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往上走,山越险、石越怪、水越清、人为雕刻的痕迹越少。大大小小的瀑布飞银吐珠、丝丝缕缕的泉水终年淅沥。两位同事均为通今博古之士,一路引经据典,逢文必看、见字必究,更增添不少情趣。水涛沟的特色之一是点缀于山水之间的石刻小品“读泉”、“涤尘”、“漱心”、“枕水”,平素不见的汉字组合在绵山却是如此的恰如其分,如此的沁人心脾。使想抒情又词汇贫乏的游人,如我,有豁然开朗之感,足见创始者的远见博识。木屋里、藤桥边、古树旁、岩石上,三五成群的游人,尝点小吃,拍几张照片,心满意足打道回府。游人渐见稀少,溪水更清更亮更喧哮更湍急。岩石越见险巨,石逢里密密麻麻支了无以数记的小木棒,我们不知何意,妄猜为“顶天立地”,便也入乡随俗,但便寻四周觅不得一支木棒,这才恍然发现,绵山的又一大特色是清洁,全不见一点不该有的东西,我们能找到的就只有各自手里的矿泉水瓶,仨人都用它在岩石间做了做姿势,又都不约而同地取出来把它仍进树桩形的垃圾桶中。我们都想“顶天立地”,但我们都不忍破坏这清静和谐的世界。 原以为同行的人都让那道瀑布遮住了,不知其后峰回路转另有千秋,只有我们仨人走的最远、看得最多。快到水帘洞时,先见小贾已信步返回,心里已有几分惭愧;再走不远又看见已退休的郑科长精神抖擞的往下走,并连声为我们鼓气,于是有了更多的感慨;及至水帘洞前又见办公室五位同志先后下了栈道,其中还有两位娇弱的女同胞,我先前的一点英雄豪气也全随这潺潺流水而去。想起瀑布旁的忧郁彷徨,一路上的沾沾自喜,我又一次认识到自己的懦弱和胆却,认识到自己的自以为是和骄傲自满。正是“山外青山楼外楼,更有英雄在前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