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故乡浓 出差到南方,有位朋友请吃茶。茶楼在江边,茶座在窗边,远处几座翠峰,窗外几杆瘦竹,一片南方水乡的风光。 茶楼名我记不大清了,但茶罐 “三前摘翠”的题词记忆犹新。朋友介绍,“三前”指社前、明前、雨前。“三前摘翠”即在春社、清明、谷雨前采制的茶,为上品茶。 我们点了一壶雨前“西湖龙井”、一碟杏仁、一盘干丝。朋友亲自泡茶,他温了壶,热了杯,点上水,冲上茶。茶是一芽一旗一枪,叶如旗,芽似枪,薄如婵翼,直立不倒。汤是一清一绿一亮,香味如兰,似有若无。 我们徐徐吮啜,朋友介绍:西湖龙井称为“御茶”,相传是乾隆皇帝敕封。清朝,乾隆当政六十年曾六下江南。有次经过龙井村,胡公庙和尚奉上一杯茶,乾隆喝一口,满口生津、两颊留香。乾隆召见和尚,问:“此茶何名?产于何地?” 狮子峰和尚答:“产于小庙。”乾隆打眼一看,胡公庙前有十八棵茶树,树树郁郁葱葱。乾隆龙颜大悦,当场敕封“西湖龙井”为“御茶”。乾隆六十年,85岁的乾隆向满朝文武大臣宣布要传位给嗣子,君臣劝谏:“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举起御案上的西湖龙井,说:“君不可一日无茶。” 看来,乾隆不仅是“文治武功”古往今来第一人,也是悟得茶道精妙第一人。 春光透过窗,洒在茶舍中,茶味袅袅。窗外几株竹,风吹沙沙响。 “一粒沙上看世界”,我忽然有一种“春在心上”的慧觉。人生情愫万千,若能与书相伴,与茶相伴,与友相伴,一生足矣。 “茶贵新,人贵真”,朋友的心有灵犀。前不久,朋友来青岛开会,我去看望,朋友泡上一杯银针茶。银针,银光四射的明亮。朋友说,银针是白茶中的极品,其外形茸毛密布,色泽银白,汤色青黄,香气清鲜。 朋友来自湖北,来自中国“茶圣”、 “茶仙”、“茶神” 陆羽的故乡。陆羽所著《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中国茶史比西方的咖啡史要早几千年。陆羽是个孤儿,且又口吃,三岁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积收养。智积法师喜茶爱茶,陆羽从小就为法师煮茶,他煮的茶,味道独特。几年后,智积法师非陆羽煮茶不喝。陆羽十三岁那年,在庙里呆不住了,出逃了。从此,智积法师再也不沾一口茶。三姑六婆把“智积断茶”的事,传得沸沸扬扬。传到唐代宗耳里。代宗不信,召智积进宫,请他品御茶。御茶,那全是各地名茶,智积闻了闻,摇头说:“御茶也是虚名。”代宗大奇,吩咐陆羽亲自煮茶,智积仅饮一口,顿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这是陆羽的银针茶。 看来,茶,并不仅为饮品,其中深含许多情味。也许喝茶的人、喝茶的心,远比茶叶本身更有况味。 我们青岛最好的茶,当属崂山云峰茶,也许云峰茶比不上龙井,比不上银针,但听了“云峰”这名,人就飘飘欲仙。 崂山本无茶,当地人以石竹子、对秸子、偶粒子等山草为茶,戏言“土著人饮料”。其实,多少年来就有人试种茶树,但未能栽活。50年前,一位云游道士来到太清宫,辟一小块地,洒下茶种。没想到,那茶树居然成活,而且还蓊蓊蓬蓬,长势很旺。有人说,这茶沾了太清宫的仙气,太清宫是崂山道教开山祖庭,风水宝地,崂山茶有慧根,才得以生根。有道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就是“缘”。 崂山太清宫 “三皇殿”,供奉着神农氏。“神农尝百草”是广为流传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神农氏曾一日遇70毒,因吃了一种小草才生还。那小草,神农氏称为“杳”,后人称为“茶”。 早些年间,太清宫曾流传一个秘密。