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在平遥与丽江之间

[游记]走在平遥与丽江之间

2008-05-22    sina.com.cn

招待所的床很短,身体不得不作一定程度的弯曲,让我觉得顶天立地的感觉并不好受。我躺在床上,胡思乱想,不住的把丽江古城与平遥作一个比较。这两座城市是同时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清单的,各具特色但又不乏相似之处。

平遥最自豪的是保存完好的城墙,与丽江最显著的不同也正是这一城墙。丽江古城是没有城墙的。我想这其实与这两座古城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有关。平遥地处平原大地,高筑城墙,封闭自守,方利于防御。而一座一城池,又象一粒粒围棋子,控制着各自的势力范围。而丽江深藏在高山峡谷间,四周的崇山峻岭皆是天然的屏障。只要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处驻兵把守,外敌就难以进范。历史上群雄逐鹿中原,争战不断,坚固的城墙是至关重要的。丽江则不同,大段的历史是在和平当中走过。纳西王国处在周边比自身强大的民族之间,更多的采取了对外开放、积极外交、发展经济的生存之道。虽然纳西族很早就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在她最为强大的时期也没有修筑象平遥这样的汉式城墙。而在相隔并不很远的大理,白族人却依汉人的方式,修建了一座坚固的城墙。

到处蜿蜒奔流的河水是丽江古城的灵性之源,而平遥缺的恰恰是水。接待我们的朋友介绍说现在平遥周围的河流已基本干涸,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很可很再进若干年,平遥人喝水都困难了。古时的平遥,自然不会如现在缺水,但地处北方平原,较南方终归是干旱的。丽江古城的设计布局,重视对水的利用。丽江的街道,房屋的排列,关不讲究整齐划一,更多的是依山就水,顺其自然,不对原来的地形地势作过多的改变。基本上把河水引到了每一个街区,城内小街小巷,密如蛛网,富于变化,整个城市体现了一种灵活变通,人与自然和谐的设计思想。

平遥的城市布局,完全是在汉民族封建“礼制”指导之下的作品,方方正正,面南为尊,强化中轴,突出中心,经纬分明,主次有序,讲究对称。我不知道平遥古城当初会不会是先设计后施工,城墙建成之时,它的规模就已圈定。而丽江肯定没有一次性的设计规划,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适应不同的人口规模和城市功能,逐渐扩张发展起来的。

丽江的房子也讲究坐北朝南,但更多的是为了采光的实用,依不同的地势条件,并不强求。所以有相当数量的民居,基至官府衙门,都不是坐北朝南的。其实这两座古城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平遥是北方平原地区汉民族明清风格的县城,严格遵循封建“礼制”的思想,讲求方正端正,中轴对称,经纬分明。而丽江城却是依从纳西人的东巴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仰,顺其自然,布局灵活。丽江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但纳西人对外来的文化,采用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并不会让其束缚自我。丽江人的房屋建筑,受到汉族和白族的影响,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以讲究舒适为首要考虑。于是丽江的房子一般就有宽大的天井,宽敞的厦子,这是家人待客休闲的主要场所,花鸟鱼虫等都是摆在室外,丽江人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开放的室外活动。平遥的四合院,院子天井较小,房屋封闭严密,北方的气候让人们大部分在室内活动。院内正房少有或没有绿化,大户人家如巧家大院,会有一个后花园。在丽江人们刻意绿化装点的是正房的院子,如果有后园,那只会是菜园或果园了。

平遥有一怪,就是房子盖半边。确实有相当多的房子都只有朝院内的一半瓦檐,据说是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固然是一种说法,但我想会不会是因为平遥地区降水不多,才使雨水成了肥水,不忍外流。丽江的房子却相反,很注意向外排水,一般院内的水平也要比周围高出许多。邻里之间的矛盾常常就是因屋檐滴水沟的纠纷而起。城内的河道,还另有泄洪的功能。

历史上,平遥地处通商要道,商贾云集,通达三江四海。丽江在这一点上与之相似,丽江古城的繁荣,也是得益于商业。古时候,丽江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一个商品的集散地,古城内几乎家家都是小手工业者或商人。特别是抗战时期,由于内地被封锁,至使途经丽江的这条商业通道空前繁忙,小区域经济一度繁荣。当然丽江过去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就远不能与平遥相比,但从两个古城的历史可以看出商业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现在有许多人对丽江和平遥(特别是丽江)颇多指责,认为商业化的气息太浓。我对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试想如果没有当初商业的发达,这两座古城会有今天这样的房子,这样的街道,这样的生活方式留下来吗?现在说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产”是前提,才了“产”才有“遗”的可能。用现在的官话来说,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这是有道理的。后来两座古城的萧条与落后,也正是因为对商业活力的打击,经济体制的改变,交通格局的改变等,使两座古城失去了区位优势,一度的默默无闻。但今天从文化遗产的保存来讲,这几十年的冷落也并非不是好事了。祸兮?福兮?历史从来就是很难说得清楚的。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75b5a70100032j.html26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