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晋祠 |
[游记]晋祠 |
2008-05-22 sina.com.cn |
我对山西是无知的。 这次山西之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撩起了朦胧的面纱,穿透时空的迷雾,使我从浅薄的醋、煤矿、砖窖印象,看见其后悠远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厚重,沉实,华光四射。人类的智慧,对美善的追求,艺术的造诣,令人震憾、景仰、赞叹、感动和沉思。 山西,山西,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它是中华五千年历史和文明的见证和载体。 我是在一片汾酒香、醋香、槐花香中,进行这次山西之行的。这浓郁的香气,缭绕在三晋土地上,让人沉醉不已。 据说有这样的谚语: 十年历史看深圳; 百年历史看上海; 千年历史看北京; 三千年历史看陕西; 五千年历史看山西。 可见山西历史有多么久远。中华之根脉,是从山西的土地上盘根错节,绵延到更广阔的空间的。 二○○七年七月二十日中午,我第一次踏上山西的土地。走出太原机场,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汾酒广告牌,杏花村酒厂出品。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对这句古诗的妙用可称绝。 先来了解一下太原这座城市的历史。 太原,意为一片广而大的平原,最早建于赵国,地址在晋祠偏北的古城宜祧(音)村。太原是秦始皇时开始使用的,最初并不是行政地名,秦设三十六郡后,太原正式成为行政地名。太原曾称晋阳,汉时称并州,汉武帝设立并州剌史部。 太原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北魏,拓拨氏定都大同,在此修建佛寺,大兴土木。隋唐时期,太原也最为兴盛。隋炀帝以太原为发祥地,重新扩建了太原,修建了避暑行宫、行宫道路,使交通更加发达。此时,李渊被封为河东抚尉使,又调太原留守。若干年后,李渊联手其英明神武的儿子李世民,推翻了隋炀帝,开辟了一个影响世界的盛世,李唐王朝。之所以称唐,是因为太原是发祥地,而太原为古唐国所在地。李世民少年时期在太原长大,被称为太原公子。 当时中国有三大城市:长安、洛阳,太原。太原当时被称为龙兴之地,卧虎藏龙,炀帝、李氏父子、五代时期诸国君,都从太原兴起。这就引起了当时的统治者的警惕,唯恐太原何时再出现一位真龙天子,夺了自家的天下。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一把火烧掉了一千四百年历史的太原城。后来重建,改变原道路,取丁字口,意为钉死龙脉,并大量改地名,如阳曲等地,改变太原的风水。 明朝时晋光朱刚镇守太原,同时也要兼管边关,建了好几座城门。明清时期,太原仅作为政治中心,不是经济中心。经济中心在平遥等地。 这就是一座城市的简要兴衰史。它的命运,似乎完全掌控在当政者手中。当它能给他荣耀、支撑和利益时,他就赐给它荣耀、辉煌;当他认为它是潜在的威胁,于自己可能不利时,他就一手毁灭之。一座城市如此,王朝的臣民们何不如此。 第一站,便是久负盛名的晋祠。 晋祠位于汾河西畔悬瓮山麓,是晋水之源头。 晋祠又叫唐叔虞祠,最早是一个祠堂。据说跟成王桐叶封弟有关。周时成王和弟弟姬虞做游戏,拿了一片梧桐叶子给弟弟说:“我封你做诸候吧。”他的大臣认为君无戏言,应当践行,就真的封其为唐国诸候。姬虞是古唐国的开国之君。 我在想,如果成王当时开玩笑时说:“我让你来当王吧。”他的臣下会不会真的要他让出王位,还是装作没听见? 不过姬虞这个人是贤能之辈,生前大概做了不少好事,去世后当地的百姓都很怀念他,为他建立了祠庙。古唐国那时候并不在太原境内,而是在临汾,后来在太原建了祠堂。 唐叔虞死后,儿子改国号为“晋”,从此有了晋国,有了今天山西之“晋”称。唐叔虞祠也跟着易名为晋祠。 