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旅游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谷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五台山主峰五座,东台望海峰可看云海日出,南台锦绣峰的花的海洋,西台挂月峰可赏明月娇色,北台叶门峰可览群山层叠,中台翠岩峰可见巨石如星,更有天造奇观:“热融湖”、“冰胀丘”“石海石川”、“龙翻石”、“写字崖”、“佛母洞”等。南北穿流的清水河,哺育着沿崖万物生灵,有野生动物百种,奇花异卉万枝,是美丽的高山自然公园。 五台山是佛教文殊菩萨的道场,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相传这里最早的佛教寺庙始建于东汉,经历代修葺扩建已形成一定规模。现存寺院48处,僧尼数百人。五台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建成群、文物荟萃、珍品云集,是中国古建、雕塑、绘画的艺术宝库。唐建南禅寺,佛光寺;始建于东汉,规模宏伟的显通寺以及《华严经字塔》等千百件珍贵文物早已名扬四海。淳朴的民俗风情诱人动情,历史的名人轶事给人以启迪,众多的僧尼生活引人入胜。 塔院寺 塔院寺 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则,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做为五台山的标志。此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五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风欢铃动,叮铛作响。 白塔中层建塔殿三间,内有三大士铜像、瓷质济公和尚塑像、木雕刘海戏金蟾像。塔基外围是走廊,原设木制法轮一百二十个,现改设铁制法轮,是诵经用的,呈圆桶形,转动自如。白塔旁还有一座小塔,名“文殊发塔”,传说内藏文殊菩萨的头发。这座发塔高约六米,雕饰精致,小巧玲珑。 塔院寺内,还有大雄宝殿、藏经阁,白塔位于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之间。寺院东部有布局新颖、完整的禅院、塔院寺大门也颇为新奇,为塔院寺一景。寺院门外有三门木牌坊一座,牌坊斗拱雕工精细,顶饰典雅大方,是明代遗物。 显通寺  显通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北侧,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因营坊村(今台怀镇)后山势奇伟,气概非凡,酷似印度的灵鹫山,故取名大孚灵鹫寺。“大孚”是弘信的意思,这是汉明帝刘庄特意加在寺名前面的。北魏孝文帝扩建此寺,当年由于寺前花开满园,又被叫做花园寺。唐太宗曾重修花园寺,显赫一时,唐武则天(公元684-704年)时,因新译华严经藏此,曾改名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重修后赐名“大显通寺”。明万历年间一度改称永明寺,直至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仍称大显通寺并沿用至今。 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主殿,也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殿宇宽展宏大,殿额悬挂清康熙皇帝御笔“真权如应”木匾一块。殿内正中并列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三座塑像,十八罗汉塑像分列两厢。佛像前经案排列,跪垫满布。经案上罗列挂钟、木鱼、鼓磬等器物。大雄殿后,是显通寺著名的无量殿和铜殿,这两座殿可称之为寺中建筑瑰宝。 无量殿称无梁殿,纯系砖结构建筑,殿宽七间、进深四间,砖雕精致、藻井富丽,屋顶为重檐歇山式,也是砌砖而成,是我国古代砌砖建筑艺术杰品。 铜殿建于明万历年间。高八点三米,据称当年征集十三省、一万家、一百万斤纯铜。铜殿是重檐歇山顶,上层四面设六扇门,下层四面设八扇门,门上铸有精美的花卉人物图案。殿内供高约一米的铜骑狮文殊像,周围铜壁上铸满万尊小佛像。整个铜殿装饰富丽,雕铸精巧,造型美观,保存完好。 罗喉寺  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东隅。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罗喉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 罗喉寺高墙大院,院内有卵石小径,幽深古老。门前有一对雕刻精致、造型粗犷的唐刻石狮,是五台山地区罕见的珍品。寺内现存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厢房、配殿、廊屋和禅院。 罗喉寺后殿中心装有远近闻名的“开花现佛”,那是一套木构装置系统的圆形佛坛,坛上中心装有一朵三米多高的莲花,四尊佛像坐于莲花瓣中,地下圆盘转动,操纵花瓣开合,花瓣中四尊坐佛随花瓣之开合而或隐或显,故取名叫“开花现佛”,成为寺内一大奇观。 普 化 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东隅山麓。创始年代不详, 明清重修,明国初年又增建玉皇阁一座,故 又称玉皇庙。 寺区林荫蔽晶,溪流潺潺,松风水月,景色优美。寺前影壁砖雕精致,仿心观音菩萨雕 工尤佳。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 玉皇阁及两厢楼廊,左右还有禅堂,僧舍,吕祖阁等 建筑。玉皇阁位居最后山腰,已残坏,其余保存完好。天王殿五开间,四周雕镂花卉, 人物和佛传故 事,内塑大肚弥勒,韦驮和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宽深各五间,四周围廊,歇山式屋顶,坎墙上砖雕满 布,檐下木雕柔丽。殿内塑像甚多,正面为释迦,文殊,普贤华严三圣,前侧有护法金刚, 背面为弥 陀,观音,大势至西方三圣,两侧塑十八罗汉。 殿后檐明间设板门一道,两侧各塑菩萨一躯,左为老 文殊,右为大悲观音, 各像衣饰柔丽,神态自然,文殊菩萨塑为男性老年装者甚为罕见。 佛 光 寺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县城北三十二公里的佛光新村山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坐东向西,依山势起伏而建,三面环山,整个寺庙围裹在苍松翠柏之中,寺前是山下平原,豁然开朗。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时期,隋、唐时寺况兴盛,声名远扬长安、敦煌等地,在日本、东南亚地区颇有影响。唐武宗(公元841-846年)灭佛法时,佛光寺遭到破坏,现存东大殿,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77年)重建,殿内塑像、壁画、石刻,殿外墓塔、经幢,都是唐代遗物,价值连城。 寺内东大殿是唐代遗物,背依册踞高台,雄伟古朴,可俯览全寺。 前院北侧的文殊殿,是金代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重新修建的。殿内佛坛上塑有文殊菩萨及胁侍共六尊,塑像服饰富丽、面目逼真,为金代遗物。殿内四周墙壁下部,彩绘有五百罗汉壁画,为明代宣德年间的作品。 祖师塔 在佛光寺内东大殿南侧。是北魏孝文帝时建佛光寺的初祖禅师塔。塔身古朴,用青砖砌筑,高约8米。 唐塔 在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共七座,其中四座为唐塔。手法古老,形制特殊,为唐塔中所罕见。 南 山 寺 佑国寺,极乐寺,善德堂的合称 寺区背山面水,林荫蔽日。寺依山 势建造,高低错落,层迭有致,有亭台楼阁,殿堂 古塔三百余间。寺前坡道林荫覆盖,山门下筑石磴一百零八级,门前影壁砖雕细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