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五台山游记(三)-葬月

[游记]五台山游记(三)-葬月

2007-07-16    lixiaomeng.com

说到五台山,不能不说说五台山比较著名的寺庙,佛教胜地嘛,自然要说说这佛爷的故事。

五台山碧山寺
——十方禅林

碧山寺是台怀中心区以北最大的一座寺庙,距台怀镇二里许,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碧山寺过去是中国著名的十方禅林。佛教四大名山中,五台山是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喇嘛教)的佛教道场。中国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在修持方法和仪轨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如汉地佛教的僧侣绝对不允许食肉,藏传佛教却可以食用。同时,汉地佛教寺院和藏传佛教寺院,在办寺宗旨上又有“为本寺”和“为十方”之分。这就造成了五台山的寺院既有青庙和黄庙之分,又有子孙庙和十方院的区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五台山的青黄庙各有十大寺,青庙十大寺:显通寺、塔院寺、圆照寺、广宗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风林寺、金阁寺、灵境寺。黄庙十大寺:菩萨顶寺、台麓寺、罗睺寺、玉花池寺、寿宁寺、金刚窟、七佛寺、三泉寺、曾安寺、镇海寺。五台山现存著名青庙有显通寺、塔院寺、碧山寺、南山寺、龙泉寺、殊像寺、普化寺、金阁寺、佛光寺、南禅寺等。黄庙有菩萨顶寺、台麓寺、镇海寺、罗睺寺、观音洞、善财洞、慈福寺、广仁寺、寿宁寺等。
无论青庙黄庙,如建寺目的是为游方僧人设立,专供十方僧人居住和修行的,则称十方寺院或十方庙。碧山寺就是全国著名的十方丛林。十方院的主持由住院的游方僧人选举产生,任期为半年,可以连选连任,但性质仍是暂时主持寺务,不是寺主。
不过,五台山大多数寺庙仍属子孙庙。子孙庙中,寺庙的财产属于在寺出家的僧人所有,由在本寺出家的僧人管理和继承。在子孙庙出家的僧侣称“子孙和尚”,子孙和尚师徒之间的关系就如世俗的父子关系。非本寺剃度的僧人,即使在寺中居住多年,也不算子孙庙的僧人,无权过问寺务,不能担任寺里的管事僧。子孙庙里的寺主(也称住持或方丈),只能由本寺出家的僧侣担任。没有规定的任期。
现在,五台山寺庙均已属于人民财产,无子孙庙和十方庙之分,但仍有青黄庙之分。
碧山寺创建于北魏,重修于明代,曾名普济寺、护国寺、北山寺等,清乾隆年间改名为碧山寺,宣统年间,又称广济茅蓬。现在全称“碧山十方普济禅寺”。相传,宣统二年(1910年),有僧乘参、恒修礼台,行至北台时,天气骤变,朔风凛冽,二人手脚均被冻伤,又见北台华严岭路有冻死之人,顿生慈悲之心,立誓要为朝礼北台之僧人、居士修一歇脚饮居之处,于是建“广济茅蓬”,并从北台顶下的碧山寺购得一部分房产,使山上山下连为一体。后来,广济茅蓬又与碧山寺连为一体,碧山寺也由子孙庙改为十方丛林。该庙规定:凡南来北往的游方僧到此,一律免费食宿,任何人无权逐客。启程时如缺少川资盘缠,寺中须得周济盘缠;方丈和尚实行选贤制;丛林师父们度的***不得在本寺常任。由于该寺乐善好施,朝台佛徒多愿来此住下,这就大大增加了寺庙开支。这笔颇大的开支主要来自:经营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碧山寺拥有许多地产,五台县“光明寺村为碧山寺庄产,年收租四十石”。同时经营工商业和接受布施和施舍。
由上于上述原因,碧山寺广结善缘;聚集高僧名师,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在全国佛教界有名气,而且在东南亚国家也有一定的声誉。过去每年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碧山寺都有高僧给各地来的僧人设坛讲法。到冬天,又是给寺内僧人讲经说法的时间。史载,经常盘桓于寺中的十方僧人“有三百余人”。来自国内外的僧侣居士会聚一堂,各抒己见,研究佛法,学习空气非常浓厚。民国年间,在国内外佛教界颇负盛望的虚云、圆瑛、印光三位法师都曾在碧山寺开座讲坛,他们还出国讲经传法,美国的禅宗就是虚云弘扬的。女居士施剑翘,为生父报仇,于1935年亲手击毙孙传芳,后曾来此修行。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能海法师就曾任碧山寺住持,并在寺中宣扬密宗奥旨。原中国佛教会的监事胡子笏居士曾在寺中创办“五台山佛学院”,最后就圆寂于碧山寺。现任美国佛学研究会会长、纽约大成寺住持的寿冶法师也曾在碧山寺挂锡,近年还给碧山寺捐赠资金。
