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神庙坐落在广州黄埔区庙头村,是我国古代东南西北四大海神庙中惟一留存下来的建筑遗物,也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的一处重要史迹。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是中国古代人民祭海的场所。它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 南海神庙总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庙宇宏伟深广,是中国著名的海神庙。在"海不扬波"石牌坊内, 庙横阔22丈,纵深32丈, 主体建筑五进, 依次为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和后殿。仪门两侧有复廊,大殿前有东西两廊,均为清代以来重建的。 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庙中举行祭典,留下了不少珍贵的碑刻,故神庙又有"南方碑林"之称。南海神庙内留存的文物除石刻外,还有铜鼓、南海神玉玺、铁钟等。此外,波罗树、红豆树、木棉树等古树名木参天,也为神庙添色不少。 浴日亭是自古以来旅游者观看海上日出的好地方,宋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处。"前瞰大海,茫然无际",千百年来,虽海岸线逐渐地南移,浴日亭也变成了一片滩岸,但登上亭所处的岸上,仍可一览山海胜景。现在的浴日亭是1953年重建的。亭呈八角形,两级飞檐,翼然如鹰隼展翅。亭内有诗人苏轼《浴日亭》诗碑和明代广东名学者陈白沙步东坡原韵题诗的石刻,全碑以茅龙笔草书,极尽豪雄洒脱而自然的气派。 隋唐著名港口 南海神庙前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船出发的码头。古庙地处珠江出海口,庙前波涛浩淼,中外船舶出入广州,船员按例要到神庙内拜祭南海神祝融,祈求保佑出入平安,一帆风顺。中外客商还可在庙旁的扶胥镇内进行商品交易。 南海神庙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为南海神诞辰,届时,当地民众都到庙里进香礼拜,祈求平安,盛时达10多万人。 庙内东复廊有一座达奚司空塑像,举左手于额前作遥望大海状,俗称"番鬼望波罗"。相传他从波罗国乘船至广州,携来波罗树种子植于庙中,后化为神,神庙因此又称为"波罗庙"。 1962年7月,南海神庙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海神诞 南海神诞是流行于广州地区的信仰风俗,又称波罗诞、南海波罗诞。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在今广州黄埔区庙头村建有一座南海神庙。庙中所供的南海神,据说是南方苗族之祖。到了唐贞观年间,因为印度摩揭陀国贡使曾在该庙种植了波罗树,后来又流传有波罗鸡的民间传说,所以南海神庙又有波罗庙的别称。 来到南海神庙,东部有一座着中国人衣冠的外国人泥塑像,举左手遮眉,眺望远方,他就是来自西域的朝贡使者达奚司空。当年,他随商船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回程时,船停靠在神庙码头。达奚司空祭祀完南海神后,又种下了两颗波罗树种子,船上的人忘记了他,开船走了。他长久地站立大海边,远望来时路,后来立化在海边。 后来,人们为了感谢达奚司空带来的波罗树,就在南海神庙立起了他的塑像以纪念。因其像望着他手植的波罗树,故民间又有"番鬼望波罗"之说。从此以后,神庙被称为波罗庙,南海神诞也被称为波罗诞,甚至连庙附近的扶胥江也被称为波罗江。 南海神庙,乘210、227路公共汽车可达。
|