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遥回来的当天晚上,我就急匆匆的去当地的旅行社报名准备去五台山.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行程本来五台山是不去的,可就在诀定买回程的车票时临时改变了决定.来一次山西不容易去一次五台山更不容易,俗话说即来之则安之,不去看看终有些心有不甘,要带着遗憾回去恐怕会成为我一生的念想.因此五台山就一定要去了. 去之前听朋友们告诉我说五台山如果不是道家圣地就是佛家圣地,对此我心中全无概念,管他是什么的我去看的只是风景和观风景的心情,有本美学书中曾说的"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雨声,冬听雪声,月下听萧声,山中听松风声..."此中意境一定是很美的了,以前曾在华山听过,站在金锁关的长梯上曾经竖耳聆听过.这是一种完全的放松,有一种超然脱俗的感觉,可是事隔经年当初的那种洒脱已经不知去向了,为了再次感知这种人间意境从而重新登顶. 那天是星期六去五台山朝圣的人特别多.在车上导游告诉我们那天去五台山的游客有近三万人,不知它是佛家道场而抱着去看风景的人也大有人在比如像我们俩这样的.象我们这个团就很庞大,做了两辆尼奥普兰大客车共有90个人两个导游.导游是两个特别年轻的男孩因为是年轻人的缘故吧他们很形象的称我们为九零团. 五台山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好.自然景观更有少的可怜,多的只有寺院,整个五台山共有124座寺院,从远处望去在远的近的山坳里隐隐约约的看到大的小的寺院.红红的屋顶在青山绿树间隐藏.很是幽静.不匮是佛家圣地.来之前心中有些许的杂念可到了五台山这种杂念瞬间就没有了,不知是山的缘故还是佛的缘故.如是佛也太快了点吧.不管怎么说心中的平静却是实事,为此我不管是信与不信佛此时都想为了心中的这份平静而为佛家做点事情.在一座被文革期间破坏的寺院里我在功德箱里投了二十元钱,不多但是我的一份心意. 在登上菩萨顶时导游说这里是皇家道场,清朝的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帝都曾来过这里.并且在这里留下了石刻的碑文.相传当顺治帝在这里出家时康熙皇帝曾经来过这里很多次寻找他的父亲.其中有一次他看到有一个僧人很像他的父亲就当面问那个僧人的法号,那个僧人看到他后就背过脸去说我的法号是八叉.康熙觉的很有意思,这个法号起的有点奇怪.到晚上的时候才猛然想起来这个人其实就是他的父亲,八叉合起来念不就是一个父字吗?当他明白过来再去找这个僧人时却再也找不见了.原来顺治帝看到自已的孩子时不想让他失望而归但又不能坏了佛家规定才故意这么一说的.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这里面供奉的都是他的真身.我是做生意的也想拥有更多的智慧看到那么多的人在虔诚的拜,我也不由得虔诚起来了.别人是真的来拜,而我却不是,在拜的过程当中心是空的,没有任何的祈求,没有任何的愿望.可能是心中太静了,静到无欲无求了,虽然我从来不知道自己还会有这么平静的时刻.我是一个喜欢独自上路的背包客跟团旅游是少之又少的事听导游词更是少的可怜.很多原因是有些导游总爱说在我的左手边是什么什么的....在我的右手边是什么什么的.....听听就够了这样的导游很无趣,但这次却是一个例外,我成了一个很听话的学生,导游走到哪里我就跟到那里生怕错过了更精彩的内容.在这里我知道了什么是佛历知道了我的属像应当拜什么佛. 在古代的文人当中有很多都信奉佛教,如魏晋时期的陶渊明,宋朝的苏轼...他们都是用儒家入世,佛家出世,道家避世的精神.儒释道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在学习他们的诗文时更能体会他们的那份旷达.像陶渊明的"饮酒"苏轼的"大江东去"而此时我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了.... 也许以后会去买一些南怀谨的书来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