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蓬莱胜景

[游记]蓬莱胜景

2008-06-27    sina.com.cn

素有仙境之称的蓬莱,传说蓬莱、瀛州、方丈是海中的三座仙山,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自古便是秦皇汉武求仙访药之处。广为流传的“八仙过海”的神州传说,便源于此。相传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位神仙,在蓬莱阁醉酒后,凭借各自的宝器,凌波踏浪、飘洋渡海而去,留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美丽传说。蓬莱阁旅游区_烟台_乐途旅游网

山东旅游景区(景点)蓬莱旅游全攻略 人间仙境*蓬莱阁

举世闻名的蓬莱阁就坐落在蓬莱市北濒海的丹崖山上,始建于北宋嘉佑6年(公元1061年)。蓬莱阁矗立于丹崖山巅,云海簇拥浪山轻托,海山美景层出不穷。整个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由蓬莱阁、天后宫、龙王宫、吕祖殿、三清殿、弥陀寺六大单体及其附属建筑组成,占地面积1.89万平方公里。因为蓬莱阁的神奇景象和宏伟规模,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阁内文人墨宝、楹联石刻,不胜枚举。蓬莱阁现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阁

蓬莱阁位于天后宫西北丹崖绝顶,为双层木结构楼阁建筑,建于宋嘉佑六年(1061),与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齐名。明洪熙、成化、万历、祟祯,清嘉庆、同治及建国后均有修葺。它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前方各筑偏房、耳房,对称分布。耳房亦做门厅,有道路联结偏房及登阁石阶。

阁前两耳房北山墙下均立有清代碑刻,共3方,系嘉庆、道光和光绪年间修葺蓬莱阁及其附属建筑峻工后立下的纪念性碑刻。其中西耳房北面东而立的道光《重修登州蓬莱阁记))碑高2.3米,文以行体大字书就,颇有气势。

西耳房内西壁嵌有“日出扶桑”、“晚潮新月”、“千斛碎玉”、“万里澄波”、“仙阁凌空”、“神山现市”、“狮洞烟云”、“渔梁歌钓”、“铜井金波”、“漏天滴润”等蓬莱十大景刻石10方,均为清代之物。

西偏房内存有历代碑刻10余块,如《登州天桥闸口捐康挑沙记》碑、《英公祖判盐案记》碑、《重修蓬莱阁记》碑、《修登郡西道路记》碑、豫大公祖重修蓬莱阁下城垣及苏公祠宇碑、刘邑侯德政碑及长白英文书法刻石等,均具较高的史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蓬莱阁底层长14.8米,进深9.65米,四面回廊,明柱16根。正门上方悬“蓬莱阁”巨匾,为清代书法家铁保手迹。室内粉壁上原有历代遗留的诗文、题字、绘画,今皆不存,现辟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游览蓬莱阁摄影资料展览室”。游人多在阁前“天下第一楼”碑侧,以“蓬莱阁”巨匾为背景合影留念。

蓬莱阁二层长13.?5米,进深8.55米,四面回廊,明柱16支,木栅格扶栏,北、东、西侧木屏风,北侧开窗,供游人凭栏观海。

二层阁门南向,门外额书“碧海春融”,内额书“神州胜境。阁内北壁正中高悬清代书法名家铁保所书之“蓬莱阁”巨匾,字体雄强浑厚,劫后幸存,吉光片羽,弥足珍贵。西壁悬挂董必武题诗、叶剑英题联。室内木质梁柱彩绘“蓬莱十大景”、“八仙图”、“风竹图”等图案。周遭摆放八仙桌、八仙椅,中央塑有“八仙醉酒”组塑,是根据“八仙过海”传说中八仙在蓬莱阁上放浪形骸,酒醉后各显神通渡海遨游的情节创作的。为游人留影纪念之佳处。

蓬莱阁底层北墙外壁嵌有“碧海清风”、“海不扬波”、“寰海镜清”大型刻石3方。“碧海清风”刻石为清代书家鲁琪光墨宝,十分珍贵。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舰炮击蓬莱,弹中“海不扬波”刻石,“不”宇受损,伤痕至今可见。蓬莱阁底层内壁灰皮亦遭震落,粉壁上南海才子招之庸所绘之墨竹图等一批珍贵宇画,从此绝迹人间。

