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平朔考古纪实 张畅耕 支配勇 八十年代初期,在朔州这块土地上,曾经进行过全国较大规模的发掘考古工作,这就是著名的“平朔考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队是因中国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建设而诞生的。早在露天矿可行性研究阶段,就在行政生活区发现不少墓葬,对此,原煤炭部、国家文物局、山西省人民政府以及中国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领导都十分重视;1982年5月,胡耀邦同志提出:建设一流的露天煤矿、搞一流的考古发掘。 1983年,经山西省文物局批准,一支由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山西各地市派遣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平朔考古队正式成立,隶属山西文物局考古研究所。近二十年来,平朔考古取得了重大收获,发掘历代墓葬230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18000件,部分精品多次出国展览,有的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1987年,山西省平朔考古队经过认真调查,又在平朔露天煤矿生产区发现一大批珍贵墓葬,通过钻探、发掘,及时地配合了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生产建设。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队的考古工作,得到了国家和省文物管理部门以及原煤炭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在全国文物考古队伍中也有一定影响,对宣传朔州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社会各界的支持,1987年被评为省文博系统先进集体,后来又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金质奖章,1993年获中国钱币学会颁发的第一届“金泉奖”,1994年又受到全国人大执法检查团的表扬。 1995年4月10日,山西省文物局主持的“平朔地区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座谈会”在朔州市举行,山西省文物局、朔州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中国平朔露天煤炭公司、山西省引黄入晋工程指挥部等一些建设单位的负责同志出席了座谈会,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有关同志专程赴会,新华社等新闻单位派专人驻会采访。经过热烈讨论,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平朔地区配合基建的文物考古工作开展较好,建设单位与文部门密切合作,树立了“两重两利”方面的典范。今年3月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队迎来了建队26周年。这个日子之所以值得纪念,是因为平朔考古的26年是在大规模基本建设中,贯彻执行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两利方针的一次成功实践。 (一) 平朔考古有一个良好的开端。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揭开序幕。1982年3月25日,中国煤炭开发总公司与美国西方石油总公司在北京签署了共同进行安太堡露天煤矿可行性研究的协议,当时这是我国最大的引资项目,投资总额达8亿美元。同年4月,平朔露天煤矿区域规划领导组成立。领导组下设九个组。其科技组任务之一,是调查露矿规划区域内地上地下文物状况,提出保护措施。原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站长张畅耕被吸纳为科技组成员。 1982年5月上旬,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座谈平朔规划区域内文物状况时,该部副主任胡德平谈到耀邦总书记近日的一段谈话:“平朔要建设一流的露天煤矿,你们要搞一流的考古发掘。”总书记的期望传开后,各有关方面均受到鼓舞。 1982年6月上旬开始,到1984年,区域规划科技组负责人谢增庆与张畅耕赴平朔与原朔县、平鲁县文化局的雷云贵、支配勇局长协同,在规划区域内和安太堡矿区以及矿坑进行了考古调查。 