定方向用的。

铜像:士兵出战之前,求神保佑打胜仗,保平安的。

铜戈:用青铜铸造的有横刃的兵器,既可刺,又可割。

铜炮:这两门铜炮是国家一级文物,在1984年清淤时发现的,整门炮是由炮口、炮身、药室、底座四部分组成,因炮口呈碗口状,所以又称碗口炮,另外炮身上刻有铭文。西边一门是莱州卫莱字七号大炮筒,重120斤,洪武八年二月日宝源局造。另一门是莱州卫莱字二十九号大炮筒,重121斤,洪武八年二月日宝源局造。从铭文中可以看出这两门炮铸造于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由铸钱币兼铸火器的机构宝源局铸造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门铜炮是我国历史上被称为大炮筒的第一例实物发现。

抛石机:我国古代战争中,没有发明火药以前,人们是使用抛石机抛掷石炮弹打击敌人的。抛石机是利用杠杆的原理,用大木头建一个木架,上面架一个梢杆,梢杆一端连着绳索,而另一端连着皮窝(对模型进行解释)用于装石炮弹的,攻击敌人时,许多人猛地一拉绳索,石炮弹就抛射出去。我国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发明了抛石机这种武器,十二世纪出现了发射火药的管形火器后,抛石机就不再使用了。

第五展厅 文物精华厅

这里展示的是蓬莱市文物精华部分。

这两个展柜主要展示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以生活器皿为主。

1)窃曲纹铜鼎:春秋时期,村里集辛旺集出土,二级。2)铜奁: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为有身份的妇女装首饰用的首饰盒,二级。奁的本义为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3)凤纹贯耳壶:西周,二级。

1)铜盨:春秋时期,盨的本义是古代盛食物的铜制器皿,有盖和两个耳子。2)雷纹铜簋:春秋,村里集站马张家出土,三级。簋的本义为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3)铜车軎西周:村里集柳格庄出土。大家可能对它比较陌生,这是古代用来加固马车车轮的车零件,防止车轮脱落。4)铜 :西周,村里集辛旺集出土。 :古代温酒的铜制器具,形状象壶,有三条腿。

汉代石磨:(前206-公元220)出土于淳于。这是一副完整的汉代石磨。这副汉磨与近现代石磨相比,有不同之处,第一做工细腻,第二结构新颖合理,如上端的圆周状鼻形进粮孔,人为制造了台状盛粮槽,以防止石磨转动时粮食外溢。台面有三处拴绳孔,这种工艺将绳子拴住,即可用木棍推磨,不同于近现代在两侧凿孔,钉木桩拴绳推磨的笨重方法。

东边这个展柜,以征集的社会流散文物为主,其中比较珍贵的有两件,即青釉避邪器皿与时大彬紫砂壶。1)青花盖罐:清代(1616年-1911年),1951年蓬莱县委上交,三级。2)青釉避邪器皿: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潮水三寨村出土,二级。此辟邪器皿之所以定为二级,是因为这种器物在我国已遗存无几。它一是贵族家庭富有的象征,二是传说它起镇宅辟邪的作用。3)时大彬紫砂壶:明代(1368-1644年),三级。时大彬是明代享有盛名的制壶专家,他制壶的特点是:壶口圆而密结,壶口与流的比例合理,通体圆滑稳重,采用陶质坚硬细腻。4)绿釉牡丹花瓶:清乾隆(1736年-1796年),三级。5)黑玉石如意:清(1616年-1911年),用黑玉石雕凿而成,做工细腻,造型优美,充分体现出清代高超的雕刻技艺。

这个展柜以青铜装饰器皿为主,特别是1)错铜云纹觚,清,三级。它造型清秀挺拔,做工精巧细腻,纹饰明快、素雅,是一种插欣赏物的器皿。2)蹲狮钮方炉盖,清代。3)三龙柱瓶,清代。

