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周日爬崂山(4):太清宫-少波先生的网络日记本 |
[游记]周日爬崂山(4):太清宫-少波先生的网络日记本 |
2007-08-04 diarybooks.com |
临时改变计划,今天不走八水河,走太清宫。老伴今天身体不适,走太清宫不消耗体力。另外,以前都是领外地客人游太清宫,每次都是都是走马观花,今天自己走一遍,必定别有情趣。 看太清宫,也不能叫自己太舒闲。清晨沿公路进山,过了鲍鱼岛,有个叫大漩子的渔村。此时,村庄和海湾的小渔港都浸在金黄色的朝晖中。海面上,像天上撒下了点点碎银,把泊在水中的渔船点缀的煞是好看。干脆把车停在路边,下车拍照。海上吹来了一股夹着海腥气的暖风,使我想起了小时候下海时的海风味道。车到八水河停下,决定沿木栈道步行到太清宫,大约有两公里的样子。木栈道是紧贴着进山公路的南侧修的,脚下就是悬崖,悬崖边就是大海,大海的波涛声在木栈道上依稀可闻。天有薄雾,远处的太清湾像罩上一曾白灰色的面纱,似隐似现。木栈道的木板很软,(其实不软,感觉软,是因为与石板路相比)老伴说,就喜欢这种走木栈道的心情。右手的大海波光粼粼,海面上飘着一行一行的浮漂,这是养殖的海带或扇贝。90年代初,我们单位在崂山黄山村有个扇贝基地,我们经常去那里坐船钓鱼。扇贝是养在塑料绳的笼子里的,笼子吊在一排排的浮漂上,渔民要摇着小船在浮漂的间隙里喂食。木栈道好像越走越长,走过的窄道,突然变成了四川岷江边的那种栈道,很险的样子。左手,是一壁大山,公路是沿着山腰修的。山很险峻,张牙舞爪的山石似乎随时都会跌落下来。围着山石的,是一葱葱黑松,永不褪绿的黑松。要是不走木栈道,很难欣赏这美妙的景色――坐在车里,是不会这样惬意的。 太清宫,是崂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教殿堂,据说始建于西汉,迄今已有2100年的历史了。古代的道士真聪明,太清宫选了个风水宝地。由于三面大山的围挡,南面是海,所以这里气候冬暖夏凉,就像一处隔世的小江南。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在青岛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植物。“修竹万竿松满山,古刹隐于山海间”,到了这里,真有进了仙境之感。今天是星期天,游客比平常较多。但这是淡季,比起来人还是少,要是过了五一就人山人海人看人了。土导游们围上来,“10块钱,给你们讲讲吧!”我说,俺也是青岛银,太清宫我们知道的比你都多!你知道不知道你的导游词是谁写的?我说,你的导游词是我哥们马庚存写的(还真是这样,同学马庚存写的导游词,我每次进山前都要温习温习)!土导游们面面相觑。 太清宫的建筑看起来很新,像新修的一样,据说是这几年重新修缮的,基本保持了明代万历年间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群分三个大殿即三官殿、三清殿和三皇殿为主体,其中有道舍150多间,青石灰瓦,朴实无华,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思想境界。来太清宫,一是看殿,二是看树,三是看山。这殿,与其它庙、观毫无二致,就是看看楹联而已,要知道,每座庙每座观的楹联可是不相同的。而我感兴趣的,倒不是观中的楹联,是一处雕凿在山崖上的康有为石刻。这是康有为1923年65岁时游览太清宫写下的一篇游记,是一首五言66句长诗。这首诗字里行间都是在赞美崂山风光,赞美崂山的水色、奇峰、怪石、古木及殿堂,酣畅淋漓,似行云流水,据说是崂山中最有价值的石刻之一。在太清宫,看树很有看头。太清宫的银杏树很出名,许多都的千年古树。据说有一棵银杏树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重修太清宫时所栽,距今已1000多年,仍长势繁茂。我很奇怪,为什么我这几周去过的明霞洞、上清宫、华楼宫以及今天看的太清宫,都种植银杏树?回家看了看马庚存的导游词,才知道原来这是我国宗教文化的组成部分。银杏树生长速度慢,是长寿、避邪的象征,同时不招虫害,不用杀虫就是不杀生,佛、道两家都把不杀生作为戒律,因此栽种银杏树是情理之中的事。在太清宫看树,还必须看山茶树,我们青岛叫耐冬树。太清宫的道院里,都有盛开艳花的山茶,有白山茶,但更多的是红山茶。现在正是花开的时节,硕大的树冠,开满了红红的花朵,煞是美丽。太清宫最有名的山茶,当属一棵叫“绛雪”的山茶,这棵树在三官殿院内,据说是茶花中的花神。“绛雪”是由来是因为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来崂山时,写了脍炙人口的聊斋故事《香玉》,文中的花神“绛雪”就是这棵树的化身。年前看报纸,听说这棵树已经枯死,但今天看的这棵树却千花怒放,是不是又移了一棵新树? 以前来太清宫,只是看看殿堂看看古树就返身而归。今天是自己花钱而入(门票每人10元),就转到后山看了看。后山是最近修的景点,一看就知道不是古迹,没有山下殿堂的那种文化底蕴。但看看也好,权当爬山了。后山的最高处是一个叫“观海亭”的地方,可以看到太清湾的全貌。今天有薄雾,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出海的渔船,看到远处淡绿色的山峦,那是上次我们去钓鱼台爬过的山。“观海亭”的北面是高高的悬崖,悬崖顶上就是到仰口的盘山公路。我们上周去的“哑口”,就在我们的头顶上。可以依稀看到公路上慢行的汽车。 回家开车仅仅用了不到半小时,整个游程4个小时。选了个不爬山的景,也感觉有点累。还是怪年龄大了,岁数不饶人啊! |
转自:http://www.diarybooks.com/article/2007/3/26/1538055.html2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