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晋祠游记

[游记]晋祠游记

2007-09-01    163.com

晋祠游记

今天去了趟晋祠。上次去是七八年前的事了。

火车站坐的308。车到晋祠国宾馆就不走了,离晋祠公园还有2里路。因为前面在修路,公交车过不去。有不少面包车和夏利在拉客。面包车每人2元,夏利每车10元。这是附近村民挣钱的好机会。

快12点到达晋祠,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晋祠周边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整治。在晋祠博物馆外吃了碗炒灌肠。说实话比徐沟的差远了。完了进庙参观。景色就如下面引用的介绍。有多个世界唯一或第一之类。不多说了。想说的是晋祠内有许多竹子。我印象中太原是没竹子的——在太原一带活了20多年还真没见过竹子。煞是诧异!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距市中心五一广场约25公里,坐落在汾河西畔悬瓮山麓,为晋水源头。这里依山傍水,古树参天;亭台池沼,星罗棋布;楼阁殿堂,雄伟壮观;气候宜人,风光秀美。有山西“小江南”之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是太原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游览胜地。祠内存有许多国内仅有的文物精品,当中包含着许多美丽动人的历史掌故,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我先从晋祠的历史讲起。
!在旁的史官立即请成王择吉日良辰封叔虞为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解释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史官却很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桐叶封唐”或“剪桐封弟”的故事。

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当时已经是祠堂鱼沼皆有,游客贵人光顾的游览胜地了。
(公元550-559年),文宣帝高洋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是文字记载中晋祠的第一次大扩建。北齐后主高伟曾改晋祠为“大崇皇寺”。唐朝对晋祠又进行了一次大修葺,而且唐太宗亲临晋祠,留下著名的《晋祠之铭并序》大碑一通,诗仙李白亦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的佳句,五代年间,后晋高祖石敬塘于天福六年(公元941年)追封唐叔虞为“兴安王”,晋祠又被称为“兴安王庙”。宋太宗灭北汉,虽毁掉晋阳古城,但在晋祠则大兴土木,进行了为期五年的扩建,其中包括圣母殿,并刻碑以记,仍名晋祠。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晋祠曾一度改名为“惠远祠”。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在圣母殿南侧建水母楼,晋祠之名得以恢复。


?这的确是个问题。不过,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想到了一个理想的扩音办法,那就是在台前两侧各埋下4个大瓮,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4个“大音箱”,从而把声音传向较远的地方。据说,因为有了这大瓮音箱,观众不论站在庙里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大瓮扩音的原理,用现代物理学来解释,就是利用了声音共振以及声音沿固体的传播速度快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的原理。
1952年进行过一次大修,1980年又进行了彩绘。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生前参观水镜台时,产生了一个愿望,即在水镜台上唱一出京戏。令人遗憾的是梅大师这一意愿未能实现。




初年,晋水泛滥成灾,时人认为晋祠为晋水源头,应以金神镇之,方能止住水思。于是在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铸了第一尊铁人,即现立于东南角这位(头为1926年补铸)。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铸第二尊,立于东北角,但明代之前已毁,明弘治十一年(公元 1498年)补铸,又毁,现在所看到的是1913年再度补铸的。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铸第三尊,即西南角这位。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铸第四尊,即西北角这位(头为明永乐二十一年即1423年补铸)。这样,十年之内铸齐了4尊金人。
900多年仍光亮如初,可见其冶炼与铸造技艺之高。因为这尊铁人是出自外来匠师之手,所以被称为外来户,而其余三尊则是出于当地工匠之手的本地户。

1576年。它不仅造型优美,结构壮丽,雕刻玲珑,彩绘鲜艳,极富观瞻价值,而且它的问世饱含着一段母子情深的故事。


(公元1606年)。同时铸造了一口高2米,外径1米多,壁厚 16厘米,重达9999斤的大钟,名为“九九钟”。但这口大钟悬于南边留山湖畔的大钟亭内,钟楼上所悬这口钟要小得多。顺便告诉大家,中国古代寺庙建钟鼓楼始于南北朝。寺庙有规矩,早晨先敲钟后击鼓,日落先击鼓后敲钟,俗称晨钟暮鼓。如果大家留意的话,会发现寺庙里的钟大多很大,但都不会达到万斤。这主要是因为避讳皇帝,皇帝称万岁,钟的重量绝对不能达到万斤。

