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八可庄园中国儒商第一家常家庄园 |
[游记]八可庄园中国儒商第一家常家庄园 |
2008-05-22 sina.com.cn |
从类别上分,常家庄园的砖雕作品遍布于建筑的正脊、垂脊、冰盘檐、墀头、门饰和众多的影壁、照壁和夹牌楼两侧的花墙上,而贵和堂、养和堂、体和堂的楼栏,贵和堂前院空兜墙及过厅两侧的挂壁,堡门两侧由宋代名儒欧阳修指导撰文、苏东坡书写的"绝代双壁":《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巨型砖雕书法和石芸轩书院的大型常氏遗墨书法挂壁,则是惟有在常家庄园才可一饱眼福的特殊砖雕艺术。 常家庄园砖雕作品的内容,除传统的花卉、人物、草虫、祥兽、民俗吉祥图案外,最富有特色的是梅兰竹菊、琴棋书画和代表着儒家"定力"的各式鼎形及表示"静气"的各种典型图案。至于篆书砖雕,除制于光绪年间的祠堂照壁240个寿字,制于道光年年间的贵和堂正院340个方篆家训影壁,以及谦和堂街南老院的百寿图外,贵和堂新东院的百寿脊岭、西院的百福脊岭,皆是民居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儒学传家 集中体现儒教礼义文化的祠堂院 常家商业兴旺发达,与历史的机遇,诸如中俄贸易条约的签订,恰克图的开市,大清帝国相对的和平稳定有关;与创业者的广阔胸襟、坚韧毅力、逐利四海、敢为天下先的胆略有关。但这个家族能绵延200年长盛不衰,人才辈出,更重要的,就在于他们在康熙、雍正年间家道小康之后,就注重教育、注重培养人才,到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家业大兴后,更加不遗余力,兴学育人,家办私塾多达17座,六七十个家庭几乎每支都有书房或书院,供主人看书学习和对子弟进行早期教育。 更难能可贵的是,常家施行了一条"学而优则贾"的方略。他们注重源源不断地将最优秀的人才,首先输送室商业上,确保经商者为优秀群体、精英集团。做为家风,这个举措代代不绝。在200年的经营之路上,常家尊儒重教,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知诗书、识礼义,把儒家的道德思想融于商业经营之中的有远见卓识的优秀商业管理人才,形成了一个既有商业意识、又有文化素养的优秀商业管理群体,使常家产业力压群芳,长盛不衰。人们评价常家:"有志四方,货值居奇,俨然孔门之端木;决胜千里,奇能致富,不让越国之大夫。"所以被推为三晋儒商、"邦国典型"而受世人尊重。 四十四帝后墨宝朔寻史迹 晋商巨贾 敦艮吉门拱卫下的清代儒商第一家 在中国外贸发展史上有过两条光彩夺目的国际贸易黄金通道,一条是兴于汉,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一条是起于清前期,通向欧洲的"茶叶之路"。 "茶叶之路"是基于中、俄两国经济繁荣、互市要求日益迫切,从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直到清雍正五年(1727年),经160年此消彼长的经历才在两国政府与商人,特别是山西商人努力下,开辟的一条国际商贸通道。这条通道,南起中国福建、江浙、两湖等省,北至俄罗斯及欧亚诸国,长达数万余里,在时间段上,起之于雍正初年,毕之于清末,长达近200年。这个巨大的历史机遇,使得明朝以来就开始兴起的山西商人,将其事业发展到了令人目眩的辉煌顶点,成为全国的首富。在这第异常艰辛而又白银如流的万里茶路上,有一个贯彻始终、堪称中流砥柱的晋商望族,那就是车辋常氏。 据《山西外贸志》记载:在恰克图对外贸易的众多山西商号中,经营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常万达于乾隆时从事此项贸易开始,子孙相承,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7朝,沿袭150多年,尤其到了晚清,在恰克图数十个较大的商号中,常氏一门竟独占其四,堪称为清代本省的外贸世家。 常万达是常氏到车辋落户后的第九世传人,在他之前,这个家族已从明末开始,有了三四代人经商的历史。据《常氏家乘》中记载,常家最早的经商地有大同、繁峙、多伦诺尔、张家口、兴化镇、苏州等处。家道小康,已成车辋大户。但真正将常家推向富甲一方地位的,却是常万达和他的父亲常威,兄长常万玘。 常威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左右,系常进全长子。据传,早年他肩搭一个捎马(褡裢),徒步往返于张家口与家乡之间,多年不用一文川资,沿途以占卦解决住宿。这虽然说明常威俭朴的本质,但也反映了常进全、常威这一门在当时的同族中确实不富裕。 凭着坚韧的毅力,淳厚的品质,吃苦的精神,常威从"行商"发展成了开办小铺面的"坐贾",但买卖不大,铺面在张家口连个正式的名称也没有,就叫做"常布铺"。数年后他的3个儿子万玘、万旺、万达皆随父到张家口,除万旺立志耕作,在张家口郊外购地务农外,万玘、万达均成了父亲经商的得力助手。父子三人同心协力,经过10年的奋斗,使常家在张家口的事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雍正初年,常威父子已经在张家口创立了"大德玉"这个颇具规模的字号,经营仍然以布类及日用杂货为主。常威在自己还乡养老之前,从大德玉中又抽出资金,新立了一个字号"大德常"。并将"大德常"与"大德玉"分别交给长子常万玘、三子常万达经营。使常家逐步形成了以常万玘和儿子怀悔,常万达和儿子怀玗、怀玠、怀珮为核心的两个商业集团。这两个集团,互为援引,携手发展,成为张家口的重要商家。常万玘注重在国内延伸,稳扎稳打,继承父亲常威创办的事业,经营以布匹百货为主。 与大哥常万玘同步发展,齐头并进的三弟常万达,在张家口老营深深扎根的同时,却高高昂起头来,眼望张家口外那处大漠荒原。当时,中俄《恰克图条约》已经签订10多年了,而贸易额数一直在数万卢布上徘徊,就在众商人皆观望、等待,只是相机做一笔、捞一把的时候,常万达却在分析中俄贸易前景的基础上,从那从荒漠上看到了无限商机。于是,他稳定国内字号,筹集所有可筹集的资金,将总号"大德玉"改为茶庄,毅然北上,去为天下之先。 目光敏锐,胆略过人的常万达父子,利用清政府给赴俄边界贸易商人开创的一切便利,设法化解清政府强加于商贾头上的种种制约,把握市场情况,研究俄国需求,决定了以茶叶为主,兼营丝织品、瓷器、手工艺品等,而换回俄国的银锭、粗制银器以及羊、牛、皮毛、毛织品、玻璃器皿等物的方略。 就在常万达进入买卖城(恰克图中方境内称谓)不久的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限制俄商赴京贸易,中俄贸易统归恰克图一处,一时恰克图成为与水路码头――南大门广州相对的我国对外贸易的"陆上码头"。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下,万达父子审时度势,大显身手,力争把事业做到最好。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6a0dd01000548.html70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