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驴游记——平遥古城(9)衙门 2007-05-21 13:37:14 大中小  平遥县衙始建无从考证,有古城便有古衙。城衙并存,相得益彰。县衙坐北朝南,南北轴线200余米,冬西宽100余米,总面积为2万多平方米。有句俗语说得好:"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古衙现存少量的元代建筑外,大部分为明万历重修,所以衙内建筑基本上为为明清规制。左文右武,前朝后寝。总房屋间数为299间半,是封建王朝最基层的统治机构. 县衙门口的东面有一面卧鼓,想必是用来击鼓喊冤的。但你可不要以为这鼓是可轻易击得,若击鼓,待到堂上,先不问青红皂白,受二十大板。什么原因?也许是你扰了县老爷的清休吧。所以在古时,是不主张人们打官司的,可不是现在,到处是要依法说事. 进入衙内,两旁各有三间房屋,但东边的一排尽处却多了一个小间,这是为了使房屋的间数变成奇数,在这种地方,房屋的间数是不能成为偶数的。 这些房子有的是衙役们住的,有的是缴粮纳税的地方,有的则是存放刑具的仓库。说起衙役,分为三班,壮班、捕班和皂班。壮班就是打人的,捕班即是捕快,而皂班就是管后勤杂事的了。想要成为衙役,不是那么容易。必须为此地人,三世清白。但衙役们却是一点社会地位都没有,他们的后人在三世之内是不允许考官的. 正堂后面就是二堂,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民事庭。因这里是不需要下跪的,肃穆的气氛也就缓和了许多。回过头来,二堂的正门上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天理 国法 人情" 那是在告诫县官,收银子要看着点,不是什么钱都敢拿,凡事小心为妙。说到收受贿赂,就得提一下县官的俸禄了。一个县官在清代的年俸禄只有四十五两,这点钱怎能养家糊口,自然是要收些钱财了。而可怜的衙役们的薪水更是少得可怜。所以衙役们自然也要贪污些钱财。就象是打板子,如果用扁的一面打,声音大 但是不怎么疼。倘若用窄的一面打,保准一会功夫就皮开肉绽。疼不疼,就看你怎么使银子了。说着就到了县老爷住的地方,门口有两个门子房,如果你不掏钱,想见县老爷,那可不容易。进得院内,冬西各有两间厢房,是县老爷会客的地方,。院子的正中即为寝室,县官是不许带家眷的,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那些情节都是虚构的,并不真实. 古时候,官是不能在家乡做的,必须到外省外地上任。如果亲戚中也有当官的,那么,以小让大。县官既是外地人,难免会受当地出身的衙役们的气,县老爷只好自己掏腰包请个聪明的当地人作师爷,故而师爷并不是县衙内的编制。即是自己掏腰包,岂不又少了一些俸禄,所以更要多贪一些。正所谓"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赏联观平遥县衙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内有一座古县衙,坐北朝南,正应了“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那句俗话。 县衙大门楹柱上悬有一幅对联:“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世做这官不勤不清不慎易造孽难欺天”,既为劝告百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让他三分又何妨,得饶人处且饶人,衙门还是少进为妙;又在明示衙门断案要审时度势,合情合理,出于公心,为民做主。大门正对面的照壁上绘有一只传说中叫“犭贪 ”的怪兽,不仅可以避邪屏蔽,也有警戒大小官吏不得贪赃枉法之用。大门东侧有一面喊冤大鼓,西侧设有申明亭,主要是进行诉前纠纷调解,能不告则不告;如果调解无效,非告不可,则由衙门专人在此代写状子。 县衙的第二道门立于两层三级台阶之上,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钉黄铜大钉,威严庄重,称为“仪门”。除去知县上任、恭迎贵宾或重大庆典活动等,此门一般不开。仪门两侧各有一门,平常人出入都走东侧的“人门”,提审人犯或死囚赴刑时则走西侧的“鬼门”。