(公元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1955年用原料照原式翻修。
3间,进深4椽,单檐歇山顶。前后檐明间敞门,四周无壁,只是在槛墙上安直棂栅栏,从形制上看很像一座凉亭。殿顶架构极为简洁,梁身不弱不肥,简单轻巧,四角构造合理,坚固耐久。殿内敞朗,檐头舒展,给人以稳健舒适的感觉。献殿在中国古寺庙建筑中不乏其例,但多为明清建筑,此前极为少见。而晋祠的献殿建于金代。是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所独有,颇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所以被文化部鉴定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1500年的历史了。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记道:“山海经曰,‘悬瓮之山,晋水出焉’……后人……蓄以为沼……结飞梁于上。”这说明飞梁始建于北魏之前。现存建筑,沼中八角石柱和柱础仍保持北朝风格,但整个架梁皆为宋代遗物。与圣母殿同修于北宋时期。本世纪50年代初进行翻修,并增加了上面的大理石护栏,使古桥焕发新颜。沼中共立石柱 34根,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十字形桥面与四岸相结。桥面东西宽5米,高于地面1.3米,长15.5米,把圣母殿与献殿接连;南北长18.8米,宽3.3米,由中心渐向下倾如翼,有展翅欲飞之势。

(公元1118年),一雄一雌,骨骼强健,造型生动,毛发拉直,威武而独特,算得上是古代铸品佳作。


(公元1023年-1032年),但据最新考证,大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一九年(公元979年-984年),距今已有 1000多年的历史。不过,刚建成时并不叫圣母殿,熙宁十年 (公元1077年)为唐叔虞之母邑姜加号“昭济圣母”后始称圣母殿。因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发生强烈地震,对大殿多有损坏,所以于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进行了重修。即使从此时算起,圣母殿也有近900年的历史。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大殿是1994- 1996年用原料照原样翻修后的,不知大家能否看得出来。
7间,进深6间,近似正方形。如此宽广的大殿,内部竟无一根明柱,只是殿身四周设以廊柱与檐柱各一围承托殿顶屋架,这在建筑学上叫做减柱营造法。殿内共减少16根柱子,从而使前廊和内殿十分宽敞,为设置神龛和塑像创造了足够的空间。而且,四周的柱子皆微微内倾,制成“侧角”,四根角柱又明显升高,适成“生起”,这样既增强了建筑的稳固性,又使前檐四角翘起,显出曲线之美。如此设置殿柱反映出宋代木构建筑的高超技巧。柱上一周用斗拱承托着深远翼出的屋檐,斗拱形制复杂多样,上檐与下檐伸缩有致,交相生辉。大殿前廊进深两间,廊柱上的8条木质蟠龙是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太原府吕吉等人捐资所雕,造型精巧,栩栩如生,这也是中国现存木构建筑中最早的蟠龙大柱。
10副匾额16块,款款都是立意鲜明而深长,书写和雕刻手法极为精炼的上乘佳作。最为引人注目的除了前廊正中所悬慈禧御笔“三晋遗封”外,当数“永锡难老”一匾,此匾为光绪十五年(公元 1889年)祁县渠本翘所书,原本是弧形贴金大阴字,由于技艺高超,阳光反射映入人们视觉的却是时凸时凹,人称活字匾。
43尊彩塑更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作品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
42尊宫女宦官分立左右两旁,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逼真地反映出宫廷侍女内心世界的喜怒哀怨。其中有着男服的女官4尊,宦官像5尊,侍女像33尊。女官穿男服大概是为了出入宫廷方便,宦官是宫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更多的当然是丫环侍女了。
4位少女,显然可说是圣母的贴身丫环。而前面这两位宦官大概是负责传令的;看他们的身姿微微倾向圣母,双目侧斜视,生怕听漏了一字半音。

5尊一定是唱戏侍女,自东而西分别扮演生、旦、净、末、丑诸种角色。当中最出色的便是这位头扎红饰唱花旦的宫女,不仅眉清目秀,身段苗条,而且含羞带笑,一副满足的神情,大概是刚刚唱罢,受到了圣母的夸赞。可是如果我们从侧面看去,则是另一番表情。隐约可见其红肿的眼睛和含泪的眼角,反映出她内心的苦楚,很显然是强压心中的辛酸在圣母面前尽可能表现得欢快些。梅兰芳大师曾在此尊侍女前伫立良久,仔细品味她的动作和内心,并且大加赞赏。
5尊年龄较长的侍女,显然丰华年岁已过,失去了圣母的宠爱,显得失落而哀怨。北侧面南的这8尊可以说成是管事侍女,其中这位身高体胖手执碎银的中年侍女,面露傲气,可谓侍女中的领导,财大而气粗。而旁边那位年幼的侍女,一定深得圣母宠爱,看她那副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刁钻样,一定是在其他宫女面前耍威风。
5尊是圣母的文笔侍女,东数第二位手里拿的是圣母的印玺。面东的这5尊是圣母的起居侍女,负责为圣母梳妆打扮,北起第二位手里拿着胭脂盒,肯定不是自己享用,而是替圣母化妆的。面北的这8尊是打扫卫生和饮食服务的,东起第2位宦官,肩披毛巾,若有所思,显然是圣母的厨役,似乎正在为下一顿饭如何能够博得主人的赏识而犯难。旁边这位身材最为消瘦的侍女以前一定是个舞女,现在虽然年事稍高,但笔挺的腰板,纤细的身姿使人想起她年轻时优美动人的舞姿。
1954年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教授参观之后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盛赞晋祠侍女像是“中国古代雕塑的杰出作品”,文中写道,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形的清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大小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势自然,衣纹轻快随身体动作而转动。游人站在这些雕像中间,不但能看见她们轻巧的动作,还像听见了她们清脆的笑声,快乐的言谈,或不乐意的小小地讽言讽语,清楚的了解她们彼此间的思想感情关系;这是……令人难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品之一。”

