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晋祠:比想象的更美

[游记]晋祠:比想象的更美

2007-07-16    blogcn.net

关于晋祠的文字,是不太好写的。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都曾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读过山西人梁衡写的《晋祠》,珠玉在前,下笔就很让人踌躇。而且作为一个主体建筑建于宋代的国家级文保单位,从梁思成起,晋祠就已经被深入地考察研究过了。在有关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书籍中,也几乎都会提到晋祠。不仅文字介绍详细,配图也多,甚至还绘有晋祠的全景鸟瞰图。而我作为一名建筑师,条件所限只能花短短的一天时间转辗其中,除了亲身体验一番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

那天清晨,在绵绵细雨中,我来到了晋祠。

下车的地方,是晋祠公园的门口。公园建于晋祠之前,规模很大,以自然草木为主。虽然无甚人文景观,但胜在环境优美。作为晋祠的序曲,也算较为适宜(图1)。一路走,雨越来越小,终至于无。山西招牌式的被煤尘污染的空气经过雨丝的过滤,竟格外地沁彻心脾起来,精神也颇为之一振:看来今天就是适合到晋祠来?

图1 晋祠公园内一派自然美景

晋祠的大门,是一座城墙式单层歇山顶建筑,底下开有三个拱形门洞。应是新建之物,因为从《中国古代建筑史》晋祠鸟瞰图上看,那时的晋祠大门还只是两根柱子而已。大门建筑红墙绿琉璃,尺度大,又厚实,显得有些雄壮,所以看起来不象大门,倒更像是一座城门。中间门洞上有陈毅题写的"晋祠"匾额,笔画有力,放在这坚固的"城门"上,倒也有些相配(图2)。

图2 晋祠大门前人流如织

然而大门并没有考虑工作人员检票的功能需求。所以除了在中间门洞设置了些不锈钢的栅栏之外,还在门洞内侧搭建了一个褐色铝合金的亭子间,作为验票人员的工作场所,与古典式的门洞甚不相合。

进得大门,面向的就是在一条坐西朝东主轴线上依次排列的水镜台、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和最后面的圣母殿。

迎面就是水镜台(图3)。这是一座建于台基之上的重檐歇山顶和单檐卷棚顶前后拼接的建筑,三开间三进深,外加一圈围廊。外装饰甚为丰富,色彩斑斓,明显的明清建筑风格。歇山顶下是两间进深,两根内柱支撑一根大梁,后墙柱再有一根小梁搭在大梁上,内柱和外柱并不对齐。不知何故,其上部后期加了一个平顶的天花板,看不到屋顶的内部结构,并且还连墙、柱一起,都刷成白色,显得甚为简陋。里面设了几个柜台在卖些旅游纪念品,就更显得不搭调了。朝后的卷棚顶下四周开敞,很像一个戏台。

图3 造型灵巧的水镜台

水镜台之后,走过一个小广场和一座小桥--会仙桥,就是金人台了。

所谓的金人台,其实台基并不高大,上得6个低矮的台阶就是了。四周围了一圈砖石砌的小矮墙,中间是一座铸铁香炉。台的四个角上,放置着四座铸铁武士塑像--金人台的名称应该就是这么来的。四个塑像,除了左后角的那个较为完整并且比例优美、神情威武之外,其余三个都有些破损,缺胳膊少腿的,模样也不是很美观。所以游客都很喜欢和左后角的那个武士合影留念,以至于他肚皮上原本外凸的字有不少都已经给磨平了(图4)。

图4 游客总是喜欢和这个武士合影,然而姿势往往很不雅观

金人台之后,紧接着一座牌坊--对越坊。对越坊应是作为圣母殿的前奏。其后的献殿,应是举行庆典或祭祀仪式的时候作为准备间之用的。对越坊和献殿之间的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这些四个次要建筑,都是为烘托最后面的圣母殿服务的。

献殿和母殿之间,便是著名的"鱼沼飞梁"(图5)。《水经注》上都有关于它的记载,但其实就是一个方形的水池上建有一座十字梁架的桥梁而已。从原理上来说,在一组讲究轴线关系的建筑群中的主殿--圣母殿之前修筑水池,极为有利于衬托主殿的气势。这在很多古建筑群中都会使用这种方法。鱼沼和飞梁的建筑材料也很好,都是统一灰白色的岩石。但使得鱼沼飞梁名声显赫的真正理由有两个。一是水。鱼沼里流淌的水是晋水的第二泉源,实际上应该就是来自其西侧难老泉的水。二是十字飞梁的结构形式很独特,在中国是仅此一处,别无它例。梁思成先生赞其"洵为可贵",诚如是也。

图5 鱼沼飞梁和圣母殿的关系和谐

晋祠主轴线的末端,就是圣母殿了。圣母殿是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四周施以围廊,也就是《营造法式》里面说的"副阶周匝(图6)。

图6 圣母殿最经典的拍照角度。那棵大树就是著名的“左扭柏”。

通常的"副阶周匝",都是一间阔的宽度。但圣母殿的前廊减去了殿身的前檐柱,使得前廊深达两间,显得异常开阔。前廊的东西两侧安置了两尊塑像和两块石碑。漆成朱色的梁架上还悬挂了很多的匾额,年代、内容、形式各各不同,就更显得圣母殿的历史悠久和意蕴深厚了。

每根檐柱上都缠绕了一条圆雕的蟠龙,而不是通常蟠龙柱上那样的浮雕蟠龙,因此很有动感,尽管蟠龙相对于柱子的尺度较小,只缠绕了柱子的上半部分。蟠龙式样左右对称,但每边的四条各不相同。龙是天子的象征,在建筑上很讲究按照社会等级使用的封建时代,能够使用蟠龙柱作为装饰,说明圣母殿的等级也是比较高的。

