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芦芽山游记 |
[游记]芦芽山游记 |
2007-07-16 yahoo.com |
这是一道最美丽的记忆风景,这里留下了我们大二暑期的无尽快乐…… 记忆开始的地方位于晋西北宁武县的芦芽山。一个民风淳朴、风光秀丽的地方,虽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知道的人却并不多,可以称得上是一片处女地。 八月九号清晨,我们登上了北上的列车。急切盼望了三个半小时后,终于来到了宁武县城。换乘汽车,大约一个小时的颠簸,我们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天池。 这是一个位于山顶上的湖泊,它静静地躺在大山的怀抱里、与蓝天连接、和白云为伴,清澈透明、美得让人心醉。据说,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曾是兵家饮马之地。无法想象,在这样的一片净土上,曾经是怎样的硝烟滚滚。为了能更好的领略天池的风光,我们租乘了汽艇。驰骋湖上,清清的风迎面吹来,又从耳边划过,白色的浪花在身后快乐的翻滚,我们的心也随着放飞起来。 环湖一周之后,我们来到了位于天池之滨的海瀛寺。对着海瀛寺的山门,是一个被遗弃的戏台,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听那种曼妙的声音,是何等的享受。海瀛寺依山而建,拾级而上,仔细数来,不多不少正好一百零八级台阶。凭栏望去,天池尽收眼底,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越发妩媚。 从各个角度欣赏过天池之后,沿盘山公路下山,很快我们就到了住宿地点,并且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吃过午饭,稍适休息,整装出发。这时已是午后时分,刚刚下过阵雨,天空干净透明,阳光很耀眼,就像我们的心情一样灿烂。 下午的目标是“万年冰洞”、悬棺和古栈道。先到的是“万年冰洞”。乍一看洞里和一般的溶洞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进去待一会儿就会觉得很冷。顾名思义,这里从洞顶、洞壁到脚下的地面全都是冰。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在进洞以后有一段长长的没有任何照明设备的隧道,这个隧道的直径不过一米左右,有的地方还要狭小,我们只能一个拉一个,摸黑前进,脚下有时是融化的冰,有时又是表面结着冰、很陡很陡的木梯,总之着实是费了一番劲才来到了洞内最开阔的地方。合过影,大家争相出去取暖。洞内外真的是两个季节。 冰洞的位置是最高的,所以之后的旅程就是一路下山了。接着的一处是悬棺,车停在了山脚下,真的不觉得这里是一个景点,因为除了我们再没有别人,山里安静得就像所有的东西都在熟睡一样。走了不久,山路到了尽头,是一片开阔地带,三面是山,很陡,这就是悬棺所在地。定睛细看,悬棺的类型大致分为三种,其一是最常见的,在峭壁上固定几根木头,木头伸出来,和峭壁垂直,悬棺就放在木头上;另一种是依山势而建,因为在山体和山体之间会有空隙,前人就把棺材安放在了那些缝隙间;最后一种就是在山根上挖一个洞,这个洞像窑洞一样,但比窑洞小很多,再把棺材放在里面。在我看来,这最后一种悬棺本不太适合冠之以“悬”字,因为它本就谈不上什么“悬”,不过这样倒是有一定的好处--风霜雨雪时它倒多了几分泰然,也许时对前两种悬棺的改进吧,所以就延续了这个名称。总之,一个人如果能将这样风景如画的大自然作为最后的归宿,从此与涛涛林海、巍巍群山为伴,也称得上是一种幸福的洒脱了。 悬棺走过,就是下山的路了,要说也真够惊心动魄的。起先是顺着山道往上走,开始还是左边峭壁,右边悬崖,脚底下是有一定间隔的木板,向下看去,是深不见底的山沟,好在还有护栏,大家都走得小心翼翼,其实只是有惊无险。在比较难开山路的地方,路是自然没有的了,有的只是像在“万年冰洞”碰到的“隧道”,这里不过是换成了地地道道的“土隧道”,大概叫隧洞更合适一点吧。也许是山路难走更难开吧。