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五台山 |
[游记]五台山 |
2008-06-27 sina.com.cn |
2008年5月2日,我们一行四人从浑源县出发,奔忻洲市五台县的五台山,沿途是恒山高大的山脉,但植被稀少,植树造林的牌子却随处可见。 进入五台县后一路上坡,路两侧的植被开始履盖两侧的山岭。向五台山进发后,开始是在山沟中穿行,最后越上盘山路,越野车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潜能,向着五台山峰顶爬行。 在半山腰,就看到了高山上的白亮亮的冰雪,没来得及拍下来就看不到了。越野车在盘山公路左拐右转却转到了山涧中的冰雪中,在五月份能看到冰雪与山岭中已吐翠的树叶相比是个很愉快的事情。于是,我们下车在这里饮用了海拔3000米左右的冰水,冰下的水也就零上5-6度,巴涼巴涼的,再洗把脸,相互调侃一番,把一路的疲劳都顺着冰水冲走了。 再行几公里,终于越上了山顶。我们再一次停车,后来知道这个峰顶是五台山的叶斗峰,处在五台山的最北端,一路下山后到达五台山腑地台怀镇还有15公里的路程。山顶上有一牌坊,并立一巨石,上书“五台山”三个大字,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五台山的台内了。向南俯瞰五台山整个山脉,一片烟云蒙蒙。 顺势向下行驶不到5公里,到达了五台山的北门收费站。在这里每人收费168元,保险费5元可自行决定是否购买,并当成是游览五台山的门票。后来知道,173元门票并不是游览整个五台山景区的通票,其中不含进入各个景点的小门票。 进入五台山佛教圣地后,如何选择游览是个问题,因为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五个台子的景点都走完。但五台山的主要圣地是塔院寺和菩萨顶,因为塔院寺有释迦牟尼的舍利塔,菩萨顶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因此是五台山的象征和标志而名扬天下。于是,我们先是选择了塔院寺和菩萨顶来观光。 进入塔院寺,就被这里的佛事气氛所包围,到处可以可以看到做佛事的僧人。因为他们整天处于游人的视野中,对我们的到来泰然处之,熟视无睹。你看这个僧人,在院内的墙壁边上眯着双眼盘腿而坐一动不动,不知是在想念心中的佛主,还是在思念远在它乡的亲人。 这位健壮的僧人反复做着五体投地了敬佛动作。立正、双手合十、伸手、仆腑、叩头。然后再跪拜,站立,反反复复,好象一个机器人一样。所说的五体投地就是双脚、双手和头部要着地,表示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和教主文殊菩萨的虔诚和崇拜。 塔院寺是佛教中的青庙。所谓青庙是指印度原始佛教。它要与藏传佛教的喇嘛教相区别。喇嘛教中的寺庙被称为黄庙,如果不研究点佛学的人还不是太清楚。 塔院寺中围绕大白塔建有转经筒,转经筒也称法轮。凡来的游人看到别人转,他也跟着都要转上几圈,来祈祷幸福和安康。就连这个尼姑也在法轮的围栏上捻着佛珠,念念的词。有人要问,和尚庙里怎么会有尼姑掺杂其中呢?原来塔院寺的外面就有尼姑庵,听说不对外开放。著名歌手李娜出家后,投巨资给五台山的尼姑庵,此建筑正在修建中。 大白塔外围的长廊中有120个转经筒,所有的游客不用向导都要转上一圈。按着顺时针的方向,右手拨动法轮,左手提着旅游用品,心里也不知道在叨念什么。不过这些法轮可不是铜皮的,是铁皮包制的,但由于长年有人触摸,铁皮黑而发亮。我在想,如果在“非典”肆虐时期,这种交叉感染,还会有人频频触摸这些法器吗? 这座大白塔是元代大德五年(1301年)修建的,听说里面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子,因而得到众佛徒的崇拜。因此塔的原名叫“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只是后人根据塔的颜色,和另一座小白塔想区别称其为大白塔罢了。 大白塔高75.3米,周长83.3米,是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并指挥建造的。如果他还活着,级别肯定相当于国家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待遇吧。哈哈,我在瞎猜啊! 可别小看这个小白塔啊,它的原名叫“文殊发塔”,通高10米。听说这里藏有文殊菩萨的一络头发而显得特别显赫,僧人和信徒常来叩拜。我有幸把它拍下来,也是我收藏的珍贵图片资料吧! 菩萨顶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始建于北魏孝帝时期(471-499),原名叫大文殊院。经过几代王朝的修建,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开始称为菩萨顶。菩萨顶原来是座和尚庙,到了清代顺治年间,由于皇帝信奉藏传佛教-喇嘛教,所以将和尚庙(青庙)改为了喇嘛庙(黄庙)。在清代,黄色是最崇高至上的颜色,因此菩萨顶的喇嘛们享受着地方官府的进贡。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79f3601009jbt.html38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