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金陵游记之三中山伟陵 |
[游记]金陵游记之三中山伟陵 |
2008-06-27 sina.com.cn |
中山陵内景,远处为祭堂 南京这座城市,何来厚重之感?实际上最主要来自明朝和民国的历史积存,现存历史遗迹也以明朝和民国的为多。三国(时称建业)和南朝(健康的称呼时间比较长)虽然也在此建都,但因年代久远,遗迹大多已消逝殆尽。明朝的遗迹本来很多,历史也非久远,但经过明末清初战乱、太平天国破环、日本鬼子侵华、文化大革命等重大文物浩劫事件,很多也已经成为残垣断壁,四方城等散落在钟山风景区内的残存建筑即是这种沧桑的明证。民国建筑除了在“左”的运动和城市建设中稍稍有些破坏之外,基本上算是各个历史阶段保存最为完整的,而中山陵正是民国建筑里面的精华。 美龄宫外景 1925年3月12日,为革命事业积极奔走的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举国哀痛。中山陵的建设也迅即开始,至1929年差不多完工。灵柩搬迁在中山先生逝世之后4年多才得以完成。整个陵区建筑由华人设计师吕彦直设计(但是没有完成就因为劳累过度死去),后由其他设计师继续督造。 站在祭堂前向下观望 中山陵整体建筑集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之大成,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肃穆、庄严,外观典雅,内景朴素。雪松是主要的绿化树木,茂盛的枝桠一直延伸到中间的过道上,似在招手欢迎游客,又是中山先生海纳百川人格的真实写照。大理石地面,大理石台阶,蓝色屋顶,对称的结构。尤为值得说的是陵区最后面的祭堂,祭堂既有西方古典建筑的四角石墩风格,也有中国古建筑方正对称的特点,祭堂的屋顶颜色是西方式的蓝色,角楼式的外观又是中国宫殿建筑最为常见的造型。(更为详细的资料不再赘述,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阅读,如中山陵官方网站http://www.zschina.org.cn/index.aspx) 第一次去中山陵是2004年年底,正值冬天,刚刚下过雪,银装素裹。以后又去过很多次,到后来,几乎一周之内就会去一次。在孤寂无助的日子里,常常一个人进到中山陵景区里面,坐在牌坊外面的石凳上看着过往的游客发呆,天黑了再回学校,一个下午就这样过去了。也有时候,聚上几个朋友,选个周末,在中山先生的祭堂前面铺上报纸打牌,经常是从上午打到下午,中午就在那里吃带的食品,晚上一般一起吃个饭,然后各自散去。树林里的打闹、沿途的逸闻趣事、对历史人物无所顾忌的开涮,已经成为深藏在内心的儿童版的快乐片段。 翻越中山陵护栏是一大快乐,因为景区门票价格看涨,不是每个人每年都会办一张景区的门票(门票可以随便玩一年,大约100元,包括钟山风景区几乎所有景点),所以很多时候除了想其它办法跳票之外,就是翻越护栏了。中山陵景区的护栏是钟山风景区里面所有景点里面最完整、最高、看护最严密的,所以真正实施一次翻越不是那么容易。首先要选准翻越地点,有的地方大家经常翻越,护栏就会有缺口(不过景区工作人员会经常修补缺口),也会有一些松动,如果能找到这些地方,就会容易的多;其次是时机的选择,一般如果是早晨早一点比较好,或者晚上5点以后(不过这样就不能在景区逗留时间太长了),这两个时候一般没有人工作人员在周围游弋。当然,注意安全是很必要的,如果有女孩子一起玩,那就更要小心了。记得有一次雨过之后我们去翻,时间倒是选择的很好,那个时候没有人在周围,但是钢筋护栏经过雨水的浸染会产生一种油油的东西,把我们每个人都手上都弄得污秽不堪,幸好一起玩的都是高中时候的同学,大家都不是那种娇气的人,也无所谓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8915401008ggl.html42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