碧山寺建筑宏伟;环境优美。寺区林荫蔽日,寺前流水潺潺,景色绝佳。古人曾有诗赞曰:“落日碧山寺,萧然古涧边。
白云生翠崦,明日下寒泉。”全寺一共四重大殿,占地面积24亩,有殿堂楼房50余间。
碧山寺的木牌楼为三楼三门,牌楼正面横梁上,嵌有“清凉震萃”的匾颓,上面又挂一愿,题“清凉圣境”。过牌楼,第一进大殿是天王殿,殿建五间,正中供弥勒坐像,两侧立四大天王,与弥勒像靠背的后门正中立有韦驮菩萨。与其它寺院天王殿的装置不同,所有圣像都置于木龛和壁窗内。元代名僧金壁峰、明代名僧古月禅师,都曾坐在这里讲述经法。至今,寺院对面的山上尚有二位高僧的墓塔。
第二进大殿为毗卢殿,又称雷音宝殿,殿内主供毗卢佛。
佛教称佛有法身、报身和应声三种变化,毗卢佛是法身,释迦牟尼是化身,法音如雷音,故名雷音宝殿。殿两壁供有十二菩萨,左壁从后墙角向门窗前依次排列妙德、普眼、弥勒、威德在、净诸业障、圆觉六菩萨;右壁从后墙角向门宙前依次排普贤、金刚藏、清净慧、辩音、普觉、贤善首六菩萨,门两边也立于驮菩萨和伽蓝菩萨。伽蓝菩萨传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关公——关云长的法身。此殿,韦驮、伽蓝二菩萨护法,佛和十二圆觉菩萨济济一堂,俨然一幅听讲经法场面。殿左山墙外壁,嵌有一块明历年间的石刻题词,有诗四首,其中一首云:“眼昏不辨天花落,口说前朝事可凭,铁棒五郎曾护驾,铜台大显五台僧。”说的是杨五郎的故事,传说杨五郎出家先投碧山寺,后又到太平兴国寺。五郎常用一根长七尺,重八十一斤的铁棒,曾用此棒击杀辽将韩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碧山寺尚有五朗战袍,现仅存五郎半截铁棒于显通寺中。
第三进大殿为戒堂殿。此殿三间见方,外加檐廊,单从前檐看,就有二十三排每排三叠的华拱,殿顶为单檐歇山顶,形样硕壮华美。殿脊两端的吻兽面对面,张着大口吞住正脊。
右端的吞脊兽背留有剑把。殿脊上排有仙人、龙、风、狮子、天马、海马、斗牛等十样小品,象征吉祥和咸严。殿内正中设有青石砌成的戒坛,长5.1米,宽5米,高1.2米,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戒坛。戒坛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最早弘扬律宗的法聪曾于这里开讲《四分律》。后来各代,这里一直是传戒的地方。现存的戒坛为明代遗物。戒坛上供有一尊缅甸石雕玉佛,玉佛通体洁白,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高约1.5米,姿态凝重圣洁,雕工极其细腻精湛。传说,民国年间,有一江西老修行与一老僧同去印度朝佛,经过缅甸,共请了三尊玉佛回国,一尊置于上海,建了玉佛寺,一尊置于武汉归元寺,另一尊即此。大殿两旁排列的十八罗汉,都是一色金身,系由特殊工艺制成,统称漆沙罗汉。塑制时,先做好沙模,再在外面由沙、布、胶层层粘贴,成型后把内里的沙掏空。采用漆沙工艺制成的罗汉,体轻而坚固,很适于远途请运驾迁。
最后一进大殿在靠山脚下的一处高台下,单另为一个小院,大殿面宽五间,上下两层,原为藏经殿,曾存有雍正十三年四月八日(1735年)刊印之三藏经全部,计7500余卷。佛坛上正中供释迦牟尼佛,两侧是消灾延寿药师佛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背后,又有高大的弥勒佛像,头都伸到二层阁楼上。弥勒佛的塑法,不是盘腿打坐,而是作生的姿势,双腿自然下垂,脚蹬地下,称为“弥勒下生”。
过去,五台山碧山寺还有许多佛徒捐献的宝物,除前面已叙的“缅甸玉佛”外,最著名者还有华严经字塔和四大部经字塔。前者现陈列于显通寺后高殿中,后者已失。

