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五台山游记—bingqing |
[游记]五台山游记—bingqing |
2007-07-16 edu.cn |
五台山游记 五台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为大智文殊菩萨道场,地处山西省五台,繁峙两县境内,方圆500里,属太行山支脉。这里曾经"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又称清凉山。层峦叠嶂的群山中,有五座形状各异,秀逸出众的山峰耸立,尤其令人叫绝的是五峰峰顶,宽广平坦如台面,五台山由此而得名。 我早有想去五台山观光的想法,可惜一直没有机会,前天终于有机会了,我的心里很高兴。 我们是在下午出发的,走的是盂县——五台山路段。在前半段路上,没有什么好风景,只是感觉拉煤车太多,拉煤车车斗是普通车的三倍高,一路满载,有的还喷着黑烟。这种车效率奇高,深受个体户欢迎,就是对道路破坏太大。走了大约一半路程就进入山区,不是五台山而是属于恒山的。道路都是水泥路面,干干净净;路的左边是棱角分明的山壁,右边是山沟,沟里绿树成荫,油绿色的树叶在阳光的照射下泛出白光,显得清爽幽雅。更为可贵的是沟里还有一条潺潺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这是居住在城市人们久违了的美景。 进入五台山后,已是晚上10点。路边的旅馆灯火通明,再望远处,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清了。下车后,就去找住的地方,初来乍到,感觉这里民风比较淳朴,至少比城里的人好多了。就是感觉有些冷,我们只好和衣而睡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在吃饭前就先去了台怀镇,它坐落于五台山中心的台怀盆地中,这一带青山翠壑,就是在这个镇子上集中了五台山的大部分寺庙,可以说是五台山的精华所在了。那里的民宅看上去都一样,青砖青瓦,古色古香,颇有寺院的古朴风格。 大白塔是五台山的象征,是喇嘛教的象征,就在台怀镇。大家也许会问,喇嘛教不是在西藏、青海吗?其实藏传佛教很早就已来到五台山了。听导游说,五台山的喇嘛教,兴始于元代,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与汉地佛教等量齐观的地位,这与统治者利用喇嘛教来加强蒙藏地区和中央政府的联系是分不开的。黄衣喇嘛的黄庙和青衣和尚的青庙共存的格局,这在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是独一无二的。大白塔建于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由尼泊尔工匠来此设计建造,白塔高约60余米,形如藻瓶,上下悬挂了252枚铜铃,清风徐来,***余音不绝,塔顶部铜制的大宝瓶金光闪闪。据介绍,此铜瓶非一般铜器,而是掺金的,否则怎能经历数百年风雨而不锈呢?那里的出家师傅说,此塔又叫佛舍利塔,中国共有珍藏释迦舍利子的铁塔十九座,五台山的一座名叫慈寿塔,就藏在大白塔内,这又给此塔添上了神秘的色彩。此塔从远观之,浑身洁白,从底到顶,由粗而细,又由细而粗,粗细相间,方圆搭配,整个白塔造型优美而古朴,气势雄浑巍峨。它高高矗立在青山绿丛与红墙殿宇中,沉雄古雅,格外醒目。古人言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景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安排比较紧凑。上午我们先去了显通寺。显通寺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和规模最大的寺院,与洛阳白马寺同为我国创建最早的庙宇,现在的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所修。一进寺院,该寺殿堂就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这里的建筑规模宏大,真有点皇宫的气派。此寺院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寺院的特点,就是院落与院落之间没有用门相连,而是有青石路直通的,给人一种视野开阔的感觉。寺内的无量殿最具特色,它是全部用砖砌成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的建筑,显示出我国古代匠人的高超技术,真是不同反响。整个建筑物没用一根梁,所以又有"无梁殿"的说法。 进到这里一个院落,抬头仰望,但见上面房屋傍山而建,层次分明,左右对称。