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山大学 在号称“东方塞纳河"的珠江南岸,耸立着一座古典而雄伟的牌坊,上书“国立中山 大学",就是这六个大字一年一度吸引着追梦少年来到南方以南;也是这六个字感染了一 代代中大学子,使中大成为了他们一生中魂牵梦绕的精神殿堂;而这六个字所折射出的 精神特质傲立风雨,已经骄傲了近八十年。八十年了,她依然像一位青年,朝气蓬勃, 永争上游。 【伟人手创 源远流长】 1924年,孙中山先生主政广州国民政府,亲自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饮誉海内外的学 校,武的是黄埔军校;文的就是现在的中山大学。中大已经跟中山先生密不可分,就像 校歌里所唱的:中山首创,遗泽余芳。中大的英文名"Sun Yat-sen University"就是用 通用拼音拼写的"孙逸仙大学"的意思(逸仙是中山先生的号)。中大的校庆日11月12日 也是取自孙中山先生的诞辰日。 孙中山先生在建校之初一再强调说:"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中大自 从建校开始就秉承中山先生的教育思想。北伐成功以后,全国曾经一度出现多所中山大 学,但是后来的国民政府决定只是保留广州的中山大学,因为这里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 想的宣传地和大革命的策源地。 中大校园代表性建筑"怀士堂"前,中山先生曾经在此演讲,提出了著名的"青年学生 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论断。而在现在中大人类学系所在的马丁堂也是当年孙 中山视察康乐园发表演讲之地。中山先生手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 校训,树立在康乐园的中央,让一代代中大学子耳濡目染、身体力行。 时至今日,虽然上个世纪的革命气息已经渐行渐远;但是中山先生留下的历史传统 依旧氤氲在中大的天空,中大人无时无刻不在铭记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毕生追求,"发 扬光大、贯彻主张、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四大校区 中国最美】 中大现在有广州南、北、东校区及珠海校区,共四个校区。目前大一大二在珠海校 区就读,大三大四则在广州南或者广州北校区就读。在四年大学生涯里,分别接受珠海 与广州两个别具风格的城市洗礼。 岭南文化是闲适的,随之而来的城市布局也给人以曲曲折折的感觉。而中大正南正 北的建筑布局,可以说另类地背叛了这种闲适,它追求一种大气、一种自信和开放地面 对。东西对称、南北贯通的逸仙大道两旁,耸立着一座座崇楼高馆,康乐园作为原来教 会学校岭南大学的旧址,满目都是欧式风格、中西合璧的红灰建筑,历史的风雨已经把 他们的艳丽剥去,但是古典的风韵赋予它们一种更恒久的沧桑。 沿着逸仙大道,那些表皮已经斑驳的大树高高耸立,而榕树那气生的须根也在浅浅 低垂。走在古老树木的丛林里,让你平生一份凝重和沉稳。但是,康乐园更不乏靓丽的 色调。三月份,杜鹃花开放,开在大钟楼前的山坡上;四月份,紫荆花开放,开在校道 的两旁;八月份,荷花开放,开在广寒宫前的池塘里。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一望无际的中区大草坪,这里没有秋天的枯黄、没有冬天的死寂 ,有的是一年四季的碧绿。在大草坪上,你可以打滚,可以讨论,还可以在上面晒月亮 ;还有那些经常走过的林间小道,你可以在那里背英语,说悄悄话儿。 广州北校区是医学部所在地,那里环境清幽,一派小家碧玉的建筑风格。就是在那 里,中大的医学生们步入了属于自己的医学殿堂,完成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 珠海校区在新世纪初起用,由法国设计师设计。依山傍海的校园、亚洲最长的教学 楼、365层的书山路、巨大的垂窗玻璃,所有这一切都让观者无不叫好。难怪前教育部张 陈至立在参观了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后感叹道:这是中国大学最美的校园! 【大师云集 薪火相传】 中大自建校以来一直延请名师,打造南中国的学术重镇。从筹办阶段算起,在35 名筹备委员中有31人是从海外留学归来、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专家。中山先生要求大 学以"研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办学伊始便在法国里昂市建立大学海外部并实 行开放性办学,向全国招聘名师来校任教。 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容 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知 名学者曾经在中大任教,他们给中大留下了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精通十多国文字和梵文,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 考据学、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取得卓越成果。在做学问方面,陈先生最出名的 就是他的"三个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所讲内容 必是在学术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探索和思考。现在康乐 园的东南区1号就是陈寅恪先生的故居,也就是在这里先生写下了《柳如是别转》等传世 著作。 即使是今天,以敦煌学大师姜伯勤、全国MPA指导委员会唯一成员夏书章、中文系黄 天骥教授为代表的老一代学人,还有以周大鸣、任剑涛、袁伟时、艾晓明等为代表的文 科中坚,他们将会延续新中大的辉煌。而10位院士,8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显示了中大 理工科的水平和实力。 解放前,中大作为中国高校第一个设立天文系,第一个建设天文台,第一个创办地 理系,第一个设立民俗学系的高校,凭借文、理、法、工、农、师范、医齐全的七大学 院和名师汇集、成果卓著,在1935年与清华、北大一起作为三所最早设立研究院的国立 大学载入史册。新世纪,在历经了中山医科大学的回归之后,新中大以20个国家级重点 学科居全国高校第7位,在几个民间大学排名都居前十位。 所有这些都昭示着,中大的学术传统源远流长,中大人钻研学术、献身科学的精神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崇尚高贵 爱国荣校】 中大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和价值取向,但是四年的中大生活 却给他们烙上了一些相似的"中大印"。著名经济学教授王则柯先生在讲座中提出,中大 的学生有两个突出优点:一个是崇尚高贵;一个是热爱母校、回报母校。 崇尚高贵:中大让每一个学子感悟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高贵灵魂。一位哲人说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