五台山殊像寺
——文珠住处

殊像寺位于台怀镇杨林街西南里许,坐风林谷,面向梵仙山。因供奉文殊像而得名。相传,始建于唐,元延祜年间(1314—1320年)重建,后毁于火,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再建。明天启六年(1626年),寺后西北角建客堂。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将客堂改为“善静室”,作为“习静”之所。
该寺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久负盛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从北京图书馆缮本部存的清代五台山图册中的殊像寺可见:山门前有两座旗杆,山门是三间歇顶的建筑,山门西侧有随墙便门,前院有钟鼓楼,为乎面近方形的重檐歇山顶建筑,东配殿六间,三间为一栋的大式硬山建筑,两座配殿之间夹一间配房,另有三间配房紧靠钟楼。所以东厢有十间配殿和配房一字相通。西厢与东厢相同,也有十间配殿、配房。院正中有大殿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前有月台,台上有石碑两通。殿两例有便门通后院。后院正中是虎皮墙砌的高台,台上有五间大式硬山顶的大厅,厅两侧有耳房各一间,耳房两侧有三间一栋的二层楼房两座。后院两例无厢房,东侧有卷棚顶便门通东跨院。东跨院内有卷棚顶正房三间,跨院东墙有游廊六间,南面亦有游廓,可能是方丈住的院子。后院两侧开随墙便门,西跨院只有硬山小屋三间,这个独立的小院和三间北房,可能是“善静室”。前院东跨院有东房十二间,前院西跨院有西房约九间。寺庙总布局的轴线分明,左有对称。图中所绘都为汉式建筑。现存的布局同图中基本相同,只是东西跨院和配房有变动,后楼经翻修有变动,但主殿没有变动。全寺占地面积为6400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50余间。
殊像寺文物古迹、风物传说甚多,最著名者有般若泉、文殊阁和康熙皇帝火烧殊像寺的传说。
殊像寺牌楼前下方,有一股冬暖夏凉,清澈见底,汩汩而流的泉水,这就是为人们视作圣泉的“般若泉”。五台山泉流很多,著名者有般若泉、马跑泉、白沙泉、甘露泉、卓锡泉、明月池等。其中以般若泉最受佛徒祟奉。般若,是梵文的译音,“般”字读如“钵”,意译为“智慧”、“智”、“慧”、“明”等。般若泉,意即智慧泉。佛教认为,饮用五台山般若泉的圣水,可以消除烦恼,得到智慧,用文殊菩萨住处的般若圣水洗目灌顶,可以使人眼明心亮,从而达到美好的般若境界。
古时候,五台山有两处般若泉。一处在塔院寺,《清凉山志》载:“般若泉,大塔前左畔,唐僧慧潜结庵于此,日课金刚经,久之,感庵侧涌泉,因为名。饮者生慧。”五台山千古流传着慧潜求泉的故事。古人有《般若泉》诗赞曰:“般若池边止渴时,山瓢一吸乐何之。尘尘烦恼俱消歇,无限清凉说向谁。”诗中所说的清凉指脱离烦恼后的一种境界,可惜这股般若泉早已埋没干涸了。现在仍涓涓流水,喷金吐玉的另一处般若泉在殊像寺。