我们走过了一个接一个的隧洞,洞有长有短,短的不太需要光源,而长的就不一样了,开山的人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于是在走长隧洞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在山壁上开凿的洞口,就像火车在过山洞时有一些透光孔一样,有了它,白天过隧洞时就不会怕黑了。不过也要小心,千万别错把这些洞当作隧洞,顺势走过去,那可真的比悬棺里的人还洒脱了。走出隧洞,长长出了一口气,使劲伸伸懒腰。还来不及放松一下,接下来的景象让大家都一怔,原来横在眼前的是一条百米吊桥,悠悠晃晃,人在上面一走更是晃得不得了,雪上加霜的是脚下,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底下的山谷有多深。桥一晃,底下的景象也跟着晃起来,越发叫人感到眩晕,真是考验毅力的时候来了。找一个桥上没人,晃动较为轻微的“时机”,我屏住呼吸,咬紧牙关,终于在不断的自我鼓励下,走完了这座吊桥。 过了吊桥就没什么险要了,终于能放下心来、大步向前了。继续我们今天下午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需要体力的一个景点--古栈道。栈道修在高高的山上,当我们到了山脚下时已是下午四点的光景了。为了多增添几分情趣,我们决定走小路上山。说是路,也只能勉强算路,只有尺把宽,一路还需要不停的把那些乱长出来的枝条、藤萝之类的拨开,感觉就像丛林游击队一样。不过倒是可以不断的发现野生的蚕豆、草莓,还有各种各样的小浆果,信手拈一个来尝尝,倒也蛮清香的,真可谓是“野趣横生”。当然,一路也不会就这么轻松,正在我们钟情于“野味”的时候,身后传来了隆隆的雷声,领路人告诉我们,要是不赶紧走,雨就要追过来了。于是雷在后边追,我们在前边跑。其实,有点雨好像倒更添了几分乐趣、也多了一点刺激。大家也都格外的心齐,手拉手,一起前进。选择了小路,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翻过一座山,然后才能到达古栈道所在的山脚下。大家都爬得口干舌燥,水又喝光了,不过因为太高兴了,所以这点儿困难也就显得不足挂齿了。经过大概一个小时的“艰苦跋涉”,古栈道终于出现在我们眼前了。而这时更具吸引力的,是那条蜿蜒在我们眼前的小溪,翻出书包里的空水瓶,逆着水流的方向,一会儿就接出一瓶清凉晶亮的溪水。它的味道,我想,大概用甘冽来形容才算合适吧。坐在溪边的石头上,喝着溪水,再洗洗一路的汗水,那份惬意还真是要好好品味的。天色已晚,因为一会儿还要下山,所以我们不能再在这里停留下去了,恋恋不舍的告别那条可爱的小溪。 接下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高耸入云的台阶,必须要完完全全的扬起头才能看到终点 , 建在峭壁上的悬空寺。深深呼吸一下,开始向上爬。这次我走在了最前面,爬了一少半的时候,停下来休息,回顾那条小溪,虽然很模糊了,但它的样子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中。其实人生有时也像这条小溪一样,无论多美的东西总会有和你告别的时候,所以就一定要学会“收藏”。正所谓:回忆的相片要用心灵慢慢地冲洗放大。继续前进,悬空寺已经很清晰了, 路也更难走了,起先还是石阶,后来就成了不规则的石头。高的一级有一米左右,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又没什么能扶的东西,真是要好好的准备一下才能上去。 终于爬上悬空寺了,俯看来时的路,若隐若现。夕阳西下,山谷里暗了下来,对面的山峰被染成金色,大自然那种宁静的美就呈现在你眼前,深入到你的心灵。夜就要降临了,我们还要下山,不敢多作停留。换一条路走,沿路丛林茂密,溪流声不绝于耳。峰回路转,不时能看到隐在密林之中的溪水、小潭。 走出古栈道的山门,就是平坦大道了,做一个飞翔的姿势,我们一路奔跑俯冲下去。大家都是又兴奋又疲倦。汽车载着我们返回住处,打开车窗,让山风尽情的灌进来,不仅倦意全无 , 而且还多了几分凉意。其实沿路的景致都很好,车在山中走,一条小河就伴在路的右边,要不是因为天色已晚,我们一定会停下来的。 回到住处,吃过饭,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了。