南面这个展柜是蓬莱市瓷器收藏档次较高的一个展柜。1)影清钵,宋(960年-1279年)生活器皿,官窑,县医院出土,二级。2)元代瓷罐(1206年-1368年)。这件元代瓷罐,体现了元代典型的制瓷特点:一是通体为浅淡黄色釉,纹饰以黑色构图为主;一是它的造型低矮稳重,圆唇鼓腹,水平底,给人以凝重之感。3)青釉凸花莲花式口瓶,清代,三级。4)豆青印花盘,明代(1368年-1644年),二级。它造型美观大方,饰釉晶莹剔透,盘中心刻有莲花瓣纹,遍体以缠枝纹为主。目前在我国视为瓷器珍品。

这个展柜以展示蓬莱出土的铜乐器为主。1)龙纹铜 ,春秋,三级。器形比较完整,沿部以勾连纹为主,是春秋时期的一种生活用品。 的本义是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形状象瓢。2)龙纹甬钟,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三级。它除了反映西周时期乐器制造水平以外,上面还阴刻有数十个钟鼎文,现在正邀请我国青铜研究专家对这些文字进行辨析。3)蟠虺纹纽钟,春秋,村里集站马张家出土,二级。蟠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4)铜钟,钟上的小兽叫蒲牢,龙的一个儿子,好鸣。

中间这尊汉白玉观音石雕,是民国时期天津石雕厂雕刻,征集于蓬莱市花市弄张家后裔。这尊石雕造型优美,布局合理,工艺细腻,栩栩如生。

蓬莱市在烟台乃至山东省属文物大市,各类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社会流散文物及水下出土文物众多。其中,各种古建筑27处,古遗址11处,古墓葬66处。近几年来,共征集了各类文物1800余件,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展柜是蓬莱市瓷器部分最佳品的展示。1)刻牡丹执壶:宋代,耀州窑烧制,登州 王沟出土,一级。这把宋代刻牡丹纹执壶,胎薄质细,釉色淡青泛白,滋润,有细开片,腹部刻大朵团花牡丹,并划细叶脉纹。牡丹枝叶舒展,姿容娇娆,刻法简洁潇洒,层次清晰,立体感很强。2)绿釉凹雕蟠螭纹蒜头瓶:清道光(1821年-1851年),三级。蟠螭,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古代建筑中或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3)唐代黄釉褐彩贴花执壶:唐代(618年-907年)长沙窑烧制,登州东关出土,一级。它通体施青釉,色泽略淡黄,又在贴花图案上加施褐釉彩斑,并利用积釉的厚薄,呈现人物形象,别有一番情趣。

这两件一级文物的出土,反映了唐宋年间,古登州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兴旺发达程度。

这三件器物是清代有身份人家中的装饰品。1)兰釉山水古瓶:清,三级。2)青花尊:清乾隆(1736年-1796年),三级。这两件青花尊,圆唇直口,大斜肩,底内收,圆足,两侧有兽形耳,白釉,兰花土红花相间,以缠枝牡丹花卉图案为主。

现在我们看一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千佛缸:千佛缸因其形状如传统“缸”状,且上镶嵌千尊佛像而得名。它通体高99厘米,重约20公斤,缸上口径51厘米,中部最大径为71.5厘米。千佛缸质地以青铜原料为主,兑铅、锌、铝合金铸造而成,其上下共20行,每行50个坐佛像,行行交错,平行排列。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及省文物部门专家对其考察后颇感震惊,他们一致认为该千佛缸是中国乃至世界少有的稀世珍品。它征集于蓬莱市北沟镇北林院寺庙中。

1)窑变胆瓶:清,三级,造型新颖,饰釉奇特,蓝中透红,红中透蓝,通身布有雪花状斑点。2)兽耳簋:春秋,三级。3)陶 :新石器,三级,刘家沟遗址出土。 是一种生活器皿,特点是口部带流,袋状,三足,桥形耳,5000多年历史。

