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9月14日午后,天气在秋雨连绵两三天后终于转晴,好像给人平添了几分春意,暖融融的......我忽然想起了一个好去处——福鼎翠郊古民居。 小车延着蜿蜒的柏油路,穿过著名的玄武岩之乡白琳镇后,往右拐入乡村小道,出人意料的是山路修的相当的好,两边的景致也不错,茂密的竹林与溪谷时而在我们一行的左边,时而又在右边,大概过了十五分钟的车程,进入了目的地翠郊村。一座不显眼的门牌立在了我眼前。进门后,诺大的院子顿时呈现在游客眼前,也许是刚遭受“桑美”台风的侵袭,扑入我眼帘的不是想象中保存完美的建筑,而是几处残墙断瓦,一副破败的景象。问了当地村民,才知最近导游没上班,好在我们已有先见之明,同行友人在路过白琳时请了镇党委秘书陪同前往。蔡秘书是个精明好客的年轻人,闲聊中得知他还兼任办公室主任,公务也很忙。他口若悬河,热情周到,容易相处,令我们一行颇为庆幸。 走过十余米荒芜,侧身就是民居的正大门,只见门楼青砖黑瓦,镶嵌牌匾,雕刻小品,总体风格中见有西递徽派建筑元素,但与我以前所见过的古民居要逊色许多。那时,我心想当初的吴老先生在清乾隆十年(即距今260多年前)构建他的府邸之时应该正是他家道兴旺鼎盛时期,花了白银六十四万两,而未见豪华门面,可见其朴实而不张扬的性格一斑。当然这仅是本人的推断,历史无从考证罢了。整个大院,布局整齐,错落有致,呈三进三落,左右两厢,主体现长方型,从二楼可纵观全貌。尤其是楼梯可谓匠心独运,既四通八达,又十分隐蔽。有几个房间的旧家具保留较为完好。我踏在吱呀作响的楼板上时,有种莫名的感觉,真是人去楼空啊!在边厢突见福鼎市博物馆民俗分馆牌,好奇地走近,原来摆有许多农具和生活用具,值得一看。(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