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云岗石窟行记文摄影阿来

[游记]云岗石窟行记文摄影阿来

2007-08-02    

2006年11月30日,我有幸前往慕名已久、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的云岗石窟。那天下午,顶着呼啸刺骨的北风,我们一行几人驾车来到云岗石窟,真正感受到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和产生对他们的敬仰之情。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彩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1961年国务院公布云冈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全国AAAA级旅游区;2001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2年被评为全国第五批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云冈石窟是集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于一体的民族瑰宝,人类遗产。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品位高雅,堪称公元五世纪雕刻艺术之冠。是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至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云岗石窟简介: 云岗石窟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势凿出,东西长约1公里,开凿于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北魏时代。现存的53个主要洞窟中,共有造像约5.1万尊,是中原地区现今所知最大规模的石窟造像群。 据历史记载,鲜卑族拓跋部自386年建立北魏政权后,在统一北方的战争里,逐步认识到了佛教对于征服人心,巩固统治的妙用,因此,除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佛教一直在北魏境内兴盛。同时,在长期的征战中,北魏政权不仅掠夺积蓄了大量的财富,也俘获了许多精通雕刻、建筑等技艺的工艺家,为云岗石窟的建造打下了物质和技术上的基础。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文成帝下诏,以北魏当时的佛教领袖“沙门统”昙曜为主管,开始在首都平城(今大同市)西的武周山上开凿洞窟,镌刻佛像。根据昙曜的建议,当时共开凿了五个洞窟,雕刻出释迦像五尊,象征着北魏太祖、太宗、世祖、高宗和高祖等五位皇帝,体现了“皇帝即佛”的宗教主题。这五个石窟现在分别被命名为第16、17、18、19、20窟,也称“昙曜五窟”。文成帝去世后,即位的献文帝和孝文帝于公元467--494年间继续在武周山麓凿洞塑像,形成了云岗石窟建造的第二个时期,也是最盛的时期。这时期开凿的石窟共分五组,即现在的第7、8双窟,第9、10双窟,第1、2双窟、第5、6双窟和第11、12、13窟。此外,这期间还修建了云岗石窟中最大但中途停工的第3窟的基础工程,第16、17窟中未完成的部分以及第20库以西的个别小窟。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至农民起义军攻陷平城(526年)期间,云岗石窟的工程继续进行,但大都是一些小型窟龛,东起第4窟,西至崖壁西端,都可以见到。孝文帝迁都后,开窟造像的重点移向了洛阳的龙门,云岗已不再是皇家礼佛的场所。因此,尽管开凿雕造的活动并未停止,但都只是民间人士和僧人施造的一些小规模的窟龛。这些窟龛的形式内容与中期相似,只是造像普遍趋于削瘦,面型清癯,长颈窄肩,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大衣下摆褶纹愈益重叠,整体风格与同期龙门石窟的基本一样。纵观云岗石窟,从规模、内容、布局结构到细部处理,都是秦汉以来中国雕塑艺术的重大发展。尽管千百年来的风沙侵蚀使一部分造像失去了旧日的风采,但至今留存的数万尊雕像仍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游人。无怪鲁迅先生曾将“云岗的丈八大佛”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把它们看作是“耸立于风沙中的大建筑”,“坚固而伟大”的艺术。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提供个人所拍到的云岗石窟部分照片,请勿转载或使用)

评论 (4) |

原始链接:http://chuangyirensheng.blog.sohu.com/23695789.html
转自:31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