蓬莱阁是观赏“蓬莱十大景”中“仙阁凌空”、“渔梁歌钓”二景的最佳所在。

仙阁凌空:蓬莱阁高踞丹崖极顶,其下断崖峭壁,倒挂在碧波之上,偶有海雾飘来,层层裹缠山腰,画栋雕粱,直欲乘风飞去。游人居身阁上,但觉脚下云烟浮动,有天无地,一派空灵。前人诗云:“嵯峨丹阁倚丹崖,俯瞰瀛洲仙子家。万里夜看日赐谷日,一帘晴卷海天霞。”

渔梁歌钓:蓬莱阁下海中,道道礁石高出水表,如翘如跃,名曰渔梁。时有三五老翁垂钓其上,得鱼掬水而烹,佐酒怡然自得,乐极而歌,此唱彼和,一派恬淡情韵,大似桃花源中世界。前人诗云:“舴艋乘风挂揖轻,虬龙蛰穴浪花平。一声欸乃千山静,万里沧浪试濯缨。”

天后宫

与丹崖仙景坊相对的山门,刻“显灵”二字,即为“天后宫”山门。天后宫祀女性海神,传为宋初福建莆田都巡检林源之女,化为海神。始封灵惠夫人,崇宁间赐庙,额曰“灵祥”。元代天历年间改为“灵应”,元统二年(1334)加封辅国。至正年间(1341-1368)加封为“感应神妃”。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加封为“天后”。明清以来,她就取代了龙王的地位,独享了航海者的香火,因此,天后宫格外富丽。清道光重建碑记谓:“宋徽宗时,赦立天后圣母庙,乃于阁之西营建焉。时在宣和四年(1122),计建庙四十八间。”道光十六年毁于火,现存者为道光十七年知府英文重修者。进入山门,宽敞的院落中,两侧先是钟楼,鼓楼,过此正中有两层座南朝北的建筑,为三面舞台,称“戏楼”,是演戏祭神的地方。戏楼两侧各有赭色巨石三尊,两两对峙,蔚为壮观。清代大金石学家邧元命名为“三台石”,后知府张輶又红又命名为“坤爻石”,(因为象八卦中的“爻”卦),实际是凿山筑庙后有意留下点缀用的。与戏楼舞台相对的为天后宫前殿,左右塑有守门神像。复前行有天后正店,寝店,鳞次而北。正殿前有古槐,枝叶婆娑,传为唐槐。正殿塑有天后,侍女及诸海神神像,殿柱中有四支为名贵的铁力木。寝殿中有天后全身座像,左右有卧具,床,盥洗具。当年渔民都以高贵的实物进献。原有塑像均毁于“文革”中,现存为近年修复者。旧传阴历正月十六为天后诞辰,届时游人纷至,香火甚盛,称为“庙会”。至今沿为习俗。渔村还举办“渔灯节”庆祝。

原位于丹崖极顶(今蓬莱阁址)。唐贞观年间建有龙王庙,宋嘉佑六年(1061)建蓬莱阁时移于丹崖山半腰西侧、丹崖仙境坊西北,元中统、明洪武和万历年间均曾修葺。1984年重修。龙王宫由南向北依次布局,有正门、前殿、两厢、正殿、后殿,三进院落,庙宇式建筑,占地2117平方米。

前殿内东西各塑海中护法一尊,东为定海神,西为靖海神,各持法宝,威风凛凛。正殿东西长12.69米,南北进深10.08米,有前廊,两支明柱书联:“龙酬丹崖所期和风甘雨,王应东坡之祷翠阜重楼。”殿额:“霖雨苍生。”明廊西侧镶有“龙王宫简介”。殿中设高台神宪,内塑东海龙王敖广金身坐像,两侧塑有8名站官,由南而北,东为巡海夜叉、千里眼、电母、雷公,西为赶鱼郎、顺风耳、风婆、雨神。殿北门靡联曰:“海邦万里庆安澜,五湖四海降甘霖。”
楣批“风调雨顺”。后殿为龙王寝宫,亦有明廊,两支明柱题联:“赠大圣定海神珍(针)千年魔尽,还八仙渡海宝物万里波平。”殿额“福庇海邦”。殿内亦设高台神龛,内塑龙王及左右嫔妃金身坐像;殿内东西两侧各塑4名侍女。旧有龙王木雕像及龙王出行用的步辇、仪仗,今不存。

