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平遥票号日升昌与百川通 |
[游记]平遥票号日升昌与百川通 |
2008-05-22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行走山西__平遥票号日升昌与百川通 清代中叶,由于物品流通和货币周转的需要,产生了一种专营钱钞汇兑业务的机构,称为“票号”,也称“票庄”,或“汇兑庄”,这个行业为山西人所包揽,又被称为“山西票庄”,它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当时全国最大的票号共有17家,平遥人开的就占了7家,其中最大的票号是“日升昌”,东家是平遥西达蒲村李大全,经理为细窑村雷履泰。曾在全国设有许多分号,有"京都日升昌汇通天下"的称誉。 日升昌原是颜料行,于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转为票号,成为中国第一家专营银钱汇兑、存放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日升昌曾以“天下第一”、“汇通大下”而闻名,其分号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包括汇兑业务。 传说:日升昌童叟无欺轶事:清末时期,平遥城内一位沿街讨饭的寡妇老太太,有一天,持一张数额为12000两的张家口分号汇票,到日升昌总号提取银两。经过营业员仔细核对,发现这张汇票签发时间在同治七年,与取款时间相隔了30多年,赶紧跑到后厅询问大掌柜,两人问清了汇票来历,并认真查阅了数十年的帐簿,如数兑付了现银 从清道光初年成立票号到歇业,历经一百多年,曾经“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而著名,被余秋雨先生誉为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余秋雨《抱愧山西》)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作为晋商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建筑风格和规模都具典型,但又有其特殊性。日升昌票号采用三进式穿堂楼院,即体现了晋中民居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晋中商铺的风格,达到了建筑艺术和使用功能的和协统一。日升昌占地138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共有21座建筑,正院沿南北纵轴线,东院为狭长的南北小跨院,西院为日中新票号。(日中新与日升昌均为达蒲李氏的财东), 如今的日升昌旧址,已开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 共设有二十余个展厅,大体上分为史料展示和原貌展示两部分,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发展轨迹。 而要说“日升昌”就不得不说雷履泰,雷履泰原是平遥县细窟村的一个农家之子弟,自幼聪明过人,才识超群,后弃儒从商,在西裕成颜料庄当路堂小学徒。此后,勤奋好学的他一路攀升,从小伙计、先生、三掌柜直到说一不二的大掌柜。 在18世纪初,山西平遥、介休、祁县等县的商人,有许多在北京开各种商店,每年终给老家捎钱时,一般都由镖局押运,运费高又不安全。在北京西裕成颜料庄的雷履泰和一些商人商定,将钱交给北京的西裕成,再到平遥的西裕成取现金。起初只为一些亲戚朋友帮忙,也不收汇费和手续费,后来同乡们都觉得这种办法方便,请求拨兑的人越来越多,并同意出一些汇费。雷履泰感到这种生意油水大,于是在道兴三年(1823年)的一天,雷履泰面见东家,向东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经营策略,把颜料庄改为专营汇兑的票号,东家李大家也是一位有着雄厚资金实力的有识之士,两人一拍即合,同资30万两白银,正式将颜料庄改为票号,取名为“日升昌”,这间票号就是银行的前身,而我国第一家票号就是“日升昌”。
|
转自:http://zy7312.blog.163.com/blog/static/3161929200787751789428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