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通寺,又名荡山寺,在大理古城南近5公里处的点苍山圣应峰麓,现有山门,大殿,南北 厢房,寂照庵,担当和尚塔等佛寺建筑。大殿祀三世佛,院内有古茶树二株以及茶花、玉兰
等名贵花木。遍山古树参天,环境异常清幽。 感通寺相传为唐初高僧李成眉所建,南诏蒙世隆时,高僧赵波罗再加修建。又有传说为印度僧人摩腾竺法南入中国时所建。寺名为何称"感通"?传说李成眉到此选择寺基时,将手中的樟木禅杖插在地上说:"若此地能建寺,就让这樟木成活!"
樟木果然长出枝叶 ,此处便称为樟木台,并建起寺庙,寺建成后又说"此寺若能长久,佛像从空中来"。当夜 ,五华楼的佛像便飞升来到寺中。事事有感而通,故名为感通寺。 感通寺历史久远,历经沧桑,几度兴衰,极盛时期有达三十六所庵院的规模。相传正殿为 "大云堂",在今感通寺西南,有遗址尚存。还有"班山"(白族古语中山与寺同义)等重要
建 筑,大部分毁于清咸同年间的战乱。现存庙宇均为清光绪后陆续重建,1981年以来逐渐修复 。 人称感通寺为"苍洱驰名第一山"并不止于它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有着一系列名人 、名事、名花的遗迹和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故事传说。 其一为"马嘶花放"的传说:明洪武17年(1385年)感通寺住持无极大法师到南京朝觐明太祖朱元璋,带去一匹白马,一株茶树。进献时正值初春,白马嘶鸣,茶树开花。明太祖认为马嘶花放为大明江山吉祥之兆,于是给
无极和尚赐名为"法天",并授其职务为"大理府僧纲司都纲"(系当时管理佛寺的大和尚 职务),还令翰林院学士赐诗18首送归。全山僧众欢迎无极归来,列队站班迎接的地方,后
来也建了寺庙,称为班山(即今感通寺山门下侧)。从此感通山寺庙大兴,明末高僧担当曾题
联云:"寺古松森,西南览胜无双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 其二,则为"龙女花"及其传说:据《徐霞客游记》确凿记载,在写韵楼(即班山楼)前有 龙女树,"树从根分挺三四大株,各高三四丈,叶长三寸半,阔半之,而绿润有光,花白,
小于玉兰,亦木莲之类而异其名"。大理县志稿亦记载此花,"花瓣如同玉兰,花蕊殷红, 云南只此一树,曾经埋条分种都不能活,毁于战火"。龙女花早已不存,却还有着许多动人
的故事流传至今,其中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位得道高僧独住龙潭边的寺中,每日念诵《龙女经 》,感动了龙女变化成人为僧做斋饭,后又变成龙女花。和尚以此花医好了皇帝娘娘的乳疮
,得赏赐,回山大建寺庙。为纪念龙女花生长之地。清道光十年,这里曾立有"恩彼灵株" 的石碑一通,今断碑还在。 其三为"名士高僧共一楼"的千古佳话,至今尚有"写韵楼"的遗址和担当和尚舍利塔。 这里所说的"名士"指的是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公元1488年-1559年)。杨升庵名慎,字用 修,四川新都人,生于书香世宦之家,二十四岁即中状元,曾作过翰林院修撰和给皇帝讲经
论史的讲官。他为人秉公正直,不畏权奸。明嘉靖三年(1525年)因"议大礼"案触怒了嘉靖 皇帝,被永远充军云南。在其被贬谪云南的三十多年间,大部分时间在大理度过。他
热爱大理的山水风光,足迹踏遍苍洱名胜古迹,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并与大理学者李元阳,杨士元等交住密切,谈经论史,为整理和修订地方史志作出了重要贡献。嘉靖九年
(1530年)杨升庵与李元阳结伴同游点苍山,住宿感通寺的班山楼二十多日,在此校注《六书 》并转注千字音韵。李元阳便将此楼题名为"写韵楼",今遗址尚依稀可辨。 所谓"高僧"指的是晚于杨升庵100多年的云南杰出诗人、画家、书法家担当和尚。担当, 晋宁人,原名唐泰(公元1593-1673),俗号大来,法名普荷。自幼才华横溢,十四岁就著有
诗 集《园集》。明朝天启年间,他上京赶考未中,从此遍游名山大川,后返回云南侍奉老母 。母亲去世后,便上鸡足山削发为僧,一边修行,一边专心致力于诗书画的创作。担当诗书
画独树一帜,书如行云流水,画则有笔外之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名声很大,有"云 中 一鹤"、"南中高士"之称。晚年常住感通寺,因仰慕杨升庵的品学,重修"写韵楼"作为
自己的住所,从此便留下了"龙女奇花  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的千古佳话。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天,他感到身体不适,卧床十九天后写下几句偈语:"天也破,地 也 破,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断了谁敢坐?"写毕,掷笔而逝,年八十一岁。入龛火化后建塔
于寂照庵下的松林中,这就是担当和尚舍利塔。(舍利,系佛教名词,意为身体或尸骨。 埋葬高僧火化尸骨的塔称舍利塔)其好友冯苏题写了《担当禅师塔铭》:"始焉儒,终焉释
。一而二,二而一。洱海秋涛,点苍雪壁。迦叶之区,担当之室。"今日之塔为近年恢复重 建。 感通寺特产感通茶,当年徐霞客亲口品尝后称道其"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