中间有一个造型别致,精巧玲珑的小殿,从颜色上很容易就看出它是铜制的,我想,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显通寺铜殿吧,它可是国宝级文物啊。走到近前,仔细观察,殿周四壁均装有隔扇门,隔扇内壁铸有万尊小佛像,外壁铸有32幅各式花草和奇禽异兽的图案,殿内中间台上还有形象生动的骑狮文殊大铜像,铸工十分精妙。据说,整个铜殿用铜万斤,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先进铸造技术水平。绕殿一周,我发现一角上的柱子有一处特别亮,显然是摸久了的缘故,仔细一瞧,上面还有修补的痕迹。原来就在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相传,康熙来此地看到铜殿,心生疑云:难道是全铜吗?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抽出宝剑就砍向铜柱,当啷一声,火花四溅,震得康熙手臂发麻,他定睛一看,只见铜柱被砍开了一条深深的裂缝,而裂缝的底部仍是金灿灿的铜色。果然是全铜的,于是,康熙龙颜大悦,对显通寺大加赏赐。 显通寺作为五台山最大的寺院,香火十分旺盛,从游客人数上讲,无疑是最多的。另外,五台山佛教协会就位于其中。 在这里,我看见了最另我心动的一幕:有两位看上去是西藏的一男一女,大约40多岁,在一块平地上铺了块棉褥子,在那里“五体投地”拜佛,我心里不禁一颤:人在心中的佛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啊!——不光是这一点,人在大自然面前不也是如此吗? 接着我们就向菩萨顶进发了。菩萨顶位于灵鹫峰的南坡,离塔院寺也不远,有108级石阶直达菩萨顶上的梵宇佛宫,相传文殊菩萨就住在山顶。菩萨顶前的这108级石阶是有代表意义的,在佛教中暗指人间的108种烦恼,上山朝拜文殊菩萨,则可以把人间所有烦恼都丢弃于脚下。登完石阶的游人往往会兴高采烈的说:我已经把所有烦恼抛弃了。顶上寺院格局均按皇宫模式建造,十分豪华富丽。这里的殿宇建筑唯许使用黄色琉璃瓦,在古代黄色琉璃瓦是不许随便使用的,只有皇家建筑才可以使用。由此看来,菩萨顶与皇家就有必然的联系。过去康熙、乾隆几次来五台山朝拜,均寄宿于此,顶上木牌坊上的"灵峰胜景"的牌匾就是康熙御书。当年陈毅元帅登顶后留下了"本不游五台,迂道时日紧;至今有余欢,曾踏菩萨顶"的诗句。 最后我们去的是黛螺顶。黛螺顶在台怀镇之东,从远处观望,山形如大螺,草木萋萋。从山脚到山顶,有1080级台阶,从下往上看,就象一条天梯蜿蜒上升;如果体力不佳,还有索道、马道上山,票价25元。我们虽然很累,但是还是决定步行上去。在爬山的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另人心动的一幕:一位72岁的老奶奶,上一个台阶磕一个头,腿上裹着厚厚的白色棉布,她对佛的虔诚可谓至极! 在黛螺顶上一殿内供奉着五台山的五座台顶上的五尊文殊法像,既孺童,无垢,智慧,聪明及狮子吼文殊像,所以,只要登上黛螺顶,一次就能拜五尊菩萨。我们很快就登上了黛螺顶,在上面可以俯瞰整个台怀,但见殿宇鳞次,楼阁峥嵘,琉璃瓦闪烁着金光,红围墙层层叠叠,好一派佛国风光。下山我们没走石阶路,走了后面的山坡土路,一是比石阶路好走一些,另一个是不想走重复路。 不知不觉已经是中午12点了,我们开始吃午饭。饭后,就出去逛街,街上卖工艺品,佛像,佛珠和旅游纪念品的特别多,我们都看花眼了。买东西,一定要多问多看,否则很吃亏。不过我感觉这里做小买卖的人还比较实在,他一说最低价,往往就是低线了,你要是再降,他一般情况下是不卖的,我试了几次,于是得出这个结论。 漫步在大街上,到处都是放着悦耳的佛教音乐,听惯了都市的流行音乐,再听听着清静的佛音,真是两种感受。听着这么美妙的音符,就有一种回归自我,荡涤心灵的感觉。我不禁感叹,世上竟有这么动心的旋律! 下午2点半,我们走上了回家的路。半天的游玩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我感觉不仅领略了大自然的风光,还吸取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受益非浅。不过,有一点我感觉有些遗憾:商业行为距离佛教胜地太近,玷污了人们心中那块纯洁而神圣的净地。 五台山佛山之冠的崇高地位,以及奇特优美的自然景观,古往今来,不知令多少人心弛向往。大家如有机会,五台山是很值得一去的。 06.5.13. |
转自:http://www.blog.edu.cn/user2/bingqing/archives/2006/1293962.shtml24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