寺中现存康熙帝和乾隆帝御碑各一通,载有般若泉形制。康熙御制碑称:“(殊像寺)泉称般若,落清涧于云端。”乾隆御制碑称:“(殊像寺)般若泉清,晨飞补衲之云。”由于殊像寺一带少水,更由于人们赋于殊像寺般若泉一系列美丽神奇的传说,因此,佛教徒视之为圣水。据说,五台山喇嘛寺供佛用的“净水”,非殊像寺般若泉水不用,宋朝台的达赖喇嘛和班禅大活佛、住五台山黄教首领扎萨克大喇嘛,亦非般若泉水不饮,康熙帝巡幸五台,住菩萨顶,更是日日饮般若泉水,至今还留有茶厅痕迹。至于千里迢迢来此朝山拜佛者,不但要饮般若泉,且要用泉水灌顶洗目,临走还定带一些回家送与亲友兄弟。
与之共享佛祖恩泽。据科学家考据,此泉确水质清澈、透明、无毒、无臭、清例甘美。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为矿泉饮料中的珍品,饮用此水,虽难成佛,却有益寿延年、增进健康之功效。学者名流曾赋予“茗吸般若,智爽神怡”的美称。为开发五台山特产资源,据有关方面建议,现已修复般若泉水亭,配制各种冷热饮料、保健食品,以满足广大游客、朝圣者的需要。
殊像寺大殿为文殊阁,殿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镇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有文殊菩萨驾狻猊塑像,高约9.3米,如出神工,远近闻名。狻猊为狮子的古称,站在塑像前仔细观赏,那只神狮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张牙卷舌,跃跃欲试,如抖擞精神,即将腾云而行。狮子的腰身和腿上呈蓝底白点颜色,颈上长满深绿色卷毛,胸佩挂鲜红的穗缨,显得活泼生动。在五台山所有的文殊驾狮塑像中,唯有这一只塑得最活,最传神。文殊菩萨端坐金狮子背上,面颊丰满,两耳垂腮,双目平视,双手微举,身后的一片黄亮,仿佛菩萨身上放出的金光。传说,雕塑此像时,颇费了一番周折,最后神灵显容才得以雕成。
在文殊大殿内的三面墙壁上,悬塑有明代渡海五百罗汉图。悬塑的形状,如山洞里倒垂下来的冰岩冰棱,支离参差,又象镂空的大浮雕倒嵌于殿顶和墙壁,加上蓝、绿、红对比鲜明色彩,把整个大殿装饰得更加姿彩斑澜。据说,释迦牟尼为宣传佛教教义,不仅派***们四处游说,还亲自在古印度进行传教活动,获得很多信徒。这座大殿内的悬塑五百罗汉图,浓缩了古印度的佛国世界。在殿内柱子上还蹲有一尊罗汉,传说,是中国的济公和尚。罗汉们要升天国的罗汉堂了,入堂那天,是按贡献排位次。济公本应坐在一个好位置上,但由于来晚了一步,所有的位子均被印度来的罗汉占据了,他只好蹲在柱子上了。
殊像寺西北角有一僻静的客堂,相传清顺治年间,三公主出家来到五台山,就住于此,并把它改为“善静室”,作为习静之处。相传康熙曾火烧殊像寺,独善静室独存。康熙很惊异,便下令重修殊像寺。

还有许多就不做一一讲述,佛家常说与人结缘,不防亲自去看看,是否与佛有缘,是否能在尘世中寻求一份心静,寻求一份洒脱。

转自:http://www.lixiaomeng.com/user1/10395/archives/2006/34886.htm44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