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神秘的“张谷英古民居” 中国大地上遗存的古村落,神秘,秀美。因为古老而神秘,因为山美、水美、人美、村美、田野美,可谓处处秀美。未经开发的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因年代久远而风雨剥蚀,常常被历史尘封而深藏不露。寻访古村落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和品味美的过程。 令人震惊的连云屋脊 今年初春,我们走进了湖南岳阳县的“张谷英大屋”。泥梗路洁净得像刚刚打扫过,脚边潺潺清泉淌过浑圆的卵石。 张谷英大屋又称张谷英村,坐落在山谷盆地。面南的笔架山如护村城门巍峨挺拔,西南的奴曼山如姊妹婷婷玉立,盆地中央形似卧龙的丘陵头向东昂,龙身向西南盘旋,一条山溪进村后顺山势分岔而去。大屋背依龙形山在山溪两岸自东向西南铺陈,由当大门、王家段、上新屋等十二栋连通的建筑,组成一片绵延不断达二华里的古建筑群。每栋建筑平面图布局相同,均为纵横两组“四进(厅)三井”构成的品字形。四通八达、幽深奇长的巷道像大屋的筋脉,连接着所有的房间,将明初来此创基立业的张谷英的子孙们维系在同一片屋顶下。 大屋的门槛很高,立柱更是高大,一跨进去突感气宇轩昂。厅堂从南向北有三、四个层次,中间的镂空隔扇大多已残缺不全,使我们的视线可以直抵景深之处,当时的感觉就是好大呀!厅堂之间有长方形大天井,天井上方是大小对等的天窗,使大屋内部的通风采光效果极佳,蓝天白云在天窗外徘徊。数不清的门槛、门洞、高梁大柱、隔扇、天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空间:厅堂、厢房、居室、灶间、柴房、粮仓、绣楼、闺阁、书院、碾坊、茶房、豆腐坊,只要你向开口的空间走去,就好似永远也走不完。 惊叹与好奇牵着我们在大屋里漫游了整整一个下午,仿佛走进了一座迷宫。从大屋的一个北门爬上后山龙脊,被眼前景象所震慑:环山岱色——旷原野中,是一片密匝匝、黑沉沉的连云屋瓦,我们的摄像机镜头横摇180度还是无法“一览全盛”。村里人告诉我们,整整半天,我们只不过走了大屋下的一小片地方。 大屋下恍如隔世的真实生活 漫行“百步流水过三桥”,穿越畔溪长廊,走进大屋,迎面和村民们温和、友好、不惊不诧的目光相遇,仿佛已经是老相识一般亲切自然。村姑走上来,手中端着茶盘,冒着热气的小盅里是用茶叶、花椒、炒得喷香的黄豆沏的茶,有的拎过板凳,走到面前的时候,用手或者袖子轻轻地拂拭一下……待客之道井井有序,从容祥和,还透出阵阵儒雅之风,和我们过往在乡村的阅历大不相同。后来得知,村里的花甲老人无一白丁,组织到一起,个个吟诗作文。 大屋的光影效果特别丰富。只要你向有光影的地方走去,就会发现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让你感动。一对老年夫妇,双双手把豆腐磨盘,进水进料、接浆滤水;屋外晒场上,一群姑嫂在做粉条、年糕,选料的、揉面的、切丝的、晾晒的,细声细语聊着家常,偶尔发出响铃般的笑声;厢房门槛上纳鞋底的妇女,巷道里挑柴回来的男丁,扬谷的老人,铡草的夫妻,读报的先生,放学的娃子,还有袅袅的炊烟……大屋里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空之中,真切自然,没有半点伪饰、张扬。 身边弥漫的古老遗风使我们恍惚不知身处何方的时候,身后突然响起学堂里学童清脆的歌声,在山脊和屋瓦的上空掠过:“昨夜的星辰,昨夜的星辰消逝在遥远的银河……”沉积了千年百岁的历史沧桑瞬间穿透了现代时空。若不是“昨夜星辰”,使我们感受到古老的村落里同样传递着新的生活信息,我们真以为是走进了一个“只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 当晚再度进村,不料又见到惊奇一幕:一间不大的屋子里,坐满了不同文化程度的男女老少,一个叫张彦西的“秀才”在讲《古文观止》和“人、手、刀、口、牛、羊”;另一个角落正在进行有关人生的问卷:“世界上有几条路?你要走哪条?”一个女中学生用娟秀的小字回答:“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是好路,一条是坏路。我要走好路。” 打开蝇头小楷的家书手抄本,看到这样的章句:“兴门第不如兴学第,振书声而后振家声”,“仁可发身,财可仁身。然仁可发财者易,财而后仁身者难,惟有财而仁身者为贵”。我们还听说大屋有许多规矩,诸如姑娘出嫁后在婆家有纠纷,娘家人一律不准兴师问罪,因为张家是大族,要“礼让三先”。 我们被大屋内重教尚德的习习儒风深深感动,感动之余平生莫名的迷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