檐柱有明显的侧脚和升起,檐口和正脊都呈两端上翘的曲线,使得整座大殿在外形上透出一种柔和之美来。这也是中国古建筑从唐代的遒劲雄浑风格逐渐转向北宋时的柔美风格的一个例证。

殿内的宋代泥塑圣母像和四十二尊侍女像,也是国宝。可惜殿门紧锁,未能近趋细观,只好隔着木栅栏向着黑暗中泥塑呆望了几分钟--那可是近一千年前的宝贝呵。

然而,从年代上来说,圣母殿还不算什么。它附近的几株古树,就比它年长很多。其北侧石阶旁就偃卧着一株周朝的柏树。其东南侧的一株"左扭柏",更是成为了和圣母殿相互映衬的一景。

晋祠除了这一主轴线上的建筑群之外,其两侧还有很多建筑。主轴线上建筑群所占的面积可能仅仅是整个晋祠总面积的九分之一。因此,为便于描述,有人将此主轴线称为"中线",另外还理出三条线来。称为"北线"的,是指从文昌宫起,经东岳祠、关帝庙、三清洞、唐碑亭、叔虞祠、苗裔堂而上七十二台到朝阳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这组建筑依地势起伏,错综排列,以崇楼高阁、诗词碎石而取胜。称为"南线"的,是指从胜瀛楼起,经白鹤亭、同乐亭、三圣祠、真赵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公输子祠至台验庙,亭桥点缀,泉水环绕,以风景诱人而驰名。在"南线"古建筑群的南端,又有自成体系的一组,从王琼祠前鸳鸯中河南行,经董寿平纪念馆,进景清门入奉圣寺到尉迟恭挂甲树、华严经石刻,入浮屠院柏月山房、留山园、西湖。这组以梵刹塔影、湖山秀色的田园风趣而猎奇。这些建筑物中,以最南侧的奉圣寺塔给人印象最深(图7)。那是一座砖塔,仿木构形式,外形优美,"有辽塔之风"(梁思成.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梁从诫译. 《图像中国建筑史》.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第420页)。

图7 梦幻般的奉圣寺塔

这就很有些让人赏心悦目并头晕着了。

在以"晋祠"为名的围墙内包含了许多个建筑群,这些建筑群分属不同的主题。并且因为是在不同的时代建设的,风格也是各自属于各自的时代。这些建筑群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属于并列的关系,而不是主次关系。有明显关联的可能就是叔虞祠和圣母殿了。因为相传叔虞祠是为纪念西周时期晋国开国诸侯、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现有建筑是在清代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最终建设完成的,圣母殿是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年)为供奉叔虞之母邑姜而建。一座纪念儿子,一座纪念母亲,倒也显得关系很是亲近。然而就是这两组相邻的建筑群,其轴线居然是相互垂直的:叔虞祠是坐北朝南,而圣母殿是坐西朝东,互不隶属。而晋祠内其他的建筑群也是如此,或跟随了叔虞祠的南北向,比如文昌宫、东岳祠、关帝庙等;或跟随了圣母殿的东西向,比如难老泉亭、奉圣寺等。总之,晋祠内众多的建筑群落的轴线是各自为政的。而作为一种祭祀性建筑,通常都是很讲究方位、轴线和主次关系的。晋祠的布局这么乱,难怪《中国古代建筑史》只好称其为"一组带有园林风味的祠庙建筑"了(刘敦桢主编. 中国古代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第196页)。

不过晋祠依然是美的,而且比想象的更美。每一个倘佯于其中的游子都是会由衷地赞叹她:树美、水美、建筑美!老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个有"大美"的自然界的样子也是这样:局部是较为规则,总体却是无常、混乱的,但混乱中也有些不易发觉的内在规律。或许这才是晋祠撼动人心的真意所在!

而晋祠最终以圣母殿一组建筑作为主轴线的缘由,可能跟晋祠后面的悬瓮山有关。这也是我的一个偶然发现:从圣母殿的中轴线一直往西,就是其后的悬瓮山主峰(图8)。中国的古建筑布置时讲究风水,讲究龙脉。圣母殿背靠悬瓮山,面对难老泉,天然的是风水宝地。所以,这么看来,晋祠将最初叔虞祠的南北朝向改为圣母殿的东西朝向,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建筑不能拘泥于通常的坐北朝南方向,而更主要的是根据当地环境特点来因地制宜,才能建造出最适合所处环境的建筑来。

图8 无意中发现的“龙脉”。这是在晋祠公园里拍摄的——晋祠公园的主轴线和晋祠的主轴线是一致的。

另外,还发现了两个教科书上的问题:

一个是错误。《中国古代建筑史》第196页登载的图115-1"山西太原晋祠总平面图",其标注的指北针显示圣母殿坐北朝南,这是错误的。在《中国建筑史》第112页图4-16圣母殿平面图上显示圣母殿是朝向正东的。尽管我没有带指南针实地测量,但根据实际观察以及其他文字资料得知,圣母殿应是正面朝东的。

一个是不足。《中国建筑史》第111页上说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实际是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加副阶周匝)"。但因为其前面的"副阶"进深达到两间,所以以砖墙围合的殿身其实进深只有三间了。当然,从梁柱结构上来说,还是殿身进深四间没有错,但应该详细说明一下--因为殿身的最前面一间其实从空间上来说是完全和"副阶"融合在一起了。

直至暮色苍茫,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晋祠搭车返回太原。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去过和没去过晋祠,还真就是不一样。

loading...

转自:http://www.blogcn.net/u/94/76/zhouyichen/blog/42930376.html57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