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游记(之二) 在热情的老乡介绍下,我们住进了一家当地人开的简陋的家庭旅店。这是一个小四合院,我们住在带里外屋的三间北房里,老乡一家住西屋,东屋烧水做饭,南屋亦是客房。安置好行李后,我们迫不及待地走上台怀镇中心大街---杨林街。只见不太宽的沙石路两侧,大大小小的商铺一个接一个,出售的大都是各种小商品、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三三两两的游人或散步或购物,一片悠闲平静的景象。此时,夕阳西下,晚霞满天,道道霞光映照在座座庙宇和参差错落的民居之上,燃烧香火冒出的缕缕青烟扶摇直上,加上寺庙里传来的暮鼓钟磬之声,使人产生出一种神秘之感。 台怀镇隶属于忻州市五台县,座落于五台盆地之中,有居民6000余人。小镇四周群山耸翠,庙宇生辉,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确实是一处休闲避暑的好地方。山上山下遍布着数不清的庙宇,每一座庙宇内外都有香客、游人出出入入,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身着各种服饰,操着各种口音,做着各种事情,把这山间小镇搞得十分热闹。在街上一家小铺吃过淡辣无味的晚饭后,感觉到山里的夜晚十分湿冷,我们带的衣服又少,只好回到旅店,打了一会儿扑克,洗了洗后便在这神秘的佛教圣地休息了。 次日清晨起来,隔着院墙望去,只见东边山上林木葱茏,白云缭绕,一团团的雾气不时从山脚涌起,慢慢地飘浮在山林之间。阳光初照,云蒸霞蔚。我们收拾停当,吃过像胳膊一样粗的巨大油条后,开始正式游览。 台怀以南寺庙众多,且庙宇之间相距路程又近。我们沿着清流奔涌的清水河南行,虽然添加了衣服,但由于山里气温低,感觉还是冷的不行,于是大家开始跑步御寒。行进在杨柳夹道的土路上,欣赏着周边别样的景致,大家有说有笑,渐渐地忘记了寒冷。 普化寺位于清水河右岸低矮的山坡上,门前流水潺潺,寺后青山环抱,整座寺院掩映于浓荫之中。门前有一巨幅照壁,正中嵌有“福禄寿”三星砖雕图像,构图优美,雕工精细,历来被称为五台山砖石建筑杰作之一,是五台山所有寺院中最长的一组照壁,极其珍贵。走进宽敞洁净的寺院里,依次参观位于中轴线上的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玉皇阁,感觉都是金碧辉煌光彩照人。经询问院内僧人才知这里的僧侣实行以庙养庙的办法,宁可自己清苦度日也要不懈怠地修缮庙宇。仅近三年间他们就修缮了僧舍、禅房、大殿130余间,功劳可谓不小。该寺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处可见雕刻作品,不论是木刻、砖雕,还是门窗、房檐,都是一处处精美的雕刻艺术的充分体现,令人欣赏不尽,回味无穷。禅房里,和尚们正在上早课,一个个正襟危坐,双手合十,面对供奉的大肚弥勒佛石像高声诵经,对外边观看议论的人群视而不见,显示出一副一心向佛、无比虔诚的样子。 出普化寺继续南行不远,便可看见一座被参天松柏和伟岸白杨遮掩着的古建筑群,登上寺北正门108级台阶,穿过刻有“信天由命”四个大字的石牌楼,就是有名的南山寺景区了。南山寺包括佑国寺、极乐寺、善德堂三部分,依山而建,气势磅礴。寺院分上下7层,十几个院落错落有致,巧妙布局。寺中有寺,院中套院,忽山忽下,或旷远或幽深,置身其中如入大观园。真是“阶穷道尽疑无路,门启洞开又一层”。转完大雄宝殿,看过十八罗汉塑像和西游记壁画,我们穿过一层又一层院落,欣赏着一处处精美的砖雕木刻。站在寺院西侧的月台前,手扶雕刻细腻、图案优美的石栏板,遥望南台锦绣峰,只见青山耸翠,白云飘动,连绵的山峰逦迤远去,将绿色的风景一路延续。 离开南山寺,我们顺着砂石路来到观音洞。这是一处位置较偏僻、规模较小的景点,游人较少。几座庙宇背靠绝壁依山而建,一条石板路弯弯曲曲将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的我们引上半山腰。站在最高的一座院子里,凭栏下望,清风扑面,脚下的各种建筑、院外的山坡河流一览无遗。漫步下山,顺来路北返,绕过梵仙山,径至般若泉。一座仿古凉亭建在泉眼之上,旁边一条小溪清澈见底,两岸水草丰茂。“般若泉”又名万岁泉、万水泉。“般若”一词佛家解释为“智慧”之意。该泉历来有名,曾被当作贡品送往京城。据说清朝康熙、乾隆二帝当年巡幸五台山,非般若泉水不饮,可见此泉水质之佳。坐在亭内,饮一口智慧之泉水,体会一下“畅饮矿泉水,滋润在心田”的乐趣,可谓是五台山游程中的一件乐事。 下一个景点是位于般若泉西北、号称“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的殊像寺。该寺独立建在一处长满花草的小山坡上,四周青松翠柏环抱,十分清幽宁静。殊像寺规模不大名气不小,只因寺内正殿供奉着一尊9米多高、文殊菩萨骑着狻猊的巨大塑像,殿内墙上从上到下还悬塑着五百罗汉渡海,色彩生动,立体感强。我们进院后只见三两个僧人在大殿门前闲坐交谈,一名身披绛红色袈裟的喇嘛在院子里走走停停,口中念念有词,不知在做什么修行。由于各处殿房正在修缮,不便参观,我们稍微一转就出来了。 时近中午,天气渐热。大家接连游览了5处景点,也有些累了,于是休息吃饭。下午开始游览五台山佛教活动中心--寺院星罗棋布的台怀景区。广仁寺,又名十方堂,规模不大,只有三层殿宇,但供奉的却全部是铜制佛像,无泥塑和木雕。中层3间大殿供奉着释迦牟尼大铜像,两侧墙壁为1000尊五寸高的宗喀巴小铜像。后殿5间为文殊殿,供有200余尊文殊菩萨铜像,两壁玻璃经架内展示着明清时期的藏经数千卷。游完广仁寺,踏着高低不平的砖石路面,我们来到位于台怀镇西侧、僧侣们朝拜时的首拜之处塔院寺。此寺以大雄宝殿、藏经殿两殿和释迦牟尼舍利塔、文殊发塔两塔最为有名。但是当人们走进寺院时,却一眼看到“毛主席、周总理路居陈列室”,只见一排低矮的僧房内,一床薄旧的棉被叠放在土炕上,一方石砚摆放在破旧的木桌上,除此室内一无所有。隔壁是周恩来、任弼时住所,也是简陋的不能再简陋了。如果不是文字介绍和图示,任谁也不会相信这里曾经住过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中共中央书记处两大书记。原来,正值革命形势高涨的解放战争第二年(即1947年),毛泽东主席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延安,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与刘少奇、朱德领导的中央工委会合途经五台山时,曾在塔院寺留宿,并与方丈进行过一番颇有意味的谈话,给后人留下了一处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站在巨人路居前,我惊讶不已,感慨万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