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鹳雀楼游记作者:小雪儿 |
[游记]鹳雀楼游记作者:小雪儿 |
2008-03-01 qhcn.net |
-- 鹳雀楼游记 作者:小雪儿 十一黄金周对于我们这些致力于学习的学子们无疑是一次精神的放松和心灵的释放,好玩得我哪里肯放过这个机会,于是我们全家也赶了一次时髦。来了一次河东大地自驾游。 启程时,天空弥漫着些微阴霾,我们不禁有些扫兴。一路上,车子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放眼望去,黄土高原上群山连绵起伏,清晨的山风送来阵阵秋寒,却又纯净的让人感觉甜丝丝的。山的轮廓,圆润而又柔和,比起夏日要青得多,幽得多,也静得多了。车内的欢声笑语让树上鸟儿的鸣叫声中都略带了几分妒忌。 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来到了永济,车外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这雨不像落在地上,而像落在了我的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为此次出行是否会泡汤而担心。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代代文人骚客留下雅文佳句的地方——鹳雀楼。当年,著名诗人王之涣就是在这里登高举杯,大河情怀荡胸而生,奋笔挥毫,吟出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绝唱。 步入景区大门,便是广场,放眼望去,广场尽头,敦实的黄土地上矗立着风靡千年的鹳雀楼它是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信步走到铭碑前详读碑文,才知道鹳雀楼早已毁于公元1222年的战火中,眼前这座宏伟壮观的楼台是2001年重建的,它高73.9米,外部三层三檐,内部共有七层,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还获得了“鲁班奖”和 “詹天佑奖”呢。 进入鹳雀楼,只见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大厅中央摆放着一座屏风,上面画着点点红梅,绕过屏风,便是古代蒲州(即永济)的全景模型了,可以看出,鹳雀楼位于蒲州的西南部。从楼侧拾级而上,登上层楼,呵呵,我们也是欲穷千里目,在更上一层楼呢。 登上二楼,迎面便是河东文化展,最前面的是五虎上将之首关羽的简介,关羽字云长,是运城解州人,他骁勇善战,忠义仁厚,被国人公认为“忠勇”的象征。抬头看关公铜像,只见他手持大刀,怒目圆睁,真是威风凛凛。接着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了,只见他正手握毛笔伏案疾书,柳宗元出生于河东柳州,字子厚,仕途不顺,但他矢志不渝的用笔来批判着黑暗的现实,后病逝于被贬途中,留下了《捕蛇者说》、《江雪》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补天的女娲、治水的大禹、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得道成仙的吕洞宾……我们一层层的继续游览着,鹳雀楼给了我一种遥远而又平实的幻觉——在古编钟的丝竹声中,我仿佛看到了关云长刮骨疗毒时眉宇间流露出的镇定,我似乎感觉到了柳宗元那身处官场黑暗,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我与坦膊露背冶铁晒盐的劳动人民同乐,我与为国为民壮志难酬的贤士们同忧。 登上鹳雀楼顶层,我俯瞰四野,楼前的广场显得十分壮观,四周草坪上用花草拼成的种种花纹图案让我赞许不已。雨过天晴,初来时的一丝惆怅早已荡然无存,绕廊西转,站在王之涣铜像的身边,抬首南望,冥蒙的雾霭还未散尽,我无法看到那无羁的大河转折向东,象黄龙一样滔滔入海,心中不免有些许遗憾,转而一想,知足者常乐,因为我的心灵仍然处在对河东数千年深厚文化积淀的惊叹中,我的精神正在接受历史的洗礼,它陶冶了我的情操,升华了我的品格,丰富着我的人生。 太阳钻出了云层,将鹳雀楼罩在了一层金色的光辉里,我们依依告别了这座集河东文化之大成的名楼,它将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者,将河东文化、华夏精神洒向神州大地,发扬光大。
|
转自:http://qhcn.net/luntan/printpage.asp?BoardID=609&ID=15452138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