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庄园——一个神话的碑记(一) □谭曙方 打开历时十余年编制(2000年出版)的《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其中一幅许多专家、学者根据史料和实地考察史迹绘制的清代晋商商路图,在我长久的注视中仿佛幻变成了一个复原的微缩的标本,这张淡黄底色的三千万分之一的中国版图上布满了清代晋商的经营路线,票号、商号的符号可谓星罗棋布。马车、商船、驼队溅起的浪花、沙尘,弥漫、模糊了小小的版图...... 明朝政府在中国北部沿长城一线设有九个边防军事重镇,这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公元1370年,明政府首先在这条线路中间地带的大同和太原实行开中,即开放市场。晋商就是借助开中法实施的机遇,利用山西近便的有利地理位置捷足先登,迅速获得巨额资本的。他们经营的项目非常广泛,路线一直伸向欧洲的腹地,时间上持续称雄国内外商界500余年,这在世界商业史上是罕见的。图文中特别着重说明了清代的万里茶叶商路。众人皆知中国兴于西汉的万里丝绸之路,但知道清代通向欧洲万里茶叶之路的恐怕只有历史学家了。一条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国际著名茶叶商道,在百年之后的一幅地图上以醒目的橘黄色和湖蓝色清晰地凸现出来。存在的必然逝去,然而,有些逝去的却注定了必然复活和永恒。能够注解这条万里茶叶之路的遗迹已是微乎其微了,地图上的那条奇迹般的路线激起了我要去浏览当时的一个大茶商在山西境内留下的著名庄园的欲望。 早晨,汽车从城市的中心出发,车窗外的高层建筑物密植般地排列着,仿佛要向天空竞争空间似的。就在那些高楼的空挡里,穿着脚手架盔甲的新来者吼叫着,似乎是要打出一片生存的天地来。巨型的色彩艳丽的广告,这些商业的性的标记,向着城郊一路地俗(?)了出去。所有的车辆、人流都行色匆匆,服从于内心的欲望,咬紧了时间的节拍,冥冥之中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导引着这一切的走向。欲望的世界是斑斓的,但有两种最基本的色调——黑和白,黑的是物质,白的是精神,二者都是无止境的空洞世界。有的追求失败了,有的追求成功了,或者说成功者少,失败者多,这其中一定有深藏的奥秘于万物的核心。真正的核心,人们似乎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块又一块的“璞玉”。只有对雕琢“璞玉”乐此不疲,才能逐渐地于我们的想象和推理中趋近核心。 距太原南仅40公里的榆次区东阳镇车罔村常家庄园,于2001年9月才刚刚开放。这座 庄园集南北园林之精粹,占地60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晋商巨贾、享誉海内外的名流儒商常氏家族历时近二百年修建的。庄园的东堡门坐西向东,那是所有的希望升起之所在。在空旷的田野上,它的高度是唯一的,不像一个私家庄园之门,到更像是一个宏伟的城门,庄严里透着神秘。在门边的简介中,我得知常氏儒商在庄园里要蕴涵的意境是八可——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遐想、可观赏、可浏览、可悦心、可咏叹。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为“八可”庄园。好一个深邃的“八可”空间,就是今天的现代大商人也未必有如此美妙的一方仙境。进得堡门,一条望不到头的弧形石头路将街北的一座座深宅大园之门连成一体。走进一座宅园,就是走进一个迷宫,就是走进一个艺术的、民俗的、历史的博物馆。北方民居中最大的祠堂,变化无穷的门式,冰纹、云纹、动物、花草、人物等组成无数图案的窗饰,遍布于庄园各处的精美木雕、石雕、砖雕,令人目不暇接,简直就是步入了一个弥漫着历史,艺术氛围的宝库。从一座“迷宫”到另一座“迷宫”,我感叹着,但我不可能全面地悟出所有这些凝固杰作的底蕴和深邃的内涵,它们太丰富了,其单一就是一颗能折射七彩阳光的水珠,其组合就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世界。我敢说,也没有哪一个门类的专家会穷究这个博物馆式的庄园。导游和南腔北调的游人们边走边对着不连贯的话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