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亦是晋水的主要源泉,走出艺术殿堂圣母殿,驻足向两侧观望,即会发现南北各有一个八角亭。原来,亭下各有一泉,北为善利泉,南为难老泉,加是中间的鱼沼,构成晋祠的三大神泉。只可惜,鱼沼和善利泉均早已干涸,仅剩难老泉了。
18度,冬温而夏凉,碧玉般清澈,不分旱涝,奔涌不息。所以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
(公元550-559年),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重修,但其梁架结构仍保留了北齐的建筑风格。难老泉亭虽然不大,但荟萃了众多名联匾额,其中以傅山所书“难老”立匾最负盛名,用笔苍劲洗炼,颇具神韵,被誉为“神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泉水东侧这汪水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传说。西边这爿名为不系舟的小型石舫是1930年所建,当年冯玉祥将军曾为不系舟题匾书联,可惜已不存。“不系舟”典出《老子·道德经》:“巧者劳,智者优。……蔬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意指不拴揽绳之船,逍遥自在,令人神往。南边曲桥一围,方便了游人戏水。而北边这道南北走向的石堤和堤旁的“中流砥柱’’则包含着一段异常沉重的往事。相传北宋年间,晋祠一带时有干旱,晋祠南北两村常为争水而械斗,甚至闹出人命。于是官府出面调解,但调解的方法却十分荒唐而残忍,调解官在潭边支一口滚沸的大油锅,锅里放了10枚铜钱,代表10分泉水,哪方有人能当众从锅里取出几枚,就分得几分泉水,一经判定,永免争执。这一裁决令双方犯难。但只见北村队伍中走出一个青年,以大无畏的气概勇敢地将手臂伸人油锅,并捞取了7枚铜钱。这样,北渠便分得7分水,南渠只得3分。这就是堤上10孔南3而北7的由来。但这位姓张的青年却因烫伤过重不治身亡。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将其葬于中流砥柱之下。
2立方米降为每秒不足0.1立方米,亟待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保证这股万年古泉能够涌流不息,永锡难老。
(156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四周围廊,但一层为三洞砖窑,形制特别。上下两名匾“悬山响玉”“(上雨下沾)濡悬瓮”,不仅道出晋祠风光的最大特色,也表达了对恩泽百姓的晋水的感激之情。
1米多,端坐于瓮形莲花座上,神态自若,束发未竟,一副村姑模样,与一般神像大不相同。水母的这一形象源于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水母名叫柳春英,太原金胜村人,嫁到古唐村(晋祠)为媳。春英生性善良贤慧,勤劳俭朴,能忍能让。而她的婆婆却十分刁蛮。柳氏所做饭菜,婆婆嫌缺盐少醋,常常倒掉重做;柳氏从好几里以外挑来的水,婆婆嫌身后桶里的水不干净而倒掉,只吃前桶,这样害得春英天天都得去挑水。但春英对这些刁难并无怨言。有一天,她正挑着水往回走,半道上遇到一位牵着白马的老头,请求让他的马喝点水。柳氏指着后桶水说,喝吧。老人为难地说,这马只喝前桶的水。柳氏爽快地答应。如此三日,柳氏都满足了老人的要求。尽管自己多挑了三趟水,但第三天饮完马柳氏正要返回重挑时,老人对春英说:我是白衣大仙,你是位心地善良的大嫂,我送你一条马鞭,把它放在水瓮里,用水时只要轻轻一提,水就会上涌,要多少就提多高,但千万不要提过瓮沿,不然就会遭水淹,切记!说罢,老人和白马化作一朵白云而去。柳氏望着空中拜了几拜,就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从此免却了挑水之苦,而且四邻五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挑水了。但这引起了婆婆的不快,一天她趁柳氏回娘家不在,想把马鞭藏起来,可马鞭刚一提出水瓮,滔滔大水顷刻涌上,转眼间淹了整个村庄。正在娘家的春英闻讯,来不及把头梳完便急急赶回家中,把一草垫扔在瓮上不顾一切地往上一坐,大水顿时变小,只剩下一股泉水从坐下溢出,这便是晋水源头—难老泉。洞中这尊铜像正是依照这一传说塑造的。
8尊侍女塑像,从前面看完全是身段苗条的美少女;而从后面看则呈鱼形,衣纹飘动十分优美,可以称得上中国的“美人鱼”。

转自:http://boy6109.blog.163.com/blog/static/95651212007719325829350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