在朔县平朔露矿行政生活区,已建起长达5600米的围墙,围墙内平整的土地上,生长着整齐的白杨林带。仅有的一座汉墓封土堆,被留在西南角的墙外。白杨林带的沟渠里散布有不少的汉式绳纹与布纹的陶片。为什么汉墓只一冢,陶片散布却如此丰富?调查组一行走访附近群众。在北旺庄,×××老汉说,我从小放羊,村南(即露矿行政区)这片地里,东到木寨(村),南到贺家河(村),原来有几十座大坟垣,最大的有二、三丈高。58年建农场时,坟垣被平得只剩西南边的一座。老汉还带领调查组指认了坟垣密集地段。为查明实况,调查组请朔县的文物钻探技工袁荣才,对指认地段作了钻探,探出汉代的竖穴木槨墓8座(即后来统一编号的5M1—8)。其中的5M1(后经发掘为王谦墓),是老羊倌指认最高大的一座,墓室宽6米,长达14米。 在平鲁安太堡矿区安太堡排土场以及矿坑,不少地点发现战国、秦、汉、辽金的陶片,部分山梁上,陶片很丰富。 调查与试探说明: 1、露矿的行政生活区、仓库区恰建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马邑汉墓群之内; 2、安太堡矿区内可能埋藏有战国—辽金时期的墓葬。 因此,行政生活区、仓库区需进行文物钻探,矿区可能埋藏有文物的地点也需进行文物钻探。 (二) 1982年9月至11 月,山西省文物局责成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原雁北地区文物工作站、原朔县文化局组成发掘组,对探明系汉墓中的7座(5M2—5M8)组织发掘。露矿给予积极支持。发掘证实,它们确是汉代的竖穴木槨墓,出土有四神炉、鹿镇、熏炉、灯、钫、鼎、镜等精美的汉式青铜器。发掘组及时组织了出土文物汇报展出,引起了各级领导重视。为查明汉墓群的范围,1982年10月,露矿邀河南洛阳文物钻探公司(金尚尚队)对行政生活区的1—5区作了文物钻探。探出的汉墓有268座(以后又补探,实为302座)。成为露矿基本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1982年11月19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其中的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条对大型基本建设的文物保护作了明确的规定。露天矿总经理陈日新、副总龚坤生学习文物法后,要求露矿基建处“一定依法办事,保护好文物,但一定要保证时间,不影响建设工期。” 1983年1月,在雁北行政公署专员、中共平朔工委书记白效玉的积极协调下,露矿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达成协议:露矿依法承担考古发掘所需劳力及相关费用,省考古所负责在1983年5月1日前,完成行政生活区1—5区300座墓葬的考古发掘,保证基建队伍能按时进场。 1983年2月,在国家文物局大力支持下,山西省文物局决定从省考古研究所及各地市抽调考古人员,组建平朔考古队。并要求1982年考古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尽量参加发掘实践。国家文物局,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派出相林、信立祥、屈成瑞、荣欣等专业人员参与考古队的领导与发掘,连同后勤人员,考古队近70人。同一时间,露矿领导决定其基建处下设挖墓科,与考古队协同,统一调配劳力、车辆,分别工程缓急,分区分片,有次序地组织考古发掘。经中共平朔工委协调,原朔县公安局抽调警力,组建考古工地临时派出所,对发掘工地的安全防范,作了具体布署。 1983年3月1日,原山西省文物局党委书记庞汉杰,在考古队全体成员会议上,宣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队成立。同日,平朔考古发掘正式启动。3月8日,中美双方的中间协议签署,要求基建按计划加速进行。阳春3月,在北京、太原已是桃红柳绿,而雁门关外依然是春寒料峭。考古队员们不顾天寒地冻,每天工作在阴冷的墓坑中。302座汉墓两个月挖完,要求每天发掘5座以上,为此,考古队组织了十二个发掘组,发掘组由3—4人组成,组长为有发掘经验的考古人员或考古专业应届大专毕业生。对后者均配备有经验的发掘技工。根据墓葬大小、发掘难易,合理安排技术力量;发掘中,对墓葬的定位、找边、打方,逐层清理,均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遇有新情况,如槨室的槨板挤压重叠,土洞木槨墓的结构特点等,及时在各发掘组间交流经验。对难于提取的,如漆器、丝织品等文物及时请国家文物保护研究所的专家,亲临指导,需室内处理的及时送修。另对发掘档案的审查,出土文物清理,文物入库交接登记,均专人负责,各司其职。 