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五台山游记----走近僧侣 |
[游记]五台山游记----走近僧侣 |
2007-07-16 live.com |
December 28 五台山游记----走近僧侣 不知什么时候,女儿对佛教产生了兴趣,今年国庆节前,带着我们老两口去了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台山。 我对佛教的认知只限于小时候妈妈供奉的一尊观音菩萨,每逢初一、十五,妈妈都要虔诚地烧香、磕头,祈求菩萨保佑。我不知道菩萨住在哪里,也不知道他到底存不存在,只是觉得很神秘。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政的变化,就是这一点点认识也都埋在了记忆的深处。 这次到五台山,除了领略五台山的自然风光以外,第一次近距离的观察、了解寺庙和僧侣。因为我们住在了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庙-显通寺。他位于台怀镇,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说他历史悠久是因为他现存的殿堂都是明、清两代建筑的,殿堂、楼房400余间,位于显通寺最前面的是铜塔,延其中轴线排列的是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梁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各具特色,无一雷同。其中有最负盛名的无梁殿、铜殿、铜塔。寺里还珍藏着很多稀世佛国瑰宝,如乾隆皇帝的真迹、宋朝杨五郎练功时使用的铁棍、武则天的造像和明朝菩提树上绘制的罗汉图等。 我们到了五台山,经过一段曲折蜿蜒的盘山道来到显通寺,因为我们是国庆节前一天到的,庙里还没有游人,因此进得庙来,立时有一种与世隔绝感觉。显通寺周围山峦起伏,寺内苍松翠柏挺立,古刹宁静洁净,殿宇辉煌庄严。此时正值僧侣们闭关坐禅,诺大的寺庙几乎没有人走动,因此更有一种神秘之感。 接待我们的是客堂的师父,客堂是寺庙里迎来送往的机构,里面除了有供奉的神仙显示出和其他地方的接待处不一样之外,也有尘世间的沙发、写字台、茶几、电话等设施。据说僧侣们也可以上网,〔当然,并不是每位僧侣都可以〕他们也把手机当成最快捷的联系方式。看来,寺庙也在与时俱进。但是没有电视,我猜想是因为电视与外面的世界联系的太紧密,怕搅乱了师父们修行的心性〔这只是我的俗人之见〕。我们被安排在寺里的客房,里面的设施简单洁净,和外面的一般旅店差不多,只是同样没有电视,也没有报纸。也好,我们也体验几天绝对清静的生活。 安排停顿以后,就到了开午饭的时间,寺里响起一阵阵清脆的木器的敲击声,称之为“打板”,随着敲击声,僧侣们从禅堂或其他处所走出来,鱼贯走进饭堂。因为我们住到了寺里,所以,也就有机会和师父们一块吃斋饭。吃饭的时候,要绝对禁声,而且,男女不能同桌而食。〔因时常有女居士到这里参禅悟道,所以寺里也常有女性〕。我和女儿、老伴分坐饭堂的两侧,进食前,先由值班师父领着诵经,当然,经文的内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听不懂。借着这个时候,我抬眼看了看双手合十、双眼微闭的僧侣们,只见他们身着一色的灰布僧袍,面相各异,有的眉清目秀,有的黝黑粗壮,有的一脸稚气,有的满面沧桑。当然全部是落发剃度了,所不同的是有的僧人的头顶还有受戒时香火烧出的疤痕,〔后来听说,现在佛教协会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已经废除了这种做法,不过,也还有些教徒,为表示其一心向佛的决心,自己坚持这样做。〕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出家当和尚,只是知道,在一些传说和文艺作品中,大凡出家修行者,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和看破红尘的慧眼,像宋朝的杨五郎、清朝的顺治皇帝,当然也有潜心向佛者。像唐朝的唐三藏不畏千辛万苦到西天取经,因而才留下了《西游记》里面神话故事,也才有了声名大噪的齐天大圣。 师父们诵经之后,开始吃饭,每人两个白瓷碗,一个盛饭,一个盛菜,而且不管几样菜都盛在一个碗里,无需自己动手,由饭堂的师父统一盛到碗里,不够管添,但绝对不可以剩下。主食有米饭、包子,菜嘛,当然清一色的素食,虽然不见荤腥,但油水还是蛮大的,包子皮上浸满黄色的油,味道也还可以,可能是吃腻了俗家饭菜的缘故,老伴和女儿对这斋饭赞不绝口。吃完饭要自己把碗筷拿到外边放到两口装满水的大锅里〔一口锅装碱水,一口锅装清水〕统一清洗。一般这活儿都由到寺里“消业”的居士们“承包”了。 下午,我们到寺外走了走,对寺庙周围的环境有了一些大致的感观。晚饭前,我们回到寺里,也学着居士们的样子,到灶房帮厨。灶房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没有任何装修,昏暗的灯光下,几口大锅正冒着热气,雾气里一位师父正挥舞一把大铲〔一把铁锹〕翻动着锅里的菜。水泥地上堆着豆角、土豆茄子等蔬菜,几位师父围坐在那择菜。其中有几位年纪稍大,但大多数是年轻人。(听说寺里的僧人年纪最长者八十多岁,最小的才十三岁)此情此景,一下让我想起了年轻时下乡在兵团的场景,一样的铁锅,一样的大铲,就是吃着用这样的锅和铲做出的饭菜,垦荒种地,时常有远离城市的寂寞、思念亲人的眷恋,在那里我们度过了大好的青春年华。看着眼前的僧人,也和我们那时一样的年纪,有的甚至比我们还小。整天吃着区别不大的饭菜,过着诵经念佛的简单生活,该有多么大的定力,多么执着的追求啊。 我们和灶房的师父一起包包子,是给闭关坐禅的师父们准备的。