那年清明节的半夜,有一个小道士感到有人拉他耳朵,小道士溜出屋,只见朗朗月光下,神农氏坐在一片茶叶上。茶叶仅半指宽,茶枝极为柔软,落只雀都晃悠,可神农氏却坐得稳稳当当。小道士一看,赶紧叩首。神农说:不必多礼,好生听明白。崂山云峰茶,成于山,长于天,根为山,叶为云,为天下神茶,应给百姓共享之。话落,清风一阵,神农氏不见了。从此,太清宫就有了“奉茶”,奉茶不仅供香客们饮用,还供天南地北人饮用。人们饮了“奉茶”,仿佛在心中也就种下了善念。 云峰茶是神茶,得益于崂山——这座海上仙山。崂山,拔海而立,地理优势独步天下。山高有云,不稀奇。但崂山有山云,还有海雾,山云海雾相依相伴,堪为奇。树有色,花有色,崂山云雾也有色。山云是白色,白如雪。海雾是蓝色,蓝如裴翠。鸟有声,水有声,崂山云雾也有声。山云在高山上,丝丝如语。海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海,来去自如,哗然如涛。云峰茶喜阴喜燥,弥漫四合的山云海雾,为茶袭一身轻纱,挡住过多光照,且晶莹化水,滋润茶树。 云峰茶美,源于水。人说:“八分茶,十分水,茶亦十分。十分茶,八分水,茶只八分。”崂山飞瀑、清泉、溪流,各领风骚。崂山水文地质独特,花岗岩地貌断裂显著,岩层节理发育,山岩石砾如天然过滤器,满山跑矿泉水。专家说,“矿泉水”就是氡水,氡对人体健康极有益,含氡量大于8.28埃曼就称为 “矿泉水”。经检验,崂山泉水为天然矿泉水。当地人不是夸海口,说人们洗浴都用矿泉水,这是千真万确的。而道家人的说法和科学家不同,道家人认为,崂山水居善地,善利万物而不争。最接近道家理念,是活水。这样的活水,流入茶树,活在树梢上,活在茶脉中。这样的活水烹茶,茶色澄碧,茶香若兰。 云峰茶美,离不开种茶人的劳作。种茶人是谁?“茶圣”陆羽言:必是“精行俭德人”。崂山茶分春、夏、秋茶。春茶最名贵,秋茶次之,夏茶似草。春茶往往是南方采过明前茶、雨前茶,崂山才开始采茶。崂山春寒,利于氮代谢,崂山茶中蛋白质、氨基酸等含合成物较多,所以春茶采得晚,也是宝。 采茶时节,太阳一露红,采茶女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山野。采茶姑娘手翻飞,不一会儿,竹篓冒了尖。一样的茶园,不同的姑娘采,会采出不同的茶。巧姑娘专采单叶的芽,一朵芽绽一片叶,采着这样叶,制成的茶是上等好茶。会算计的姑娘舍不得这样采,她们专采三四叶的苗,这种茶虽略逊,但也能卖出好价钱。这么聪慧的采茶女,不正是 “精行俭德人”。 茶好,还须人来品。品茶人是谁?唐代诗人刘禹锡言:须是“眠云跋石人。” 眠云跋石人就是睡在云端,摩崖刻石题跋人。 睡在云端不难,崂山巍峨入云,白云深处的人家,云里来云里去,自在得很。山里人好客,不论五湖四海人,入得崂山便是客。小叩柴扉,进得小院,森森古柏下红瓦小屋,茶客依山而坐,傍海而观,石桌石凳,泥壶清茶,品茶、煮泉、坐而论道、逍遥如仙。 应了郑板桥一联: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山里人认为,茶味贵于“纯”。云峰茶“色绿、汤绿、叶底绿”,这 “三绿”出于本然,归于自然,是最“纯”的茶。崂山人这种观念,符合道家“道法自然”的法则。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则顺应自然,这就是 “道法自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崂山人吃茶,也能吃出道家哲理,这是崂山道教名山的所特有的“茶道”吧。 名山、名泉、名茶,名道,天下无双的绝配! 前些日子,我把崂山最早的春茶寄给朋友,我想,一个品崂山茶的人,会有一颗诗心,应是一位“眠云跋石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