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散文风中百合晋祠游记编辑推荐 |
[游记]散文风中百合晋祠游记编辑推荐 |
2008-03-07 rongshuxia.com |
结束了在小池中的顽劣嬉笑之后,从飞架于小渠的桥洞中拾阶而上,尚未从渠道中走了出来,位于小渠前方的圣母殿便已经真真切切的在眼前了。 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与侍女像、鱼昭飞梁共称为晋祠景观的三绝。宝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更有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如两个忠诚的侍卫般,守护着雄壮、威武的圣母大殿。 首先跃入眼睑也是大殿最为引人之处便是立于殿前用以支撑大殿的八根廊柱。廊柱皆有碗口粗细,色泽斑驳,在每一根柱上都迂回盘绕着一条生动形象却又神态各异的木雕飞龙,龙身钢劲内蕴,辗转欲腾,虽经千年风雨之雕淋,却仍可清晰看到祥龙身体之上经能工巧匠精心雕琢而成的错综而有序的花林纹路。而龙首则张口睁眼的遥视远方,呈仰天长啸状。似乎是在诉说着这千年风霜中的悲欢沉浮。穿越历史的烽烟,冥冥中,又曾有多少达官贵人,将相王候,为了禄名与祸福在这里叩求享运,跪祈安康呢? 大殿整体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殿四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大殿前沿呈现一种弧度极大的曲线造型。也使得整个大殿远远观来生出一种起伏张驰,恢宏开阔的感觉。再与殿前的小桥、泉亭、鱼沼、苍松巧然而合的浑为一体,构成了一幅不加任何修饰与做作之感的精雅美卷。 在圣母殿处,最让人称奇的是紧邻正殿的一个非常高大且宽敞的侧殿,在整个殿堂当中竟然看不到一根用以支撑殿堂重量的柱子,正自奇怪间,于殿外的碑文上找到了答案。原来圣母殿在建造过程当中采用了“减柱法”设计,殿内外共减掉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便会显得异常宽敞和明亮。而这种在远古时期便将力学原理揉合到房屋建筑中的建造方式让我对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慧与才智也由衷的钦佩起来。 轻抬脚尖,举步入殿,曾经在我的心中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的殿内物俱便尽收眼底了。 殿内共有泥塑彩绘人像四十三尊,除龛内二小像系后补外,其余多北宋代原塑。主像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其塑像设在大殿正中的神龛内。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其中宦官像五尊,著男服的女官像四尊,侍女像共三十三尊。圣母邑姜,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的尊贵和奢华。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为帝后服种种劳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等。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其中精品。 宋代的艺人,满怀同情,塑造了一群终生被幽禁深宫,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这些侍女像的肢体身材恰当适度,各自不同,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她们的年龄或老或少,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而此组塑像最为与众不同之处便在于塑像突破了历代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创作意念,打破常规,推陈出新的真实表现了被禁锢深宫受尽役使的侍从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从而通过艺术的手段生动的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奴隶与奴隶主间一种真实生活情景。而在艺术技巧上,雕塑师们更是通过对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的准确掌握与运用,手法纯熟的展现了雕塑作品的肢体语言从而为整个作品赋予高度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它们不仅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这些栩栩如生的侍女像便同鱼昭飞梁、圣母殿一同成为宝刹晋祠的“三绝”。 自圣母殿中踱出,脚步明显的变得沉重起来。抛开其高度的研究与历史价值,假如这仅仅是一组美仑美焕的雕塑作品,我们又能够从它们的身上,它们所表现的那份哀怨中思索得到些什么呢?从数百甚至于是数千年前到今天,也许对于人类而言,不同的仅仅是时间,而相同的则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弱肉强食的亘古定律。 带着这样的一份沉重思考,从圣母殿的石阶下来,向南稍走大约二十来米,便可以看到建于北齐天保(公元550——559年)年的难老泉亭了,亭顶呈八角攒起状,正面三个飞扬的大字“难老泉”便如其亭下之水般闪烁摇曳着向人们诉说着这素有“晋州第一泉”之称的难老泉边及它那清清水畔所发生的故事。循着井口向下望去,井内泉水晶莹剔透,水面波光粼粼绚目。更有无数碧绿的水草自井底扶摇直上,再衬上井底五彩斑斓的石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整个泉亭便愈发显得光彩夺目了。由圣母殿带来的那种肃穆之感瞬间在这份清凉明快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整个人都会感觉清爽、安宁了许多。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持句:“千家灌禾稻,满目江乡田”油油然的便自脑海中升腾了起来。好一眼“粼粼水色葱身玉”的老泉呀! 在“难老泉”的西面静静而居的便是水母楼了。全楼分上下两层。又称“水晶宫”,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楼下石洞三窟,中间一窟设一尊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座位之上。楼上坐西向东设一神龛供奉水母。神龛两侧有八个侍女塑像,体态优美,衣纹飘逸,造型别致地侍于两旁。想来这样的一座小小楼祠,定然承载着数千年来三晋大地上几代耕农们殷殷的希望。 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第四页 作者声明: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我同意榕树下网站发表此作品,同意榕树下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未经榕树下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请榕树下及时通知我。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我保留个人向其他媒体的直接投稿权利。 【编者按】好一篇仿古游记,古文新词相映成趣.一路读来,如身临其境,怀古幽思,快意!推荐了.---chuanying2008
|
转自:http://article.rongshuxia.com/viewart.rs?aid=3683179&off=247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