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即墨柳腔

[游记]即墨柳腔

2008-05-22    sina.com.cn

本肘鼓传入即墨后,与即墨的民间小曲、花鼓秧歌迅速结合,发展成为柳腔。初期的柳腔形式十分简单。所用乐器只有一只手鼓、一只手锣或者一副竹板。所穿的服装多为女性裤褂。胡须头发都使用大麻编成,耳环则用辣椒代替。每次演出只有三五个演员,有时根据剧情需要,一个演员兼演剧中的好几个角色。演唱者于农闲时或节日在集市村镇的街头巷尾化地为台进行演出。虽然形式简单,表现粗俗,但却生动有趣,深受欢迎。

19世纪以后,柳腔受到莱阳“四弦小调”影响,采用了四弦胡琴(简称四胡)伴奏,并配以唢呐帮腔,开始用管弦乐伴奏。初用四胡伴奏,因没有乐谱,拉与唱不能协调,艺人们就“两接就”,互相配合着往上溜,久之被称为“溜腔”。后来人们觉得“溜”字不雅,就借用“柳”字,正式定名“柳腔”。而柳腔与即墨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称即墨为“柳腔之乡”,称柳腔为“即墨地瓜干戏”。而称柳腔为“即墨柳腔”更是成为一种约定成规。

二、 即墨柳腔的发展与完善

柳腔作为一种地方戏种初步形成以后,即被搬上舞台,开始了由自由的演唱进入登台演出阶段。演出过程中伴奏乐器逐步完善,角色分工越来越细,服饰和脸谱有了严格要求,流传区域更为广泛。20世纪初,柳腔演员开始对柳腔进行研究和加工。他们经常与梆子、京剧、评剧等不同剧种的演员同台演出,广泛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和精华,使柳腔日臻完善,愈加成熟。并形成了以刘作连、刘嫚、刘小和刘仿为主的“四喜班”。

新中国成立以后,柳腔获得了新生。业余柳腔剧团遍及全县城乡。1954年,以刘作连为首组成了“即墨民艺柳腔剧团”,1956年转为自负盈亏、集体所有制的职业剧团,并更名为“即墨县柳腔剧团”。与此同时,张秀云等人也组建了“金星柳腔剧团”(即后来的“青岛市柳腔剧团”),并于1959年冬应邀入京,并三进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赵美蓉观灯》、《割袍》《姊妹易嫁》等剧目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专题座谈会,对柳腔的源流、艺术特色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光明日报》、《文汇报》、《北京时报》、《戏剧报》等报刊分别发表消息、通讯和评论文章,对柳腔给予了较高评价,誉之为“胶东之花”,由此,柳腔成为知名的地方剧种之一,进入了全盛时期。文革期间,青岛市柳腔剧团被迫解散,全省只剩下即墨县柳腔剧团一个专业演出团体。在党的文艺方针的不断指引下,即墨柳腔艺人们不断推陈出新,使这朵胶东之花更加艳丽,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1983年,在青岛市举办的戏曲创作会演中,即墨代表队演出的柳腔《卖鱼记》,荣获优秀剧本奖、导演奖及优秀演出奖。1984年,青岛电视台将该剧录制成电视戏曲片《王三卖鱼》,荣获首届中国戏曲电视片“鹰象奖”二等奖。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23e3f5010008n7.html54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