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游日记之五台山 中午十一点半开始五台山之行。由河边村向东北经五台县,大约十二点多入五台山南麓。曲折的环山路好似挂在南台山谷中的项链,而断断续续的汽车则是项链上的珍珠。我把车开得很慢,除了安全考虑之外,美景让我不忍快行。这美景点到一个字就是“清”,天的清,云的清,阳光的清,泛黄的树叶的清,总之一切的动与静,风与尘,情与景的清――清凉与清静的世界。难怪雍正帝作《 清凉纪游.入山》诗: 清凉世界梵王宫,碧染芙蓉耸昊穹。 万古云封五顶寺,千株松纳四时风。 盘迥鸟道珠幡里,缭绕炉烟画障中。 石立俨然如接引,疑逢青髻化身童。 一到五台山,很容易就见了佛的空灵了。看佛山门口:“空色圆融,何有去来之路;我人顿息,本无生灭之门。”在海拔两千八百多米的南台,我与佛很近――“披云踏雪上南台,北望清凉眼豁开。一片烟雾拢紫府,万年松径锁莓苔。” 寺以金阁为名有些尘世味道了,但大悲殿内千手观音是让凡人猜不透的:“一真法界或玄或妙不足以文字求,大光明藏难思难议岂得以语言论。” 或许只有得道的高僧才能“看破世事难睁眼, 阅尽人情暗点头”吧。石狮子绝非佛教发源地的印度所有,普化寺前一对石狮精美绝伦,它们同这寺庙成为中西思想融汇的载体和表现,这都是佛及其弟子所创。佛离不开人,因为他要度人;想成佛的人离不开烟火,因为心中有佛就足够了。看看他们的餐厅――五观堂――写着什么:“粥来饭去莫把光阴遮面目,钟鸣板响常将生死挂心头”!佛有佛的烦恼,塔院寺,藏白塔,走三圈塔下,走三圈塔上,求得“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我是凡人,悟不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玄妙,只抄几个对联供静心时玩味: 微笑拈花,佛说两般世界; 拨观照影,我怀一片冰心。 ――殊像寺 到此即空还即色; 迩时宜雨亦宜晴。 ―― 广仁寺 是君子、非君子,到此便现;有天良、无天良,临阶可知。 ―― 镇海寺 发菩萨心,由定生慧;走解脱道,以戒为师。―广宗寺 于书无所不读; 凡物皆有可观。 大而化之,以慈以悲以喜以舍; 雄而壮之,为高为远为水为明。 ―― 碧山寺 拂涧古松巢野鹤;当门流水泛桃花。 ――普化寺 普周世界,皆此一心,问谁是了了明明,能认得本来面目; 凉遍含灵,虽曰无量,实未尝忙忙碌碌,或至于有所施为。 ――灵镜寺 无论感悟如何,这里的建筑和历史让我对佛国的感觉更直接。显通寺座落在五台山中心区大白塔北侧、菩萨顶脚下,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庙。显通寺的前身,即东汉永平十一年建始的大孚灵鹫寺,它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策源地。 北魏时,曾将大孚灵鹫寺重新扩建。《清凉山志》载:“元魏孝文帝再建大孚灵鹫寺。环匝鹫峰,置十二院。”今显通寺,即善住院。菩萨顶,即真容院。由于寺前有花园,故又名花园寺。唐太宗时重修。武则天时以新译《华严经》中记载着五台山,于是更名为大华严寺。到了明太祖予以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万历中年改为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又改名大显通寺。现存的建筑,均为明、清重修后的形式。 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