吕祖殿

位于宾日楼南,坐北朝南布局,由重门、正殿和东西两底组成,皆为庙宇式建筑。清光绪三年(1877)知府贾湖、总兵王正起倡建。正殿为三开间硬山结构,北壁与宾日楼联体,长9.04米,进深8.05米。殿内设高台神龛,中祀吕岩(吕洞宾)坐像,左右侍立药童和柳树精。

吕岩“寿”字碑位于正殿前明廊西端,面东而立。“寿”字草书,笔力雄健,盘郁苍劲,碑下款署“光绪甲申仲冬勒于蓬莱丹崖之吕祖阁志斋郑锡鸿谨摹”。江西九江烟水亭纯阳殿“寿”宇碑之“寿”字,与此一般无二,当即为摹者所据。九江碑上尚有篆书“九转丹成”4字,意草书“寿”宇系草书
“九转丹成”4宇拼合而成。

吕祖殿东,有黄克缵《东牟观兵夜宴蓬莱阁》诗刻石、姚延槐“海天一色”碑等文物。

三清殿

又名“上清宫”,殿为道观,祀道教始祖,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三塑像毁于“文革”,现存为近年修复者。“三清殿”建于何时不详,现存“重修三清殿碑”系明隆庆六年(1572年)立。但旧日主持庙事的道士的后代自言,其先世在秦时本为关中儒生,为避焚书坑儒,才来到这齐东作了道士,传至今已七十余代,虽事无可证,亦足以说明道教在蓬莱已久。

始建于唐代,是蓬莱阁景区内唯一的佛教寺庙。据考证,这里曾是香火极盛的佛教传播基地。时至唐武宗帝,为遏止佛教高速发展造成建寺庙而占耕地过多,人丁脱俗从佛数量激增等不良趋势,发动了禁佛运动。(佛教历史上共发生过四次法难,即灭佛。唐武宗的法难称“会昌法难”,时间不长,因为武宗在位一共才六年。)他勒令在全国范围内拆毁佛教大寺近5000座,拆除小寺40000多座,还俗佛教徒26万多人,如此等等。使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地处极边的弥陀寺也不能幸免,虽未遭

拆除之灾,也一度僧尼还俗,门庭冷落。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佛教名僧憨山德清(明末四大禅僧之一)来山东崂山传教,含辛茹苦十二年,终于实现了他佛、释、道三教合一、各宗并进、禅净双修思想。由于当时代表了佛教革新的先进思想,在崂山以至于胶东地区的佛教界,影响颇深,他的弟子遍布各地。此间,蓬莱阁内的弥陀寺香火复盛,渐渐扩建成今天的规模。 弥陀,是号称西方三圣之一阿弥陀佛的简称(西方三圣指的是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弥陀寺,是为祭祀纪念阿弥陀佛的寺庙。

苏公祠

位于卧碑亭东邻,轩亭建筑,亭额为著名书法家舒同所书。词原在蓬莱阉前,始建时间不详。据豫山《重修蓬莱阁记》载,今存者为清代移建。苏轼知登州不过五日,即上《乞罢登莱榷盐状》,登莱百姓因苏公之请,不食官盐的制度延至清末。清代的盐政碑记中记载:“有宋时,苏文忠公,莅任五日即上榷盐书,为民图休息,土人至今把之,盖非以文章把,实以治绩也。”词内有苏轼肖像刻石拓本(拓于广州六榴寺)。内外壁嵌历代刻石20余方,其中内壁之苏拭《海市诗》、《望海》,薛殖《观海》和清代书家翁方纲临《海市诗》楷书刻石尤为珍贵。

