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复习中的五台山之行3 |
[游记]复习中的五台山之行3 |
2007-07-16 hexun.com |
发表者: 文_苑 第三日,我们在台怀镇寺庙群游览时间比较宽裕,可以细细体味诸家寺院丛林的建筑雕刻历史典故.从紫府寺出来对面便是殊像寺.它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因寺内所供文殊像而得名.寺院始建于唐代,后多次重建.寺内正殿有文殊骑骏猊塑像一尊,高九米多,是五台山寺院中最高的一尊文殊像.大殿四面墙上浮刻着五百罗汉渡海图.我一边仔细观摩雕塑一边听寺院师傅讲解造型各异的罗汉所代表的佛教典故."黑面达摩"是有来历的,传说禅宗始祖达摩少年英俊,一次在河边饮水有一少妇因看达摩把孩子掉进水里,事后非常伤心.达摩见自己给众生增加烦恼就用火把自己面容烧黑;"慧可断臂"二祖慧可向达摩求法,达摩说除非天降红雪,慧可挥手断臂血滴到雪上成为红雪,以表决心;一尊罗汉手拿雨伞撑着竹杖,相传一位居士,到处烧香拜佛,一心想观音菩萨保佑,见到菩萨.一天,一位老者告诉他寻找菩萨的方法,叫他回家,见到手拿雨伞撑着竹杖的人就是菩萨.他急忙赶回家,家中老母听说儿子回来,见天正下着雨,便拿着雨伞撑者竹杖出门迎接.儿子见到母亲正是老者所说之人不由差异,这时老者化做菩萨在空中显圣告诉他"在家孝父母不用出门烧高香". 诸多佛教故事反映了佛教对众生的教育,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兴盛与中国儒家思想基础不无原因,用善的教育代替神的膜拜,这其中的积极作用被很多人忽视了. 向北到了塔院寺,此处有两座塔,一是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塔(大白塔),一座是文殊发塔.塔院寺最初与五台山最古老的显通寺是一处寺院,观世音菩萨诸多化身中的"不去观音"就源于此处,至今仍有一面壁画描述这个故事.日本僧人由此将菩萨像请往日本,途中登海菩萨像不肯去,日本僧人只好在普陀山建寺院,成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进入院内迎面就是大白塔,这也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白塔高耸入云,塔刹,露台,宝瓶都是是铜铸,在塔腰及露台四周各悬风铃252枚.微风起时,铜铃叮当作响,游人在古老的寺院聆听千年的声响,想在般若智慧中获取片刻的宁静.而寺中僧侣听到的却是古师大德的念念提醒,佛门二百五十条戒律时刻随铃声回响在他们心中.进寺礼拜见佛顶礼,遇塔绕塔是居士们遵循的礼节.我入乡随俗围大白塔正绕三匝,然后进入偏院. 偏院内有文殊发塔,时值正午寂静的偏院别无他人,一位西藏的年轻喇嘛在绕塔.他在沉默急行,也许这只是他日常的功课的一部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有白塔目睹有多少僧人在寂寞中修行开悟.我们的到来显然打扰了他的清修,他默默的为我们让出绕塔的位置,减缓自己的速度配合我们.文殊发塔的缘起早就由寺院中师傅们讲解清楚了,一次寺院僧人发心贡斋,并且无分妇孺以示佛法公平.一位妇人携子带犬,以发易斋.先为自求,僧人供应如礼,次为子求,僧人亦奉,后为犬求,僧人微恚,后为腹中子求,僧人大怒.此时妇人化为文殊菩萨,空中留偈,寺僧有违前言,分别之心没有打破,难成佛道.后人将菩萨遗发筑塔,成为今日之塔. 出了塔院寺,就到了五台山寺院最密集的地方,时间已到下午.我们的安排是去朝南台,南台称为锦绣峰:"披云踏雪上南台,北望清凉眼豁开."车子在蜿蜒的公路上急弛,夏末初秋,葱翠山林,悠闲牛羊,山坡村庄,一一掠过眼前.锦绣峰得名于夏季漫山的野花在三千米的高山上恣意的开放,花期已过,无缘南台最美丽的时刻.几个急转弯,车子已经在山的脊背上游走.俯视雾气缭绕下的山谷,观览齐肩的白云,此处已是人迹罕至了.行至南台,我们下车马上感觉到山顶苦寒,寺中师傅已经穿上棉衣.山风猎猎,打透我们的衣服,浑不是台怀镇的景象.寺中游人也少,这是五方文殊---聪明文殊菩萨的道场.进天王殿过大雄宝殿后面是此处最古老的古佛殿.有一尊千年古佛像.我们一一礼拜,有一老师傅认真的为所有游人敲罄祈福.我自己出来绕道寺院最里面的高台上,面对四方山峰,默默的祈祷,最后一绺阳光从松桠间落入手上. 三日游览结束了,于青山秀水白云苍松间遍览佛教经典,在繁忙的复习中获得心灵的宁静足以滋润我后一段的枯燥."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返".真正智慧是以出世的心去积极的做入世的事情,面对一切. |
转自:http://wenwenqidao.blog.hexun.com/2508890_d.html26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