1983年4月4日,中共中央委员、中国煤炭部部长高扬文再次来平朔视察,他考察了发掘现场,看了出土文物展览后,赞扬露矿领导有法必依,并明确指出,应继续进行钻探,对探出的几百座墓葬要继续挖,要挖好。对出土文物要建个博物馆保护起来。高扬文部长对考古队工予以有力支持。 中共雁北地委书记白兴华,中共平朔工委书记白效玉,露矿总经理陈日新等领导对考古队的生活安排,御寒衣物,尽量予以照顾。队员们在野外工作一天,十分劳累,返回驻地,温暖如家,考古队还设立了医务室,队员伤病可以及时得到治疗。由于有了临时派出所,白天黑夜有专人值勤,发掘工地虽大,秩序井然。 1983年5月1日,考古队按期完成306座墓葬的发掘,出土文物2000余件,均安全入库。承建露矿行政生活区的省建二公司的大队人马,按期进入场地。 1983年6月上旬,山西省文化厅长曲润海,在听取省考古所及平朔考古队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后,对考古队按期完成任务,予以肯定。同时露矿领导给考古队以物质奖励。 这时,新的任务又摆在面前,经文物钻探,行政生活区6-9区,外国人生活区,以及仓库区,陆续发现秦汉墓葬600余座。按施工进度,要求在1984年底完成。考古队员们经过短期休整,于1983年7月又重新投入到紧张的考古发掘中去。 1984年4月29日,中美双方签署了最终协议,安太堡露天矿的建设加大力度,对考古工作要求更加严格。原来,钻探范围限于行政生活区与仓库区,最终协议签署,对矿区以及矿区与各区之间的道路交通的安全,提到日程上。1984年在北邢家河村南,一辆重型卡车,后轮陷入地下,经调查,卡车陷在一座辽代砖墓中。不久又一辆卡车,压塌了路面,原因是压塌了唐代砖墓。 1986年夏天,安太堡矿区铁路专用线,投入使用前,突然发生100余米的路基坍塌事故,经文物钻探,路基下有早年废弃的几孔窑洞被风沙埋住而末察觉,筑路铺轨后,遇大雨,窑洞冲塌致路基废毁。为排除这一类重大隐患,保障专用铁路、公路、机场跑道的安全,露矿要求对可能埋藏有文物或有活土坑的地点要进行文物钻探。经过钻探,在交通干线上,共查出各代墓葬200余座,活土坑60余个。同时,在平鲁井坪南梁东山矿区内探出秦汉墓葬100余座。朔州地区曾发掘出两批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墓葬。一批是由平朔考古队于1986年在平鲁县井坪南梁发掘了战国中晚期游牧墓葬10余座,出土了一批火候抵质量粗劣的绳纹陶鬲,单耳环,还有一种特殊的骨制长杆形骨器。这些墓葬均与汉族墓葬混杂埋在一个墓地。另一批是1990年由省考古队与右玉县博物馆共同发掘了右玉县善家堡东汉晚期鲜卑族墓23座,出土了该民族特有火候抵质量差的褐色陶器和铜铁……以及各种骨器如弓弭等。平鲁县按文献记载即赵武灵王北破林胡、娄烦之地,故这批战国中晚期游牧族墓或可能即属于娄烦民族之墓。东汉以后,许多匈奴、鲜卑族均已内附中原,但从墓葬和随葬器物看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考古队与露矿基建处密切协同,1984年、1985年完成了行政生活区、仓库区及交通干线和矿区(部分)的考古发掘,两年内,发掘清理各代墓葬1000余座,出土文物10000余件,文物均安全入库,同时保证了基建工期与交通安全。 这一段日子里,来平朔工地指导工作的中央和山西省领导 同志,同时参观考古现场与出土文物。国家文物局的考古专家黄景略,中共山西委宣传部长刘舒侠、副部长刘贯文等视察后,对考古队的工作给予肯定。 1985年7月,山西省文物局授予平朔露天矿、平朔考古队文物保护先进集体称号。1985年12月,中央文化部授予平朔考古队全国文物、博物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1987年9月17日,李鹏、哈默参加平朔露天矿开工剪彩。平朔考古队的队员们与广大矿区民众一道,迎来了露矿正式投产。 露矿投产后,矿区的文物保护成为重点。安太堡露天矿协议面积达18.58平方公里。为作好矿区地下文物保护,考古队与露矿基建处协同,既作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又对施工现场注意观察,投产至今(1986年—2003年)文物掘探面积 平方米,发掘历代墓葬 余座,清理遗址 余平方米,为大型机械施工消除了隐患。 应当说明的是,反映平朔露天矿建设历程 电视剧《太阳从这里升起》有这样一个画面:推土机推到了考古发掘工地边,一位考古学者阻挡推土机前进,这纯属艺术创作。实际上,平朔考古发掘是按计划,有条不紊的实施,基建与考古密切配合,紧张有序。纪录片《平朔汉墓》客观地反映了这一过程。2002年10月上旬,山西省文物局配合省大运公路建设在朔州市境内发现一批重要汉墓,受山西省文物局的支配山西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队及时发掘;发掘出土三十多件铜器等珍贵文物。