《观海》刻石嵌在苏公词内东壁,诗为明代薛殖所作。薛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士,入阎参与机要,卒谥文清,为孔庙从把先儒之一。明代知府蔡叔逵将其与苏拭相提并论:“昔文忠苏公,文清薛公,先后游此,诗以诵之。夫二公文章无赖于蓬莱之景,而蓬莱之景实藉二公以增重于天下,故抚景诵诗足称二绝。”

普照楼

又名灯楼,位于蓬莱阁东北角的丹崖绝壁之上,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时寸为夜间行船导航用的标灯。1958年重修,为三层砖木结构,占地25平方米,楼体六棱,楼顶斗拱,内设扶梯盘旋而上。顶层木构,六柱支撑如亭状,周匝木扶栏。50年代老北山(即田横山)航标灯塔启用后,此灯楼导航功能渐失,现为蓬莱阁古建筑群重要建筑之一,它与宾日楼、吕祖殿等共同组成仙境蓬莱的特征性标志。

宾日楼

亦称望日楼,位于苏公祠东邻,建于宋代,为八角十六往双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楼体八棱,南侧与吕祖殿联为一体。底层外侧明廊,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二层周匝开圆窗8个,眼界极阔,可观八面景致,纳八面来风,是观赏海上日出的绝好所在,有“日出扶桑”之景。

“日出扶桑”为“蓬莱十大景”之一,景致壮丽磅礴,别具一格,历朝历代题咏颇多。苏轼述登州所见有“宾出日于丽谯,山川炳焕”的名句。清代诗人施闰章对此更有极细致的描写:“日初出时,一线横袤,如有方幅棱角,色深赤,如丹砂。已而,焰如火,外有绛帷浮动,不可方物。久之,赤轮涌出,阴象乃圆,光彩散越。不弹指而离海数尺,其大如镜,其色如月矣。”前人诗云:“海云沆漭覆虞渊,竣乌宵腾羲驭还。何必烛龙衔始出,沧波原是接长天。”

避风亭

位于蓬莱阁西部,轩亭建筑,原名海市亭,明正德八年(1513)知府严秦修建。亭前有短堞筑于绝壁,大风由海面扑来,随即由绝壁上陋,适从亭檐之上吹过,亭无南窗,恰成气流死角,因有令人惊异的避风效果。过去人们传说这里有避风珠,而实际上是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巧合。亭内壁嵌刻石
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立观海市诗,董其昌代书,温如玉刻石,珠联壁合,堪称三绝。另有清代施闰章、孔继涑手迹,亦属十分珍贵之墨宝。

袁可立观海市诗刻石共9方。袁是河南人,明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曾任登州军事首脑。诗题为《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描述海市最为真实得体,细读其序其诗,即可对海市免生望尘之叹。字为明代书家董其昌书。董始宗米芾,终自成家,其书圆润苍劲,俊逸飘洒,名驰海内外。诗后有跋,自称“以米家法书之”,对苏轼的书法“犹不欲让”。宇为一代高手温如玉刻。温是长州人,宇白雪,“工真草隶篆,尤喜钩临法帖,有肃府阁帖传世”。肃府石刻为洋洋巨制,盖代名迹,温是这一工程的骨干之一。观海市诗刻石在《肃府帖》之后,其技艺已臻化境,故董其昌于尾跋中盛赞其“勒石得法”,使董书增色,以至“可敌长公
(苏轼)之笔”。此方刻石,可说是萃一代之技艺,为书坛之瑰宝。

施闰章《观海市歌》手迹刻石嵌在避风亭内西壁。施是清代顺治进士,“文章醇雅,尤工于诗”,曾主山东学政,慧眼赏识《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他的《观海市歌》诗中有“大竹盈盈横匹练,小竹湛湛浮明珠”、“方圆断续忽移位,明灭低昂倾刻殊”的描写,当是目睹海市奇观之作。其书法亦清劲秀颀,甚为可观。 孔子后裔诗文刻石两方,嵌在避风亭内南壁。一方为《戊午登蓬莱阁》,孔子67代孙衍圣公孔毓圻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登临蓬莱阁所作;一方为《蓬莱阁阅水操记》,清乾隆年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写,孔子69代孙孔继涑书。孔继源是清代名书法家,与梁同书齐名,时称“南梁北孔”。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25b9f01000b5l.html37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