远远地看去,晋祠掩映在一大片参天古树中,散发着幽远深杳的气息,令人追慕向往,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 门外,当地农人推着一担担的桃子在卖,鲜艳诱人,有一种乡土的气息,和晋祠的正大古朴正是相得益障。 虽然朴素无华,晋祠其实是不可估量的财富。它是集自然山水、古建园林、雕塑、碑刻和古树名木为一体的游览胜地,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工式祠庙建筑。 晋祠有三大国宝:圣母殿、献殿、鱼沼飞梁。 晋祠有三绝:宋代仕女塑像、周柏、难老泉。 进了晋祠大门,便是水镜台。这是一座戏台,名字来源于《汉书.韩安国传》中的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善恶忠奸人皆知晓不可掩盖。水镜台的建筑风格很别致,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看,上面是重檐歇山项,像楼;下半部是宫殿形制。“三晋名泉”和“水镜台”两匾额高挂其上,据说为清翰林所题。水镜台是用来举办祭祀活动的,而唱戏是祭祀的重要内容。七月十二日是圣母的生日,来此看戏的人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当年梅兰芳先生曾发愿某日一定在水镜台上唱戏,可惜未能如愿。 水镜台西面跨在一道水渠上的桥叫会仙桥,传说明朝翰林罗洪先在桥上与仙女相遇,受其点拨后潜心修道。桥下的水渠也是有来历的,名为智伯渠。春秋末年,晋国诸卿相互倾轧,智伯、韩、赵、魏、范、中行六卿专权,其中智伯势力最大,吞并了范和中行两家,又胁迫韩、魏一起攻打赵。赵襄子的城池特别坚固,智伯攻打了三个月都未取得进展。他打算引晋水灌晋阳,开挖了这条渠。后人就叫它智伯渠。不过,他并没有得逞,反被赵襄子和韩魏两家所灭。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智伯之名,并不如实。 金人台上有四座金人。 因金能镇水,宋朝元佑年间,铸造了金人台,西南角那座,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依然光亮。其余三座是后来铸造的。 对越牌坊位于金人台旁边,建于明万历四年,至今彩绘鲜明。对越,源出《诗经。周颂。清庙》中的:“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是报答,越,意为宣扬,寓意报答母德高尚。对越牌坊两侧是钟楼,也建于明万历年间,其时同造的一口大钟,高两米,重9999斤,避开“万”字。这9999的数字,以后还会碰到。 国宝级的鱼沼飞梁出现在眼前,这是圣母殿前的一座桥梁,呈十字形,这是它的独特之处。古代桥梁多为一字形,只有这座桥连通沼岸四方,其形制构造,已成中国现存古桥中的孤例。飞梁始建于北魏之前,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北宋时曾对其进行修缮。之所以称飞梁,从高空中看,就象一只鸟儿展翅飞翔。 圣母殿是晋祠的核心建筑,此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熙宁十年,为唐叔虞的母亲邑姜加号“昭济圣母”,以后称为圣母殿。它体现了晋祠一大主题——对母德的颂扬。 不知道邑姜生前有何感天动地的事迹,忽尔到宋时才被人发现。可能性最大的,还是看在唐叔虞的面子上,母凭子贵。母亲原本是值得敬重的,母爱是单纯的天性,与外力无关。但是封建社会,母亲的价值也要借重于儿子的地位来体现。一介草民的母亲,任她多么善良,多么任劳任怨,也断无被尊崇的可能。 从建筑的角度,圣母殿是晋祠价值最高的建筑物,是宋代建筑艺术和泥塑艺术的代表作。大殿进深六间,阔七间,无一根明柱,由四周的廊柱和檐柱完成承托屋顶的任务,专业术语叫做减柱营造法。这种建筑法减少了十二根柱子,使得前廊和内殿十分的宽敞。古代的匠人,其聪明才智,今人也常莫及。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81dfe010009to.html28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