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小云南与大槐树mdashmdash王跃 |
[游记]小云南与大槐树mdashmdash王跃 |
2008-07-01 sina.com.cn |
在包括四面城一带在内的东北人中,有许多人称自己是“小云南”或“大槐树”人。就是说,他们的祖籍在“小云南”或“大槐树”。 那么,“小云南”和“大槐树”究竟在哪里呢?这些人则说不大清楚。由于他们的先祖大部分是清末山东流民,因此,有人认为“小云南”和“大槐树”都在山东。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先说“小云南”。 山东境内确有一处号称“小云南”的地方,在济南附近的历城和长清之间,那里又叫“跑马岭”。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曾在此点将。但这里毕竟是因山清水秀而号称“小云南”,与行政区名称无关。况且,山东流民大部分清末才到东北,年代不很久远,不可能只记住“号称”而使政区名称失传。 再在山东境内考查。在胶莱河以东的山东半岛地区,许多居民也称自己是“小云南”或云南人,并都称是明初迁居山东的。看来,这“小云南”肯定不在山东境内。东北的“小云南”人,是他们的先祖先从“小云南”迁到山东,然后再从山东移来东北。 于是,有人认为这个“小云南”在山西。山西境内历史上有云州,“小云南”就是云州之南。但这种观点很难成立,因为山西不仅有云州,还有代州、太原等州郡,为何不称“小代南”、“小太南”? 据山东蓬莱史志办的李先生介绍,蓬莱旧县志有从云南镇雄移民山东的记载,时间是明初。因为当时那里的一部分居民不好管理,明政府采取了强制移民的措施。 李先生提供了两份家谱的记载。其一是《蓬莱王氏家谱》,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乌撒卫大柳树下村;其二为《蓬莱刘氏家谱》,记载其先祖来自云南鸭儿湾。 《明"宣宗实录》卷九十载:明初,越南权臣黎季嫠夺取了陈氏王朝的江山,明成祖朱棣应陈朝遗臣的请求,派将军张铺、沫英率兵讨伐黎季嫠。黎季嫠被俘后,明成祖下诏改越南为交趾布政使。此举又遭到了越南人的反对。二十年后,朱棣的长孙、宣宗朱瞻基宣布撤销交趾布政使,承认越南独立。交趾布政使撤销后,大约有八万越南籍官员被安置在河南和山东。 可见,明初政府确有从云南向山东一带移民的行为。上述的镇雄,在今云南和贵州交界处;乌撒卫在今贵州境内,鸭儿湾不知在何处;交趾,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当时归云南管辖。 这一点也有民间传说为证。 很久以前,山东一带发生特大水灾。这场洪水把平度北部的两目山淹没了两次,因此两目山原名两没山。洪水过后,官府从云南强徙大批居民来山东开荒。他们被反绑着双手走了三年,才到达山东…… 明初,官府从云南交趾国捆绑一批人来山东。这批人中有王斗、徐秤和兰小三三户人家。这三人从小一起长大,来山东的路上互相照应,他们走完旱路走水路,一直走了一年零八个月,才到达青岛。他们在浮山的山坡上结庐而居,取名“荒草庵”。这三人去世后,儿孙们在原址上盖了座瓦房,奉为祖祠,香火不断。后来,云南交趾国来的人都把这里当成了他们的同乡庙…… 那么,这里的云南和“小云南”是什么关系呢?是否云南境内还有个“小云南”?答案是肯定的。 考查云南境内,共有两处“小云南”。其一是云南思茅地区,其二是大理附近的祥云县。 思茅地区位于云南省西南端,是通往西域的茶马古道起点。曾有“小云南”之称。但这个“小云南”和济南附近跑马岭的“小云南”一样,都是“号称”,与行政区名称关系不大。 而祥云县之称“小云南”确与行政区的变化密切相关。 祥云县位于大理州东部,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109年),汉朝在此设云南县,县治在今县城东30里的云南驿镇云南驿村。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这里又先后设立了云南州、云南郡等地方政权,直到1929年才由民国时的云南县改称祥云县。因此,史学者总称祥云为“古云南”。而民间则称这一带为“小云南”。因为“云南”这个名称所包括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已成为省级行政区“大云南”了。 关于这一点,有专家这样说道:“……纵观祥云云南驿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在其2000多年来的历史中,其政治经济地位越来越下降,但它的名称却越来越受重视,最终发展成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这一过程在中国所有的行政区中,绝无仅有。” 但是,民间称祥云为“小云南”起自何时呢?特别是明代是否称“小云南”呢? 《徐霞客游记》卷十上"滇游日记十二载:“洱海卫往鸡山道……破峡而绕小云南驿为水口……且知青海子水经小云南随川北转……始悟此脊自口口山度为口口口山而尽于小云南……”徐氏在这里三次提到“小云南”,他游历的时间是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农历八月二十日。 清康熙60年(公元1721年),一位叫杜昌丁的人陪被贬发西藏的云贵总督蒋陈锡赴任。一路上他写下《藏行纪程》,记载了所见所闻。在经过今祥云时,写道“……二十日,七十里,赵州,宿。二十一日,七十里,白崖,宿。二十二日,七十里,小云南,宿。”根据里程推算,这个“小云南”就是今祥云云南驿。 可见,至少在明崇祯至清康熙年间,祥云在称“小云南”。 若求其始称时间,必先考云南之名所含地域逐渐扩大的过程。其初为县名,后为郡名,唐代中央王朝封南诏王为“云南王”,其始成为较大地域的名称。元代正式设立云南省后,其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因此,祥云称“小云南”,应该自唐封“云南王”之后,但至少不迟于元设行省即“大云南”形成之前。 如此说来,明初民间称祥云为“小云南”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明政府为什么从包括“小云南”在内的几个地方向山东一带移民呢? 本来,朱元璋的军队于洪武十五年降伏云南后,为了加强统治,向云南移入大批汉人,并实行卫所制度,进行大规模的屯田开发。在这种情况下,似乎不应该向外地移民。但事实上确有许多包括“小云南”在内的云南人被移往山东。 奇怪的是,现存的家谱中都没有记载先祖从“小云南”移往山东的原因。似乎后世修谱者或先祖在故意回避这个问题。个别谱中也只有“避祸”的字样。再联想民间传说,这些人被捆绑押送的情形,以及蓬莱旧县志中关于从镇雄移民山东的记载,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这些“小云南”人中有一部分很可能是参与抵抗或判乱的战俘。如曾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就是被朱元璋部队掳获的战俘。他原姓马,云南昆阳州人氏。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被俘,编入傅友德军中,随明军抵京师(今南京),后又进燕王朱棣府。 明政府之所以采取这种异地安置战俘的办法,恐怕是为了稳定局势、加强统治。而这些移民尽量向后人隐瞒被迁的原因,是为了免得给后人带来麻烦,这种做法在讲究家庭出身的封建社会是比较明智的。 当然,外迁的“小云南”人中也有部分从军外迁或投亲靠友自发外迁者。 关于从军外迁,发生于明永乐二年。一些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奉旨山左(东)迁民。”这次外迁,主要以“小云南”一带的卫所军户为主。当时,距朱元璋军队降服云南已有25年。这些军户被迁到山东后,仍称自己是“小云南”人。这些军户(包括前文所说的战俘)被安置在威海、成山、大蒿、海阳、靖海五个卫所中。参加了保卫海防的抗倭斗争。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0617d701008xal.html68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