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据韩国关税厅早前公布的统计显示,2004年,韩国从中国的进口额首次超过了从美国的进口额,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进口市场。而青岛则成为韩国企业投资中国最为集中的城市。截至2003年9月底,韩国在中国青岛投资的企业已达4500多家,而在这里居住的韩国人已经在4.5万人上下。从1988年第一家韩资企业设立以来,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来到这个年平均气温11.5摄氏度、背山面海的天然良港生活和居住。 “韩国和青岛有着相近的地理气候条件,相似的文化背景,甚至青岛田野里栽种的农作物,餐桌上的海鲜、烧烤等食品都与韩国几乎相同。这些因素使韩国人在青岛生活非常开心,也更愿意来青岛投资、做贸易。”韩国驻青岛前任总领事朴钟先说。 居住在青岛市的外国人中,韩国人占了八成以上,李村、城阳、辛家庄已经形成比较鲜明的韩国社区,在这里,韩国店铺鳞次栉比;海尔路上,韩国教堂的十字架高耸入云,每个周日,不少于500名的韩国人会穿上正装,驱车前往。 安家中国 强褓中的李瑞准一看见陌生人就笑,他躺在床上不停张望,他的东北保姆就守候在身边。 隔壁房间传出的车尔尼练习曲时断时续,瑞准的妈妈美善正在辅导她的学生,书架上的钢琴教材全是韩文版的。客厅正中的墙壁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是用韩语刻着圣经段落。直到下午6点,最后一名学生向美善鞠躬道别,她终于空闲下来,亲亲不满3个月的儿子。6点一刻,美善的司机开着一辆银色小汽车,将母子俩接回他们位于海尔路附近的家中,大约7点,孩子的父亲李政佑从位于青岛郊区崇阳的公司下班,一家人的晚餐便开始了。 美善告诉记者,她来中国已经8年了,算得上是中韩建交后最早到中国生活的韩国人。她的母亲当初在烟台开饭店,她也随母到了中国。后来生意失败,母亲回到汉城。但因为自小迷恋汉语,美善没有和母亲一起回国,而是前往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习汉语。 1996年,北京海淀区成府路附近,韩国留学生还并不算多,那些染着黄色头发的亚洲面孔是一种很鲜明的标志。当时语言学院的留学生宿舍向外国学生收取每天两美元的房租,但经济上显然宽裕的韩国学生更愿意选择每天14美元的宾馆或者价格不菲的民宅。 语言学院南门,有一个俗称“三岔口”的地方,因为距离学校一墙之隔,里面的宾馆和住宅是韩国学生的首选。韩国学生的集中使来自东北的朝鲜族也汇聚起来,他们开始在这里经营韩国料理、韩国服装和韩式美发店。1997年,到中国来的韩国人数量攀升,“三岔口”遂演变成一个功能齐全的韩国人社区。甚至连亚洲金融危机波及到韩国本土时,这里也同样淡淡地蒙上一层灰蒙蒙的萧条景象。美善在“三岔口”生活了3年,能说地道的普通话,语法水平甚至高于普通中国市民。 她2000年毕业回国,2001年再次回到中国的时候,同来的还有新婚丈夫李政佑。李在韩国一家贸易公司上班,后被派往中国开展业务。美善跟着丈夫,实际上是跟着丈夫就职的公司离开了她熟悉的北京,辗转到天津然后又到青岛。因为弹得一手好钢琴,她在韩国人聚居的小区里开了一个钢琴学校,给韩国孩子上钢琴课。 美善没有想过什么时候加入中国国籍,但她觉得在中国生活是命中注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