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岗石窟游记 让我们翻开历史、追溯到1600多年前,从那里开始回忆前年五一我们的那次云岗之行吧。 公元398年,北魏的最高统治者道武帝决定把都城由盛乐迁往平城。迁都后,信奉佛教的皇帝宣布把佛教定为国教。然而事隔48年后,即到了公元446年,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太武灭佛。当时的北魏皇帝已经换成了太武帝,颇具雄才大略的魏太武帝思想上受到了汉族老师崔浩的影响,对佛教很不满意。在时任司徒的崔浩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大肆焚毁佛寺,并强令僧人还俗。之后不久,魏太武帝身罹重患。在弥留之际,忽然“醒悟”过来 :原来这就是他灭佛的报应啊。他死后,文成帝继位。为了赎他父亲毁灭佛法的‘罪孽’,文成帝下令恢复佛法,大兴土木建寺立庙,更加崇信佛法。 公元460年,魏文成帝下令由凉州禅师昙曜主持开凿五所石窟,历时五年而成。《水经注》上这样记录道:“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由此可见当时的盛况,而这也从此拉开了长达数十年的修建云岗石窟的序幕。 昙曜五窟里的释迦牟尼佛像都十分高大,据说是仿造北魏的五位皇帝的面貌来塑造的。气派宏大,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尤其是第20窟的有13.7米的露天大佛,由于洞窟前壁在辽代以前坍塌,使得佛像凸显在阳光下,气势更加恢弘雄壮。释迦牟尼头上高耸肉髻,广额丰颐,唇薄隆鼻,双耳垂肩,处处流露着吸收了印度犍陀罗教雕刻艺术的痕迹。此窟是云岗石窟的一个代表之作,人们纷纷在这里拍照留念。有趣的是,人们可以按照摄影师的要求来摆造出各种手势和大佛合影。拍出来的像或手托大佛的下巴,或手抚大佛的面颊,颇为风趣。只是要价不菲,有条件的话还是自己拍的合算。 然而露天大佛却并不是最大的佛,最大的佛在第五窟。第五窟和第六窟是双窟,窟前有四层楼阁的前室。穿过前室进入后面的洞窟时,一尊17米高的释迦牟尼坐像赫然出现在眼前。站在巨佛脚下,仰视大佛,不禁油然而生出一种对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的由衷赞叹之情。第六窟里没有佛像,只有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塔柱四面大龛的两侧和四面窟壁上,雕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也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对第13窟的佛像也需要特别的说一句。在佛像的右臂与腿之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托臂力士,这是别的洞窟中所没有的。原来最初修建大佛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塑造一个托臂力士的形象,只是在修建大佛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大佛悬空的右臂由于质量很大,天长日久有可能断裂。可是又不能直接让右臂支在腿上,破坏掉大佛的形象。于是聪明的工匠们设计了一个托臂力士,让他站在大佛的腿上,托住大佛的右臂。这个形象的出现没有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大大增强了了大佛的威严。 如果说对上述的几个大窟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参观的,那么对于东西区的小窟我们则更多的带着游玩的意味。这些小窟是魏孝文帝将都城东迁洛阳后,由留守在大同的中下层官吏和老百姓自发修建的。由于地位低下和金钱不足,他们不可能也不允许修建很大的石窟来和皇家修建的大窟媲美。虽然如此,他们的艺术价值和大窟一样,都是无价的。这些佛像面形清瘦,长颈削肩,穿着褒衣博带式的服装,已经和昙曜五窟的风格不同了。原因是此时的北魏王朝从上到下都实行汉化,皇帝带头改姓,穿南朝衣服,以至形成风气。就连释迦牟尼也需改头换面,符合当时的时尚。 由于佛像较小,这样我们就可以真正的抚着佛祖的腮帮子来照相了。我们甚至爬到了石窟里面,结趺跏坐,双手合十的扮一次佛祖。当然这样的举动一方面对于佛祖未免有猥亵的嫌疑,另一方面也违背保护文物古迹的本意。然而碰到一个合适的石窟或一个喜欢的佛像,总有一种扮佛祖或者和佛祖亲昵的冲动;好在并没有看到有什么大牌子来提示我们,我们也就装作不知道。 在小窟中留连一番后,就结束了我们的云岗之游。那次的云岗之游非常愉快,美中不足的是风很大。不过对于我们这些游兴很重的游客来说,风并不是问题。 农历甲申年四月初一日写于北京花园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