站在走廊里,夜风吹来,凉如林中溪水;繁星满天,多似遍野山花。这样的夜晚自然是不能平静、也不甘寂寞的,尤其是我们这样的年龄。冲了个热水澡,就加入了大家的行列。抽皮条、“小蜜蜂”,儿时简单的游戏,却给我们带来许多的乐趣。不知不觉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抓紧时间休息一下。其实谁都兴奋得睡不着,不过因为第二天还要爬芦芽山,大家都需要储存一些体力 , 不得不勉强自己睡一会儿。 大约是早上四点多的时候,突然响起了雷声,雨也紧跟着下起来。躺在床上,静静的听雨。奇怪的是,要是在以前,眼看就要出去玩了,天却下起雨来,我非急得团团转不可。可当时我却出奇的平静,竟然还有赏雨的心情。“吉人自有天下”,到六点多的时候,雨知趣地停了。雨过心晴,舒展一下身躯,吸一口山间的空气,一夜来的瞌睡劲儿就都没了。 吃过早点,我们又要上路了。今天的目的地是黄草梁和芦芽山。车还是把我们拉到山脚下,剩下的就是我们自己任务了。这是一座养育着茂密原始森林的大山,一点人类的痕迹都没有留下。幸好领路人知道这里的情况,随身带了镰刀,就近找来了一些长短合适的枯木,削削砍砍,就成了我们的手杖。准备就绪,大家开始登山。高耸入云的红杉就在我们左右,软软的落松铺遍了整座山。山很陡,大约有七十度的倾斜角,地面潮湿打滑,又没有路,所以大家只能搭伴而行。走得确实很辛苦。渐渐的,山势变缓了,我知道,大概黄草梁就在眼前了。又走了不大一会,我们就站在了草原上。其实说得更确切一点,这是一个特大的高山草甸,海拔两千七百一十八米,是古代饲牧驯养战马的基地。那大概是昔日帝王的气派吧,现在只能零星的看到几匹放养的马。不过这就足够了,我倒宁愿人们在和平年代少一点战争景致观看。继续走过草甸,四周是别的山巅。蓝天、白云、还有青青的草,这是多少次梦中才有的景象啊! 走出草甸,先要下山,然后才能爬芦芽山。这座山也几乎是没路可走的,又是下山,幸好我们还没扔掉刚刚上山时用的手杖,有它帮着真是省了不少力。 一路无话,大约半个小时后,大家陆陆续续地到了芦芽山脚下。这里是一片草地,山势比较缓,所以就聚集了不少买卖人。有的卖吃的、还有卖旅游纪念品的……他们大多是支一个简易的帐篷,山里天气变化无常,有一顶帐篷就好多了。另外的, 基本上是卖山间特产的那些人,因为需要不停的去采集,也就不必要用帐篷了,大概有雨的时候就在别人那里躲一下吧。这里的买卖人都很热情,大有买卖不成仁义在的作派,不管你卖不卖东西,他们都会招呼你到棚子里坐坐。从和他们的攀谈中得知,他们用的热水都是从三十里外的地方一路担上山的。可以想象,我们不背什么东西上山,还这么吃力,他们要长年累月的这么背,其间辛苦不言自明。 缓过劲来,背起东西,继续前进。刚刚还在草地上,转眼间已经进到了森林中,已经有调皮松鼠在脚边跳跃了。又是一条小溪一路做伴,说它是个伴儿吧,还真给我们添了不少麻烦,因为有水有泥山路就格外的滑,爬起来就难免有点困难。正在我们爬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时候,眼前峰回路转,出现了一个“仙洞” 。进洞第一感觉就是凉气袭人,洞里有一个守洞人,见我们来了就爬到高处,给我们接山泉解渴,看得出他很喜欢有人来。人的本性大多如此,保持一定距离的才是最美的,大概这山、树、洞、泉离他太近了,终日为伴难免会生出些寂寞来。其实不光这洞内有泉水,洞外也有一个“水滴石穿”留下的凹陷,上边不断地有水滴下来,积聚在下边的凹陷中,过往的人都会俯首喝上几口。当地还有一种说法是:喝了这里的水就会长生不老。就在要离开“仙洞”的时候,我还买了一个老乡的玉米,带着一种特有的香味,这在城里可是品味不出来的。其实有时很想不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迷失在城市的霓虹中,却少有人沉醉于这乡间的草木里。边嚼着透着山野特有香味的玉米,边往上爬,不时眺望远处山间的公路,虽然被云雾遮掩的若隐若现,但依然能清楚的告诉我,城市与乡村就在这一线的连接之间。 写于二零零零年八月 |
转自:http://i.cn.yahoo.com/blog-MJxKwUMlcqi5dqQYETLCLIX37OA-?cq=1&p=333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