仪门外联书:“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和风甘雨与烈日严霜就以此门坎为界,直言衙门内外的天壤之别,不知是否又一次在劝说告状人无事莫登三宝殿,衙门里可不是好玩的。门内也有一联:“百载烟云归咫尺,一署风雨话沧桑”,宦海沉浮、世道风雨都浓缩在这小小一方县衙内,可见当时县衙的历史地位与社会影响。 再往里走就是大堂,全县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在这里审理。匾额题写:“亲民堂”,楹联上书:“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堂内正中屏风是一幅“山水朝阳图”,升堂时,县太爷正好坐在图内朝阳升起的地方,寓意如日中天、如沐圣光。我们赶巧遇上县衙安排在此作升堂表演,案件虽小,却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县太爷在案内坐定,衙役们齐声高呼“堂威”,击鼓鸣冤的告状人被带上堂来,状告本县日升昌的马车压死了自己的一头猪,然后马车夫也被带入公堂,原、被告分别跪在堂前东西两块早已被膝盖磨出深深凹槽的跪石上,东尊西卑,在古代案件审结之前,被告地位低于原告,无形中已经认定了被告是有罪的。案件审理中,衙役递上一帖,县太爷赶紧下台迎接,来人身穿官服,而且品高一级,使县太爷威风顿煞,慌忙让座,原来是日升昌的管家专门前来听审。于是案情疾速逆转,由原来的马车夫“交通肇事”变成了告状人“对猪管教不严,故意使诈”。只听县太爷惊堂木一拍:“重责四十”,令签丢至堂前,两边衙役举杖便打。此杖打起来也有学问,用宽的一面打,啪啪作响,却因受力面积大并不很疼,那响声是让县太爷和旁观者听的;如果用窄的一面,虽然听不见声音,但足以把人打得皮开肉绽。宽窄变化全在衙役举杖一挥间。眼前的告状人显然是不懂堂上规矩,没有事先行贿,所以衙役打的十分卖力。最后还是日升昌管家“大慈大悲,宽宏大量,赏几个为猪办理后事的小钱”,了了此案。如此看来,大堂匾额上的“亲民”二字不过是在挂羊头卖狗肉而已,历史上真正为民传颂的清官能有多少呢? 大堂与二堂之间由一道宅门隔开。宅门两侧设有门子房,相当于现在的传达室,有人求见县太爷,必须由门子通禀。门子大都是县太爷的亲信。许多来访者,为图见县太爷方便,不得不常给门子使些黑钱,否则非吃闭门羹不可。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办事需要“走门子”的历史渊源吧。 二堂是县太爷每天处理日常事务的地方,一些民事案件也常在这里审理。堂外联书:“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撰联者还在联上作了一个文字游戏,故意将愧字少写一点,民字多写一点,巧妙含蓄地指出了为官一任就该多得点民心,少一点愧疚。案头屏风为“松鹤延年图”,上悬“思补堂”匾额,对面又悬“天理、国法、人情”,时刻提醒着县太爷断案要权衡三者,融理、法、情于一体。这里没有大堂的森严气氛,主要靠批评教育来达到退思补过、化解纠纷的目的,除非当事人执迷不悟,一般不用刑罚。 过了二堂就是县太爷生活起居的内宅,匾额题写:“勤慎堂”,楹联上书:“治赋有常经勿施小恩忘大体,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意思是说做官要有做官的原则,不能因为一时的私心杂念和小恩小惠就忘了公道和大体。 中轴线上的最后一重建筑是大仙楼,为平遥县衙所独有。楼下窑洞作厨房,悬有一联:“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楼上供奉守印大仙,联书:“名场似奕无同局,吏道如诗有别裁”,守印大仙亦即民间传说的狐仙,保住了大印就等于保住了官职,但为官之道还得用心体会。 从大仙楼东侧的院门可进入县衙的后花园,园内有一处花厅,厅上题联:“花荫昼静闻莺语,厅满春闲有燕泥”,将“花厅”二字藏于上下联之首,不失为吟诗作画抚琴休闲的好去处。再往南有一座纪念西汉开国丞相萧何的“酂侯祠”,祠内建有萧何庙、献厅和风雅台,既为祭祀萧何以表忠君报国之心,也是县太爷看戏的地方。庙联“策马追贤日月近,安邦崇德乾坤新”,亭联“不求当道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台联“酂侯拟律魏相争谏拟争系国家天下,包公升堂海瑞罢官升罢念百姓黎民”,看戏时仍念及天下、百姓,却不知是否真的能够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