明代张氏墓志铭:主要介绍了张氏的身世情况,生卒情况,展示它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当时的葬俗及陪葬品中严谨的撰文及书法艺术。

宋朝解公墓志铭:主要反映的是宋代墓葬习俗及碑文篆刻水平。

这块碑刻是清初诗人施闰章为靖献公(陈迪)祠题写的碑文,碑文文笔清秀,整体介绍同里为人、处事及身世的短文。

这件“汉鹿”为汉代墓道墓门构件,上写:汉廿十八将佐命功苗东藩琴亭国李夫人灵第之门。这幅汉画像石为卧鹿浮雕,卧鹿生动逼真,神态、造型合理,尤其是汉隶,字体苍劲、端庄,雕工浑厚,反映了当时典型的汉隶书法特点。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土于沈余村,一级。

第六展厅 名人故里厅

蓬莱古城,人杰地灵,文才武将代不乏人。特别是明清以来,民族英雄戚继光、礼部尚书陈鼎、沙澄、刑部尚书陈其学、著名将领宋庆、孚威上将军吴佩孚等,都是闻名于世的蓬莱乡贤,在登州树碑立传,名载史册。

戚继光:戚继光出生于1528年11月12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其六世祖戚详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戚详死后,明政府授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至戚继光在蓬莱居住了六世160余载。戚继光是明朝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民族英雄。一生供职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史称“三朝虎臣”,征战42年。他的声望,誉满华夏,威震域外,是当朝一代名将,举朝武将无出其右者。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25岁任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卓有成效,27岁奉调江浙闽抗倭,先后任参将、总兵,在江浙闽抗倭达十三年。在这期间他组创了三千余人的戚家军,根据江南地形创造了新的战术--鸳鸯阵,历经大小80余战,拯救浙闽人民于水深火热中,39岁奉召北调镇守蓟州,官升总兵、左都督、太子太保等要职,镇守蓟州期间,他率领士兵督修长城2000多华里,真正在京城的大门外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不但保持了当时边境的安宁,而且影响深远,以后数十年未发生重大问题。戚继光在56岁时被调往广东,第二年抱病请退,回归故里蓬莱。万历十五年腊月初八(1588年1月5日)病逝,终年60岁。

四十年后朝廷忽又思念旧臣,为褒扬戚继光的功绩下旨建祠,赐祠名表功祠。现在您看到这幅照片,就是“表功祠”的照片。另外这边还有一幅照片,是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朝廷为了褒扬戚继光的功绩而下旨建的戚家牌坊的照片。戚家牌坊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目前,这种大型石雕牌坊在我国实属罕见。戚继光首先是功勋卓著的一代名将,同时又是文武双全的著名儒将,一生留有许多著作,比较著名的两部兵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突出了“新”和“实”,对古代兵法“诗其意,不泥其迹”的创新求实思想。在《四库全书》辑录的中国古代二十部兵书中,唯他占有两部,占古代兵书总数的十分之一。

陈其学:陈其学,出生于1508年,病故于1593年,蓬莱城里人,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号“恭靖”。

陈其学才识疏通,扼守边塞20年,屡建奇功,一举击败北虏号称50万大军的进犯。任刑部尚书时,断案明晰,官声很好,皇帝九次赐金币以示褒奖。晚年回归蓬莱,居乡20年。朝廷为陈其学和其父陈鼎在登州府城内建有“父子进士坊”、“父子经魁坊”。这块石碑便是父子进士坊中间的额书。这块石碑上刻有陈家家庙大忠祠的原貌。陈氏大忠祠是明朝嘉靖年间朝廷颁旨为陈氏所建,并御笔亲书祠堂门联“南邦宗伯尚书府,东海世臣司马家”,门额“世忠笃贞”。

转自:http://windbell15.spaces.live.com/Blog/cns!FB07AC8F895706A3!248.entry617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