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晋中晋北游记晋祠 |
[游记]晋中晋北游记晋祠 |
2008-02-04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晋中晋北游记——晋祠 3月17日 阴 太原 赶到太原晋祠,已是下午4点。 自从高中语文课本上读到过晋祠诸多美妙的传说,我便决心亲自看一看,这个梦想今天终于得以实现。 晋祠的来历关乎晋国及其子民的渊源,本用来纪念开国诸侯唐叔虞。史记记载了这个“剪桐封弟”的故事:周成王年幼时与兄弟叔虞游戏,将地上一片梧桐树叶剪作玉圭状并戏言封叔虞为唐的诸侯王,不想被身边史官纪录并以君无戏言劝谏,最终叔虞得到册封,成为唐国诸侯。叔虞贤明,福泽一方,后世子孙为纪念叔虞而建祠堂,又因晋水之故,国号改称晋,祠堂遂得名晋祠。 时间久了,晋祠渐渐失去作为祠堂的意义,但为各朝所重视,唐宋(金)元明清,不断修缮。亭台楼榭、水流潺潺,逐渐成为了北方园林的杰出代表。 进入晋祠,最初的印象是古朴和雅致。没有鲜艳的色彩,曾经的红漆彩绘已斑驳暗淡,参天古木虽枝干虬髯,但春天的脚步似乎还未唤醒它们酣然的沉睡,上了年纪,也许有些耳背了吧,真想问候一句:老先生,您过的好吗?也正因为这样,晋祠里显得格外的幽静和安详。不经意的,西边出现座土丘,最高处建一亭,登上后才发现下面是方小湖,水质清冽,微风拂过泛起涟漪,湖边几株桃树竟先得了讯息,桃花含苞待放,湖对岸则矗立一塔,不大却很精致。脚下挪动,却差一点跌入一道窄窄的溪内,探头看去,水面映出了清晰的脸。 晋祠并不显得特别大,精华全集中在中轴线上。最有名的当属三绝了:周柏、宋代女伺彩塑和难老泉。 倘若从进了门看起,延中轴线一路前行,首先经过水镜台,古代庙会时用作戏台,后面乃为正面,台子不大却很精致,据说为了增强音效,台下埋了不少水缸。正中屋檐下悬挂“水镜台”匾额,字体飘逸舒展,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过会仙桥是金人台,四尊铁人分列四角,铸于北宋年间,保存完好,尤以西南隅铁人最为精美,看去神态威武,英姿勃发,铠明甲亮,毫无锈蚀痕迹。铸造四尊铁人据说为了防患洪水泛滥作镇水之用。 继续前行,穿过对越坊,可进入献殿。始建于金代的献殿原是用于祭祀圣母的所在,殿内设香案,摆放牺牲及钱物贡品。若不知原委,乍一看,此殿平实无奇,然而被誉为国宝建筑,必有精妙之处,原来,献殿为全木质结构,无一钉一铆,800余年来,仅修葺过两次,今天却依然坚固挺拔。殿内无墙,全靠木柱支撑,四周围有栅栏,有些凉亭的味道。 献殿出来,鱼沼飞梁就在前方,又是一个国宝级建筑,听说国内十字形的桥梁仅此一座。造型优美的桥梁飞跨在一沼清水上,故此合称鱼沼飞梁。走上桥中央,四面均有石阶通向桥下,如此设计,我还真是第一次碰到。 殿前8根廊柱上分别盘桓着8个木雕蟠龙,技艺精湛,与木柱浑然一体又相互独立,惟妙惟肖,造型各异。立体感强烈,似乎稍一扰动,蟠龙即会腾空而去。 廊檐挂满了匾额,总有二十块,为历代文人雅士杰作,其中的“永赐难老”与难老泉亭上的“难老”一起构成了晋祠三匾的另两块。年代久远的缘故,匾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表面破损严重。 圣母殿内除了供奉的圣母娘娘外,另有43尊侍女彩塑分列两侧,这便是名满天下的晋祠三绝之一宋代女侍了! 圣母殿东侧紧邻周柏,树干粗壮巨大,分成两股,枝干明显有了衰老的迹象。与地面成45度斜倚在旁边一株后辈柏树上,形似卧龙,又名卧龙柏。据说是地震导致了树干的倾斜。科学鉴定结果显示,周柏树龄已接近3000年,如今还静静斜倚在这里,看尽世间一切炎凉。我静立于树侧,感受着那古老的气息,仿佛在与位尊敬的老者交谈,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油然生出种看淡世间名利的淡泊心态,心中有说不出的轻松。树身有块疤痕,形似眼睛,同行导游说那是周柏的灵性的树眼,以手抚之则眼明无翳,劝我上前尝试。当手触碰到树干,脑中充斥着刀光剑影,朝代的更替与兴衰,这只是我的想象,而周柏无疑亲身见证并目睹了华夏3000年来的一切。 往西行去不远,水母楼前便是晋祠最后一绝——难老泉。因城市生活、煤矿生产大肆调用地下水,近年地下水位骤降,难老泉早已成了枯泉,现在看到汩汩涌出的泉水实则为水泵抽取,只是水质没变,依旧清澈甘洌,我真担心水泵都无法取水的那一天的到来。 水母楼内水母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却不慌张。那是个美丽的传说,水母性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丈夫早亡,遂背负克夫恶名横遭婆母虐待,每日翻山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善良的柳氏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本是天上神仙的饮马人感于柳氏的贤德淑良而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但万不可将其拿出瓮外。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此后不但不在辛苦而总能保证水满,而且乡邻多受惠泽,免去了奔波之苦。这个秘密不久就被婆母发现,打发柳氏回门,虽有柳氏千叮万嘱马鞭的凶险,痛恨马鞭的婆婆还是将其从瓮中提起,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氏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仅剩一眼泉水流出。人们得救了,水母却再也没有离开水瓮。 游的累了,随意坐在不知名的亭榭中,看身边泉水流过,闭上眼,伴着暮色,品味悠远的晋祠文化,如饮琼浆,自醉其中。 出去的时候,忍不住回头再次凝望,晋祠一瓴一木,都仿佛一见如故的长者,不禁想说一声——保重。
|
转自:http://blog.163.com/hawk_11_eagle/blog/static/3128132200611315274827429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