这批墓葬位于朔州市山阴县旧广武辽城和新广武城之间的依山前的开阔地带,和神秘的广武汉墓群紧密相连;位于恒山山脉的雁门关,是著名的边塞三关之一,是塞外入关的主要通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西汉时期已成为与匈奴交战的主要战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汉代墓葬群。在大运高速公路建设必须经过的11座汉墓中,已探明发掘3座西汉中期的竖六木椁墓,8座东汉时期的砖室墓,其中竖六木椁墓中出土了彩绘陶器,漆器,青铜器和贝币,在出土的38件青铜器中有鼎、钫、钟、盘、熏炉,铜镜等,这批珍贵的汉代文物的出土,对进一步了解,研究,汉代广武汉墓群的文化内涵,研究史籍记载的边关重镇雁门关重镇雁门郡阴馆县的政治军事,风情民俗,地理,历史、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这批墓葬的发现揭开了广武汉墓群神秘的面纱,对研究广武汉墓群的确切年代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批实物资料对进一步加强和研究保护广武汉墓群的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批墓葬的发现和发掘为朔州市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山阴广武文物景区、边塞战斗文化旅游景区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 平朔考古对予战国秦汉时期的北方文化,特别是雁门郡文化是一次大面积的揭露。平朔发掘的 3326座墓葬,19929件出土文物,以其真实、具体、生动的形象,展现了这一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及意识形态。这批墓葬墓区分布有序,排列密集,时间连续,随葬品组合清楚。它们具有强烈的地方特点,是研究此一时期,北方墓葬考古系统而典型的资料,还可为这一地区战国秦、汉、考古提供断代标尺。平朔发掘,对三晋文化北方文化的研究,是一次大丰收。 发掘期间,考古队还组织部分成员,深入秦汉雁门郡的马邑、楼烦、剧阳、阴馆、善无、中陵、阴城、崞、埒等古城遗址及疑似北魏金陵的右玉山区作了调查。 国家博物馆对平朔考古以有力支持。历博考古部的专家承担大型汉墓的发掘,他们以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绘图,严谨的作风,为全队作出榜样;还接受委托,代地方培养了技术力量。特别应当指出的是。1985年8月中旬,我国秦汉考古的著名专家俞伟超研究员,在平朔考古的重要时刻,来工地考察了半个月。他深入发掘现场指导,细致地观察出土文物,并于8月30日,作了《平朔汉墓发掘与汉代考古研究》的题报告。对考古队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机会。 1987年6月《文物》发表了信立祥、雷云贵、 屈盛瑞执笔的《山西朔县秦汉墓发掘简报》;1994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宁立新执笔序言的《平朔出土文物》图集,《文物》、《文物季刊》、《中国文物报》等报刊发表了有关平朔考古文物研究的文章60余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专家的参与下《平朔汉墓》正在编写中。 20余年来,平朔考古队在实践中成长,一批大学考古专业与中专毕业生,在这里经受锻炼,今日已成为山西考古事业的中坚力量。与时俱进,目前,一支既能进行文物钻探,又能从事一般考古发掘的,以平朔当地技术力量为主的精悍队伍,活跃在平朔大地上。实事求是地说 ,20年来平朔露天矿在培养考古人才方面,惠及三晋,功不可没。大型基本建设中可以做到建设与文物保护两利,在这方面,平朔是一面光泽耀人的镜鉴。 2004年9 月1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下发《关于辞退平朔考古队临时工作人员的通知》通知称:“根据现在平朔队的实际情况,经与雷云贵、支配勇两位副队长协商,并经2004年9月9日考古所所务会研究决定:根据省局关于考古钻探与发掘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平朔考古队不再承担考古钻探任务,仅负责考古所安排的考古发掘工作。……平鲁支队与总队合署在朔城区办公,重点进行考古发掘报告的整理。” 1983年以来,先后参加平朔考古的单位有10多个。 历任平朔考古队队长的是:戴尊德(1983年—1985年)、宁立新(1986年—2002年)、马升(2003年—),平朔考古队的顾问:俞伟超。 曾经担任平朔考古队副队长的有9人,朱华、张畅耕、解廷琦、杨林、信立祥、屈盛瑞、雷云贵、支配勇、赵达。  (考古)  (考古)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