〔因为闭关期间,大部分时间在禅堂打坐,不能出来,吃包子方便。〕原先,我猜想僧人们应该是沉默寡语,不苟言笑,可是,通过和他们的接触,改变了我的想法。这些年轻的僧人也有未泯的童心,轻松的谈笑。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都和僧人们一起吃饭,几乎都是一个味道。我不知道僧侣们一年365天都吃这样的斋饭乏不乏味?够不够营养?如果让我每天都吃这样的饭菜,我好像做不到。后来,我在一位高僧所写的一本书中看到他这样说:“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不论是生的也好,熟的也好,吃好的也好,吃坏的也好,不要执着它那个滋味。”他们信奉“君子谋道不谋食”“寄于残生”,我想,这就是他们对食物的态度,他们只是把食物当成果腹的东西,而不去在乎它的色、香、味,这也正是他们和吾辈肉体凡胎等俗人的区别。 晚上,寺庙的山门紧闭,寺里万籁俱静,四周一片漆黑,没有寺外边的灯火通明,听不到蛙鸣虫叫,只有清风树影,还有僧舍里透出的微弱灯光和大雄宝殿里供奉的神像前随风摇曳的烛光。袅袅香烟飘忽着,更显得这座古刹的肃穆神秘。此时,我好像忘记了自己是20世纪的现代人,又回到了远古,远离滚滚红尘的熏染,物欲横流的冲击,生活琐事的烦恼,望着天上朦胧的月色和一闪一闪的星星,顿觉超凡脱俗。山门内外两重天,门外有世俗的一切,而门内却空荡无欲。看来,大千世界有欲无欲也就是一步之遥,一门之隔,可是,这一门却隔出了两个境界,也就这一步,世人却迈得好辛苦。 真正走近僧侣的是我们和寺里几位师父的交谈,一天下午,我们应约到显通寺二当家界净师父那里喝茶,他的住处在无梁殿后面铜塔的左侧,我们拾阶而上,来到一处平台,平台上有一个小石桌和几把小凳,桌上摆放着茶具和干果。界净师父招呼我们坐下来,并为我们斟上工夫茶。坐在小凳上,喝着香茶,那清苦而略带微甘的味道,从口中慢慢沁入心肺。用小锤敲开当地刚刚成熟的山核桃,剥下坚硬的外壳,把核桃仁一颗一颗送到嘴里,轻轻地咀嚼,也是一样的微苦继而香甜。一抹夕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看着远处的秋色渐浓的山峰,听着界净师父讲经论道,那种清雅的情趣,返璞归真的感觉,多少年来都不曾有过。 界净师父,四十岁左右,白白净净的,圆脸庞,大大的耳朵,还真有些佛像,中等身材,身穿姜黄的僧袍,脚蹬白色的高桩布袜和前脸有两道褶的黑色布鞋。说起话来总是笑眯眯的。在我的想象中,寺庙的当家一般都是身披袈裟、银须鹤发的老僧,没想到显通寺的当家竟这般年轻。〔后来我们见到的大当家也是这样的年纪,精明能干,道行颇深。女儿说,现在寺庙的领导班子也都在年轻化。〕 佛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多年来受的教育,只是把他当成一种迷信,一个不能涉足的领地,但在心灵深处有时也会祈求神灵能保佑我的一切,尽管知道这是虚幻的。我还是希望大慈大悲的菩萨能普渡众生,造就一个清平世界。 和界净师父的交谈中,我用一些因为一知半解而解释不清的问题向他讨教,比如:人世的因果从哪里体现?为什么有些坏人还没有得到报应?当然还向他请教佛教的起源等问题。界净师父尽他所知,向我解释了一些问题。可能是因为我的悟性不到,慧根太浅,对有些问题还是懵懵懂懂。但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佛教不是烧纸钱的宗教,而是教导世人一心向善“不争,不贪,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提倡“人不是为吃饭而活着,人活着应有功于世,有德于民,有利于天下。人应‘慈悲代天宣化,忠孝为国救民’”试想,如果人人都做到这一点,那世界该是怎样的一幅景象?不正是芸芸众生所企盼的清平世界么?可惜大多数的人做不到去欲断爱,清心寡欲,所以也就不能立地成佛,世上也就有魑魅魍魉。若欲达到慈悲智慧之教化,则必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一位得道高僧说得好“你们谁也不要终日闷闷不乐,愁眉不展。凡事要看得淡泊,如梦如幻,应该轻轻松松地处之泰然,世上一切皆是虚妄,只要尽自己的本分就好了。”而且要做到“不生烦恼莫疑心,总要管己少管人。多认不是少争理,安然清静智慧生。明心没有碍难事,见性哪有忧愁心。佛光不是不普照,忧思恨怨心搅昏。”好一个“多认不是少争理,安然清静智慧生”!有这样的境界,世间还有纷争么? 可见,佛教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工夫。很多教化人生的理论看起来很玄妙,但细想起来有很深的哲理在其中。想来,现在有多少人已经没有了追求和信仰,在人生的岔路口上,不知何去何从,我想与其混混沌沌虚度时光,不如了解点佛学,做个好人,也算为社会稳定和国家强盛做些贡献。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又和寺里的其他几位师父交谈过,虽然我对于佛学依然是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实行修持,但对佛学教人向善经论却多有尊崇。还有僧侣们对佛学契而不舍的追求,摒弃世俗的一切,清心寡欲独独前行的勇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所追求人世间的平等、光明、真诚、善良、和平也正是我们永远向往的世界。 |
转自:http://gaohuirong.spaces.live.com/Blog/cns!B9D5E5E3E2D7EAAD!105.entry25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