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游日记之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我知道平遥是从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从那时起脑海中便频频浮现出想象的古城模样:城楼,炮台,店铺,招牌,甚至穿着古代服装的人们…总之是一个电视和照片中所展示的所有中国古城的综合体。入平遥界即已感受到浓浓的古朴气息,而这正是我的最爱所在。汽车南拐驶入平王公路后,巍峨的古城墙已在眼前!距北城门(又名拱极门,我想可能是取“群星供斗”之意)尚有三四百米,当地人就围了上来:有邀你住宿的,有想给你当导游的(附带提供可把汽车开进城的服务),更多的则是出租5元一辆的人力三轮车。我早已决定步行入城好好品味这晋中古城的厚重历史,当提供各种服务的人们还在喋喋不休时,我早到了拱极门下。 平遥史称古陶,相传为帝尧的封地,春秋时是晋国的中都邑,战国时属赵国,汉代置京陵.中都二县。汉文帝刘恒做代王时,中都即他的王都。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姬静时(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派大将尹吉甫北伐俨狁时驻兵于平遥,出于军事防御,筑素土城墙。北魏初年(公元424年)太武帝置平遥县于此,武帝名拓跋焘,避讳改名平遥。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为砖石城墙,规模为周长12.84华里,高3.2丈,扩城河深、宽各一丈,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后又建堞台窝铺四十座。外墙间隔50米(一箭距离)筑马面,上筑敌楼,计有敌楼72座,垛口3000个,喻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整个城池形似龟状,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之说。 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